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
技术介绍
如专利CN201710452289中所描述,如今无线充电为了提高线圈得到效能以及性能,采用了原始线缆中间具有间隙的扁平线缆来缠绕成一个扁平的线圈;但是目前缠绕该种线圈的时候会遇到在在缠绕时,遇到拐角处时,极容易使得扁平线的间隙变小甚至抵靠在一起,造成线圈报废,而目前都是人工来缠绕,缠绕好后,再用一些工具将粘在一起的间隙进行分开,如此效率低下,而且良品率也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线圈承载板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凸台底部与线圈承载板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线圈承载板上在凸台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设为第一组定线孔,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设为第二组定线孔;第一组定线孔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第一定线柱底端设有卡冒,卡冒与线圈承载板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c1)线圈承载板(c1)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c4),凸台(c4)底部与线圈承载板(c1)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c6);所述线圈承载板(c1)上在凸台(c4)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c5);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c5)设为第一组定线孔(c5),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c5)设为第二组定线孔(c5);/n第一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f5),第一定线柱(f5)底端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二定线柱(f3),第二定线柱(f3)底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线圈缠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线圈承载板(c1)线圈承载板(c1)顶面固定有一个矩形的凸台(c4),凸台(c4)底部与线圈承载板(c1)之间开设有固定槽口(c6);所述线圈承载板(c1)上在凸台(c4)的四个角方向分别设有一组定线孔(c5);其中不相邻的两组定线孔(c5)设为第一组定线孔(c5),另外两组不相邻的定线孔(c5)设为第二组定线孔(c5);
第一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一定线柱(f5),第一定线柱(f5)底端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连接有弹簧;第二组定线孔(c5)内均设有第二定线柱(f3),第二定线柱(f3)底端也设有卡冒(f4),卡冒(f4)与线圈承载板(c1)底面也连接有弹簧;第一定线柱(f5)的长度短于第二定线柱(f3)的长度;卡冒(f4)的底面为弧面;
所述线圈承载板(c1)底面设有第一气缸(d1),第一气缸(d1)长度方向与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一气缸(d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推动块(e1),第一推动块(e1)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一推动块(e1)用于推动对应的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
所述线圈承载板(c1)底面设有第二气缸(d2),第二气缸(d2)长度方向与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的排列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第二气缸(d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推动块(e2),第二推动块(e2)的自由端为弧面,第二推动块(e2)用于推动对应的另一侧的第一定线柱(f5);
还包括有第一缸架(f1),第一缸架(f1)一端固定在第一气缸(d1)顶面,另一端固定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