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及仿真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替代车架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及仿真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替代车架技术和复合材料技术最早起源于船和飞机之上,比如波音B787,在飞机机身和飞机机翼上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1969年开始在汽车上使用。新材料的开发使用势在必行。F1赛事第一次出现适用替代车架并广为大家所知是在1962年参加F1赛事的LOTUS25采用了轻金属壳体车架,同时也可以算是现在适用替代车架的开山鼻祖,这次尝试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辆赛车拥有更少的重量、良好的视野,扭转刚度更大,驾驶舱空间更宽敞,1962年赛季中,全程比赛共十站,取得了七站的胜利。至今,在国外大学生方程赛车比赛中,单体壳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特别是在电动赛车领域应用更加广泛。近年来,伴随着各个高校对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关注度提高,各种新技术更多的出现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上,但是轻量化一直是汽车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关注的重点之一。在轻量化的引导之下,复合材料作为赛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包括:/n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适用替代车架的建模;进行碳纤维复合层板弹性常数测试实验;利用ANSYS分析确定铺层角度和铺层厚度;/n再进行各种工况下的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适用替代车架的最优参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包括: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适用替代车架的建模;进行碳纤维复合层板弹性常数测试实验;利用ANSYS分析确定铺层角度和铺层厚度;
再进行各种工况下的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适用替代车架的最优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具体包括: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适用替代车架的建模;
利用软件对于模型进行铺层角度和铺层厚度设计分析;
进行碳纤维复合层板弹性常数测试验证分析结果;
利用软件对替代车架进行各种极限工况下的理论分析;
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适用替代车架的具体工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复合层板由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面板,中间为由蜂窝铝作为夹芯材料做成的复合材料板材;
进行碳纤维复合层板弹性常数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相应配套的楔形夹具为试验卡具;
S2,用三角板调整试样的垂直对中性,卡紧试样;
S3,调整力学试验机横梁位置,依次连接应变片导线与应变仪;
S4,力学试验机配套的计算机控制软件,按照具体试验机设置参数,然后记录与收集数据,得到不同角度的力-位移和应变-时间曲线图;
S5,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横向、纵向、法向的拉伸模量E1、E2、E3,泊松比μ12、μ13、μ23、剪切模量G12、G13、G23,E2=E3,G12=G13,μ12=μ13;
E1和μ1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为试件宽度;t为厚度;P1为1方向载荷;ε1,ε2分别为1,2方向的应变;
计算G12的公式如下:
E2为90°试样件的弹性常数;
计算E45的公式如下:
剪切模量G23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其中,fG通过二次方程得到
A=3c1c2(1-Vf)2Vf+(c2η0-c3Vf3)(c1η0Vf-c4)
C=3c1c2(1-Vf)2Vf+(c2+c3Vf3)(c1Vf+c4)
η0=3-4ν0,η1=3-4ν1
ν0—基体的泊松比;
ν1—纤维的泊松比;
Vf—纤维的体积分数;
G0—基体的剪切模量;
G1—纤维的剪切模量;
泊松比ν23由以下公式得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ANSYS分析铺层角度的具体方法为:
S11,定义层合板单层的铺设方向和铺设顺序的标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标记,选择结构的主轴方向为参考坐标系;
S12,在ANSYSY中建立150X50X2mm的层合板,每层厚度为0.5mm,共四层,然后将层合板的四边固定,给面上加载1000N的均布载荷;
S13,构建不同铺层角度的层合板抗弯刚度仿真位移云图;
利用ANSYS分析铺层厚度时,采用0°/90°交织布进行铺层厚度的刚度仿真,具体包括:
S21,建立500*275的矩形模型,复合材料面板选用T_700的单向带,设置铺层,每层0.4mm、2层T_700单层单、互为90°,夹芯层选用15mm的蜂窝铝,铺层角度互为90°;
S22,通过workbench_ACP模块进行铺层,铺层角度选取一样,改变铺层层数,计算弯曲刚度;
S23,设置的边界条件为7000N的力,将275mm的两边按照简支梁的约束方式进行约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三维建模的替代车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各种工况下的分析时,对静载工况、转向工况、制动工况、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六阶模态进行分析;
在进行扭转刚度测试时,首先约束前悬架硬点的所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振,付文福,郭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