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康曼德公司专利>正文

无结不稳定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797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36
一种无结不稳定锚,所述无结不稳定锚具有锚,所述锚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锚,缝线材料从所述第一侧到所述第二侧穿过所述锚。所述缝线材料具有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一侧延伸的可调节环以及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二侧延伸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在所述第一分支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锚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形成接头。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接头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形成自塌缩环。所述第二分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分支中的所述接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无结不稳定锚本申请涉及2017年11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62/586,383并要求其优先权。
本公开总体涉及一种用于软组织到骨修复手术的缝线锚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结不稳定锚,该无结不稳定锚具有用于组织张紧的滑动构造和将组织相对于骨固定就位的接头。
技术介绍
缝线锚常用于在外科手术中将软组织修复至骨。通常,将它们插入预先形成的孔中,然后使缝线穿过要修复的组织。在许多情况下,打滑动结,从而允许随着外科医生操纵滑动结以使组织与骨并置而更好地控制组织张紧。在这样做时,组织被自然地带回到缝线的原点,并直接在预先形成的孔或导孔上方停止移动。为了固定滑动结,外科医生将打一个或多个交替的绳头固定结来完成手术。打结的行为给外科医生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在利用关节镜进行该行为时。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结被认为是由来自结堆的刺激引起的术后疼痛的来源。已经部署了各种类型的缝线锚,所述缝线锚将缝线固定在适当的位置而无需外科医生打结。一些设计捕获两个锚部件之间的缝线,而另一些设计则利用锚与骨隧道之间的过盈配合。使用这些固定方法的许多设计都需要在张紧缝线以使组织与骨并置的同时使驱动器与锚接合。由于驱动器仍然接合在导孔中,因此防止了组织能够被张紧,使得组织直接位于导孔上方(缝线原点),由此给出不太理想的组织位置,并且妨碍缝线张力的调节。存在通过实施在待修复组织周围形成的可调节环来实现的组织位置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将锚安装在骨中,并移除驱动器。缝线的一个分支是自由的并穿过组织,然后进入装载细丝中,所述装载细丝将组织通过缝线分支传回,这形成单向环。这需要缝线的直立端部保持固定,使得它在张紧环时充当手指捕捉器,从而防止环松动。该方法还需要长长度的缝线在环减小之前穿过或围绕组织,这可能由于磨损而引起组织损伤。此外,固定端部必须位于孔的深处,并且不得迁移或张紧将受到限制。最后,该类型的装置由刚性材料构成,如果在愈合期间将其从孔拉出,则可能损伤组织。因此,需要一种由软材料构成的易于使用的缝线锚,所述缝线锚在不需要打结的情况下固定缝线,并且便于在锚安装期间将组织调整、维持和定位在导孔的期望位置中的能力。相关技术部分免责声明描述:就以上在相关技术部分描述或本公开的其他地方讨论的具体专利/公布/产品而言,这些讨论不应被认为是承认所讨论的专利/公布/产品是出于专利法目的的现有技术。例如,所讨论的专利/公布/产品中的一些或所有可能在时间上不够早,可能没有反映在时间上足够早地发展的主题和/或可能不足以实现等同于专利法目的的现有技术。就以上在相关技术部分描述和/或整个申请中讨论的具体专利/公布/产品而言,其描述/公开内容均以引用方式以其各自的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认识到,常规的打结或无结缝线构造存在潜在的问题和/或缺点。例如,打结和无结构造可能大且刚性至足以引起刺激,并且在安装期间需要驱动器不断接合,这导致组织在骨孔上方的不太理想的定位(如上所述)。因此,需要一种由软材料构成的易于使用的缝线锚,所述缝线锚在不需要打结的情况下固定缝线,并且便于在锚安装期间将组织调整、维持和定位在导孔的期望位置中的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案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它们可以解决或减少本文讨论的潜在问题和/或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公开涉及无结不稳定锚的专利技术构型、结构和所得功能以及用于相对于骨孔将第一主体固定就位的方法。无结不稳定锚包括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锚,缝线材料从第一侧到第二侧穿过所述锚。缝线材料具有从锚的第一侧延伸的可调节环以及从锚的第二侧延伸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在第一分支的第一端部与锚之间的第一分支中形成接头。在第一端部与接头之间的第一分支中形成自塌缩环。第二分支延伸穿过第一分支中的接头。根据另一个方面,一种相对于骨孔将第一主体固定就位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i)提供无结不稳定锚,所述无结不稳定锚包括:锚,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缝线材料从第一侧到第二侧穿过所述锚,其中缝线材料具有从锚的第一侧延伸的可调节环以及从锚的第二侧延伸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接头,其形成在第一分支的第一端部与锚之间的第一分支中;以及自塌缩环,其形成在第一端部与接头之间的第一分支中;(ii)使第二分支穿过第一分支中的接头;(iii)经由可释放的连接将通过的分支附接到可调节环;(v)将锚植入骨孔中;(vi)使第一分支越过第一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到达第一主体的相对侧;以及(vii)在第一主体的相对侧上将第一分支拉动穿过可调节环。如本文所用和所述的术语“缝线材料”或“缝线”包括单丝或多丝缝线以及适合于执行缝合功能的任何其他金属或非金属丝状或线状材料。这种材料可包括可生物吸收和不可吸收的材料。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将更全面地理解和领会本专利技术。附图仅示出了所公开的主题的典型实施方案,因此不应被认为是对其范围的限制,因为所公开的主题可以允许其他等效的实施方案。现在简要参考附图,其中:图1是根据实施方案的在形成无结不稳定锚的部署前构型的第一步骤处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实施方案的在形成无结不稳定锚的部署前构型的第二步骤处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3是根据实施方案的在形成无结不稳定锚的部署前构型的第三步骤处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实施方案的在形成无结不稳定锚的部署前构型的第四步骤处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5是根据实施方案的附接有通过分支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6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附接有通过分支的缝线股的透视示意图;图7是根据实施方案的装载有部署前构型的无结不稳定锚的驱动器的透视示意图;图8是根据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后构型的无结不稳定锚的侧视示意图;图9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织造材料的后视示意图;图10是图9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11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织造材料的后视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13是根据实施方案的折叠和缝合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14是具有附加材料覆盖物的图13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15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处于未部署状态的织造材料的实施方案的侧视示意图;图16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图15的织造材料在部署状态下缩短和扩张的侧视示意图;图17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的织造材料的侧视示意图;图19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具有中心孔眼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20是具有穿过中心孔眼的一段缝线的图19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21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装载有两段缝线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22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装载有两段缝线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23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具有附加单丝的织造材料的顶视示意图;图24是装载在插入器(或驱动器)上的图23中的织造材料的侧视示意图;图25是根据替代实施方案的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结不稳定锚,包括:/n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锚,缝线材料从所述第一侧到所述第二侧穿过所述锚,/n其中所述缝线材料具有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一侧延伸的可调节环以及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二侧延伸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n接头,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分支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锚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n自塌缩环,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接头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并且/n其中所述第二分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分支中的所述接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15 US 62/586,3831.一种无结不稳定锚,包括:
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锚,缝线材料从所述第一侧到所述第二侧穿过所述锚,
其中所述缝线材料具有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一侧延伸的可调节环以及从所述锚的所述第二侧延伸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
接头,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分支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锚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
自塌缩环,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接头之间的所述第一分支中;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分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分支中的所述接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通过使所述第二分支的所述第二端部穿过所述第一分支中的口孔,来在所述第一分支中形成所述自塌缩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所述缝线材料是一个连续的缝线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所述缝线材料在一个以上的通过位置处穿过所述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所述第二分支被构造成被拉动,以将所述可调节环的周长从第一尺寸减小到小于所述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所述锚选自由全缝线锚构成的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还包括可释放地连接至所述可调节环的通过分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分支中的所述接头与所述自塌缩环之间的片段,当所述自塌缩环的周长减小时,所述片段的长度增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还包括其上装载有所述无结不稳定锚的驱动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其中所述第一分支被构造成穿过所述可调节环和所述自塌缩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锚,其中所述第一分支被构造成被拉动,以将所述自塌缩环的周长从第一尺寸减小到小于所述第一尺寸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塞佩·隆巴尔多格雷迪·布雷斯利希彼得·米勒艾德里安·博斯沃思
申请(专利权)人:康曼德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