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连通于燃气通道的第一火孔,所述上盖体的外壁面将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分隔为多个燃烧区域,所述上盖体与所述下盖体之间的缝隙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以形成朝向所述燃烧区域的稳焰孔。该灶具火盖通过上盖体的外壁面在下盖体上表面的第一火孔间分隔出多个相对独立的燃烧区域,使该灶具火盖的第一火孔能够沿径向方向排布,以改变现有的燃烧器因两环式排布方式而导致的加热不均的现象,并且各燃烧区域向外敞开,方便清洁,降低了火孔堵塞概率。同时,利用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的缝隙形成稳焰孔,可提高对燃烧区域的稳焰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灶具火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灶具火盖。
技术介绍
灶具火盖作为燃气灶具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燃气灶具的整体性能。其中,现有的燃烧器大都是以两环方式进行排布的,由于环数的限制,对锅底的加热存在不均匀性,并且两环之间的区域为清洁死角,难以清洁,导致位于两环之间的火孔容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火盖。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连通于燃气通道的第一火孔,所述上盖体的外壁面将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分隔为多个燃烧区域,所述上盖体与所述下盖体之间的缝隙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以形成朝向所述燃烧区域的稳焰孔。该灶具火盖通过上盖体的外壁面在下盖体上表面的第一火孔间分隔出多个相对独立的燃烧区域,使该灶具火盖的第一火孔能够沿径向方向排布,以改变现有的燃烧器因两环式排布方式而导致的加热不均的现象,并且各燃烧区域向外敞开,方便清洁,降低了火孔堵塞概率。同时,利用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的缝隙形成稳焰孔,可提高对燃烧区域的稳焰效果。较佳地,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凸出部,所述上盖体定位于所述凸出部,以在所述上盖体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缝隙。较佳地,所述凸出部的顶面和侧面分别与所述上盖体的内壁面和内顶面相接触,以通过多个凸出部相对上盖体内壁面和内顶面进行定位,使上盖体能够完全定位于下盖体。较佳地,所述凸出部位于非燃烧区域,避免燃烧区域的火焰灼烧凸出部。较佳地,所述凸出部的表面具有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的传火排,所述传火排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所述燃烧区域。通过在凸出部上设置传火排,使传火排能够被隐藏于上盖体下方,以提高传火稳定性,且隐蔽性更好。较佳地,所述传火排由若干传火孔组成。较佳地,每一所述燃烧区域的所述第一火孔均在一定的形状区域内均匀排布。较佳地,所述下盖体的下方具有与多个所述燃烧区域一一对应设置的混气室,所述燃气通道通过所述混气室连通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火孔,所述混气室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火孔的排布形状相对应,以使这些第一火孔之间的出气量保持均匀。较佳地,多个所述燃烧区域以所述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较佳地,所述上盖体的形状为多角星形,以使得燃烧区域的布局能够更加深入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同时也可提高所分隔出的燃烧区域的表面面积。较佳地,所述上盖体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分别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燃烧区域之间,以避免燃烧区域的火焰过度灼烧锅支架,同时也能够降低热量损耗。较佳地,所述上盖体的外壁面表面具有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的第二火孔,所述第二火孔朝所述燃烧区域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火孔位于所述稳焰孔的上方,以进一步提高加热面积,并提供不同的火力组合。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灶具火盖通过上盖体的外壁面在下盖体上表面的第一火孔间分隔出多个相对独立的燃烧区域,使该灶具火盖的第一火孔能够沿径向方向排布,以改变现有的燃烧器因两环式排布方式而导致的加热不均的现象,并且各燃烧区域向外敞开,方便清洁,降低了火孔堵塞概率。同时,利用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的缝隙形成稳焰孔,可提高对燃烧区域的稳焰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上盖体1外壁面11内顶面12第二火孔13下盖体2上表面21第一火孔22燃烧区域23缝隙24凸出部25,传火孔251锅支架26燃气通道3,混气室31,开口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盖体1和下盖体2,上盖体1相对于下盖体2能够拆装。其中,下盖体2的上表面21具有连通于燃气通道3的第一火孔22,而上盖体1的外壁面11则将下盖体2的上表面21分隔为多个燃烧区域23,且上盖体1与下盖体2之间的缝隙24同样连通于燃气通道3,以形成朝向这些燃烧区域23的稳焰孔。该灶具火盖通过上盖体1的外壁面11在下盖体2上表面21的第一火孔22间分隔出多个相对独立的燃烧区域23,使该灶具火盖的第一火孔22能够沿径向方向排布,以改变现有的燃烧器因两环式排布方式而导致的加热不均的现象,并且各燃烧区域23向外敞开,方便清洁,降低了火孔堵塞概率。同时,利用上盖体1与下盖体2之间的缝隙24形成稳焰孔,提高对燃烧区域23的稳焰效果。其中,多个燃烧区域23以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更优选地,该上盖体1的形状为多角星形,即用于分隔并形成燃烧区域23的上盖体1的相邻两外壁面11的夹角为锐角,以使得燃烧区域23的布局能够更加深入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同时也能提高所分隔出的燃烧区域23的表面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灶具火盖具有三个燃烧区域23,这三个燃烧区域23以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同时,上盖体1也相对应地为三角星形,以扩大这三个燃烧区域23的面积。当然,这种三角形的排布布局仅仅为一较佳的实施例,其他数量的燃烧区域23或排布方式也同样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下盖体2的上表面21设有若干凸出部25,以用于供上盖体1定位使用。该凸出部25用于支撑上盖体1,使上盖体1的下表面无法与下盖体2的上表面21相接触,从而形成稳焰孔。具体来说,当上盖体1安装于下盖体2时,整个凸出部25均位于上盖体1的正下方,被上盖体1所覆盖,以使凸出部25与燃烧区域23隔开,避免燃烧区域23的火焰灼烧凸出部25。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凸出部25的顶面和侧面分别与上盖体1的内壁面和内顶面12相接触,以通过多个凸出部25相对于上盖体1内壁面和内顶面12进行定位,使上盖体1能够完全定位于下盖体2,并且,当要将上盖体1相对下盖体2分离时,也仅需将上盖体1向上抬起即可。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区域23以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因此,燃气通道3在上盖体1表面的开口32设置在的中间位置,以在满足稳焰孔用气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向上盖体1供气。如图4和图5所示,该凸出部25的表面还具传火排,传火排具体是由多个传火孔251依次间隔排列组成,这些传火孔251水平贯穿凸出部25,以连通至位于上盖体1中间位置的燃气通道3的开口32,使燃气被导引至非燃烧区域处,即上盖体1的正下方区域。通过将传火排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不同的燃烧区域23,实现在不同燃烧区域23之间传火的功能。通过在凸出部25上设置传火排,使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连通于燃气通道的第一火孔,所述上盖体的外壁面将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分隔为多个燃烧区域,所述上盖体与所述下盖体之间的缝隙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以形成朝向所述燃烧区域的稳焰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连通于燃气通道的第一火孔,所述上盖体的外壁面将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分隔为多个燃烧区域,所述上盖体与所述下盖体之间的缝隙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以形成朝向所述燃烧区域的稳焰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具有凸出部,所述上盖体定位于所述凸出部,以在所述上盖体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缝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顶面和侧面分别与所述上盖体的内壁面和内顶面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位于非燃烧区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表面具有连通于所述燃气通道的传火排,所述传火排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所述燃烧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排由若干传火孔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超,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