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677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安装板两边的恒压槽和粘度检测管,油墨从恒压槽底部的管路压入,恒压槽内交换后,通过管路流入粘度检测管,再粘度检测管内完成油墨的粘度检测。使油墨的沉淀物留在底部,再通过虹吸管带到油墨箱中,油墨箱的底部装有搅拌器,使沉淀物混入到油墨中再次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属于喷码机

技术介绍
喷码机上的油墨是喷码机中输送的载体。喷码机在运行时,油墨一直在管路和墨箱里流动和变化。同时随着喷印的开始,油墨箱里的油墨的容量和粘度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油墨和溶剂的容量的变化,和为了保证打印的质量,对油墨的粘度需要时刻监控。目前大多数的喷码机生产厂家生产的油墨检测系统采用许多不同类型的管路接头,来连接不同的管路。管路是按照既定的路径输送油墨和溶剂。油墨检测系统是装在混合筒内部的,是采用内置式的结构。导致维护和观察内部油墨时需要拆装多数连接管线和油墨混合筒,费时费力,而且拆装管线时溢出的油墨还容易污染喷码机内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这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包括油墨箱,安装在油墨箱开口处的安装底座,设置在安装底座外侧的恒压槽和设置在安装底座内侧的粘度检测管,油墨箱内油墨经管路输送至恒压槽后,经粘度检测管回流至油墨箱。所述恒压槽,包括恒压槽盖,恒压槽本体,及恒压槽安装部,所述恒压槽本体通过恒压槽安装部与安装底座连接,所述恒压槽上部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恒压槽盖。所述恒压槽盖与恒压槽上部开口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所述恒压槽本体中横向设有一斜面,斜面低处设有与第二节流管相连的第二通孔,斜面高处设有与第一节流管相连的第一通孔;所述斜面上还垂直设有一挡板,将恒压槽本体内腔分割为混合区和溢流区,所述溢流区底部设有与油墨箱内腔连通的泄流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置在混合区。所述混合区空间大于溢流区空间,所述挡板顶端高度不超过恒压槽本体上部开口。所述粘度检测管上部开口,与第一节流管连通。所述粘度检测管内按照距离粘度检测管底部距离设有高、中、地三根探测针。所述粘度检测管底部为尖角设计,用于容纳油墨沉积。所述粘度检测管还设有虹吸管,虹吸管一端与粘度检测管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油墨箱连通。所述安装底座内设有用于连通恒压槽和粘度检测管的内流道。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势在于:1.将恒压槽和粘度检测管集成在具有内流道的安装底座上,节省了大量的连接管路,方便拆装和维护,也降低了油墨系统的故障率。2.将恒压槽设置在安装底座外侧,且设置有可拆卸的恒压槽盖,方便直观的肉眼观测油墨状态。而过去需要拔取各种连接管线,卸去固定混合筒盖的螺丝和去除固定在混合筒筒身上的绑带,才可以进行观察。3.通过恒压槽中斜面的设计,保证油墨顺利的从位置较高的第一通孔流向位置较低的第二通孔。如果发生油墨堵塞现象,油墨会从中间的挡板上沿溢过,从泄流孔中流回到油墨箱中。因此避免油墨发生溢出恒压槽而污染了整台机器。4.粘度检测管在底部设计为尖角,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喷码机上会使用许多有颜色的染料性的油墨,染料性油墨的特点就是容易产生积墨,长时间从而产生堵塞。因此我们在粘度检测管的底部设计为尖角,使油墨的沉淀物留在底部,再通过虹吸管带到油墨箱中,油墨箱的底部装有搅拌器,使沉淀物混入到油墨中再次利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油墨再监测系统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图3为油墨粘度检测示意图图4为粘度检测管结构示意图图5为粘度检测管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恒压槽结构俯视图图7为恒压槽结构立体图图8为恒压槽剖面图1-恒压槽盖,2-密封圈,3-恒压槽;4-第一节流管,5-粘度检测管,6-第二节流管,7-安装底座,8-挡板,9-泄流孔,10-探测针,11-虹吸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这种技术方案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这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包括油墨箱,安装在油墨箱开口处的安装底座7,设置在安装底座7外侧的恒压槽3和设置在安装底座1内侧的粘度检测管5,油墨箱内油墨经管路输送至恒压槽3后,经粘度检测管5回流至油墨箱。所述恒压槽3,包括恒压槽盖1,恒压槽本体,及恒压槽安装部,所述恒压槽本体通过恒压槽安装部与安装底座7连接,所述恒压槽3上部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恒压槽盖1。所述恒压槽盖1与恒压槽3上部开口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2。所述恒压槽1本体中横向设有一斜面,斜面低处设有与第二节流管6相连的第二通孔,斜面高处设有与第一节流管4相连的第一通孔;所述斜面上还垂直设有一挡板8,将恒压槽本体内腔分割为混合区和溢流区,所述溢流区底部设有与油墨箱内腔连通的泄流孔9,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置在混合区。第一节流管4所连接的第一通孔,可通过恒定的截面来保持恒压。第二节流管6所连接的第二通孔,可实现油墨的分流,恒定油墨工作压力。所述混合区空间大于溢流区空间,所述挡板8顶端高度不超过恒压槽本体上部开口。所述粘度检测管5上部开口,与第一节流管6连通。所述粘度检测管5内按照距离粘度检测管底部距离设有高、中、地三根探测针10。所述粘度检测管5底部为尖角设计,用于容纳油墨沉积。所述粘度检测管的底部为尖角设计。喷码机上会用许多有颜色的染料性的油墨,染料性油墨的特点就是容易产生积墨,长时间从而产生堵塞。因此我们在粘度检测管的底部设计为尖角,使油墨的沉淀物留在底部,再通过虹吸管带到油墨箱中,油墨箱的底部装有搅拌器,使沉淀物混入到油墨中再次利用。所述粘度检测管5还设有虹吸管11,虹吸管11一端与粘度检测管5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油墨箱连通。所述安装底座7内设有用于连通恒压槽和粘度检测管的内流道。首先,从安装在恒压槽3底部的第二节流管的管路内压入油墨,在恒压槽3内交换后,从第二通孔中流到了装有第二节流管的管路中,最后进入粘度检测管5。在油墨粘度检测管5内部完成油墨的粘度检测。油墨液位是从油墨粘度检测管5底部开始逐渐上升的。这时,通过油墨检测管5内设置的三根长短不一的探测针进行检测,首先,油墨液面先碰到最低的探测针,然后液位再持续上升直至中间的一根探测针,这时喷码机系统计算液位上升的时间,计算至累计时间到液位上升至最高位的探针。从而再把累计的上升时间换算成相应的油墨粘度值。这时,油墨粘度检测管5内油墨的液位还是会持续上升,上升至超过虹吸管的高度后,油墨粘度检测管5内油墨会从虹吸管全部流入到油墨箱内。周而复始的,油墨在粘度检测管内,液位再次从低位上升至高位,完实现油墨粘度的循环检测。如果,油墨粘度高,就会从溶剂瓶中抽取适当的溶剂剂量补充至油墨箱中。反之,油墨粘度低,就会从油墨瓶中抽取适当的油墨剂量补充至油墨箱中。从而保持油墨粘度的适当的值,保证油墨的质量。除了在油墨粘度检测管5内设置探测针。在墨箱中也可同样设置一组针。当油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箱,安装在油墨箱开口处的安装底座,设置在安装底座外侧的恒压槽和设置在安装底座内侧的粘度检测管,油墨箱内油墨经管路输送至恒压槽后,经粘度检测管回流至油墨箱。/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28 CN 20191035192721.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箱,安装在油墨箱开口处的安装底座,设置在安装底座外侧的恒压槽和设置在安装底座内侧的粘度检测管,油墨箱内油墨经管路输送至恒压槽后,经粘度检测管回流至油墨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槽,包括恒压槽盖,恒压槽本体,及恒压槽安装部,所述恒压槽本体通过恒压槽安装部与安装底座连接,所述恒压槽上部开口处设有可拆卸的恒压槽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槽盖与恒压槽上部开口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喷码机油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槽本体中横向设有一斜面,斜面低处设有与第二节流管相连的第二通孔,斜面高处设有与第一节流管相连的第一通孔;所述斜面上还垂直设有一挡板,将恒压槽本体内腔分割为混合区和溢流区,所述溢流区底部设有与油墨箱内腔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正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美创力罗特维尔电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