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及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及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钢结构建筑结构构件强度高,构件截面小,比用混凝土结构相比可增加使用面积5~10%左右,另外,工厂生产成予制构件,构件精度高,建造不受季节限制,施工周期短,回收投资快,而传统混凝土建筑对自然资源消耗大(黄沙、石子、水),环境污染严重,且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使得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的钢结构建筑发展过程中,仍存多种因素制约着其快速发展与应用。首先,结构设计技术不成熟,结构用钢量高导致价格不占优势,构件布置不合理导致感官差;其次,建筑各专配套不精密,集成化程度低,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或实用性欠佳等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和设计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及研究,但仍少有成熟的钢结构建筑产品,总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升级,而失败的产品所带了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钢管混凝土柱(1)、钢梁(2)、钢板(3)、鱼尾板(4)、螺栓(5)、加劲板(6)、钢筋网(7)和混凝土(8),所述钢管混凝土柱(1)为劲性墙端柱,所述鱼尾板(4)设置在钢管混凝土柱(1)的侧面,所述钢板(3)通过螺栓(5)与鱼尾板(4)固定连接,所述钢梁(2)焊接在钢板(3)的上,所述钢板(3)上开设有孔洞,所述加劲板(6)设置在孔洞内,所述加劲板(6)的前后两端分别从钢板(3)的前后两面延伸至钢板(3)外,所述钢筋网(7)设置在两个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所述混凝土(8)包覆在钢筋网(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钢管混凝土柱(1)、钢梁(2)、钢板(3)、鱼尾板(4)、螺栓(5)、加劲板(6)、钢筋网(7)和混凝土(8),所述钢管混凝土柱(1)为劲性墙端柱,所述鱼尾板(4)设置在钢管混凝土柱(1)的侧面,所述钢板(3)通过螺栓(5)与鱼尾板(4)固定连接,所述钢梁(2)焊接在钢板(3)的上,所述钢板(3)上开设有孔洞,所述加劲板(6)设置在孔洞内,所述加劲板(6)的前后两端分别从钢板(3)的前后两面延伸至钢板(3)外,所述钢筋网(7)设置在两个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所述混凝土(8)包覆在钢筋网(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6)可采用槽钢、角钢、钢板等其他钢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3)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圆形通孔和方形孔洞(26),还包括多个封堵组件(24),多个封堵组件(24)设置在多个圆形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装配式劲性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侧设有凸块的卡接环二(33)和两个卡接环一(32),两个卡接环一(32)和卡接环二(33)依次等间距设置在圆形通孔内,所述封堵组件(24)包括卡接板一(29)和两个卡接板二(30),所述卡接板一(29)、两个卡接板二(30)同轴心相连,所述卡接板一(29)的正面设有圆形钢板(23),所述卡接板二(30)和卡接板一(29)的边缘上均开设有多个开口(31),所述卡接板一(29)上的开口(31)的位置与卡接板二(30)上的开口(31)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卡接环一(32)上的凸块与卡接环二(33)上的凸块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封堵组件(24)通过开口(31)与卡接环二(33)和卡接环一(32)可拆卸式卡接,还包括与圆形通孔和方形孔洞(26)相对应的导热组件(28)。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军,俞福利,胡执标,马国良,张伟康,周欢,卢永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力维钢结构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