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能井,特别是一种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
技术介绍
在落差大的排水、给水或者泄洪等水流管线阶段中,水流落差蕴含的巨大势能会带给出水口难以想象的冲击力,尤其是在高山峡谷地区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时,仅凭出水口的水力限制难以消除这部分能量,消能跌水井结构应运而生,现行的跌水井多应用于城市的排水管道工程中,普遍采用标准图,国家标准图《06MS20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中的跌水井,管径700~1650mm的跌水井采用阶梯式跌水井,最大跌差2m,2m跌差的阶梯式跌水井,井内长度达到4m,市用跌水井全长普遍不会超过10m,当其应用到高山峡谷地区时,需要适当增加阶数与跌差,当落差超过15m时,单纯地增加阶数与跌差难以抵消高落差带来的水体势能,而高山峡谷地区需要应对的多是15m以上乃至20m以上的工况,现行的跌水井显然难以满足此工况。由于消能跌水井是埋藏在地下的狭长结构体,只能考虑在自身结构中消除水流挟带的能量,当其长度超过15m乃至20m以上时, ...
【技术保护点】
1.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入流段(1),入流段(1)向下连接有若干节跌水段(2),位于最底端的跌水段(2)连接有出流段(3);所述入流段(1)呈筒状,入流段(1)的外筒壁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入流口(11),入流段(1)的中心设有与其同轴布置且中通的溢水柱(12),溢水柱(12)的外壁底部与入流段(1)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的筒底(13),筒底(13)的上平面与入流口(11)内圈的最底部相持平,溢水柱(12)外壁上正对入流口(11)的部位设有分流堰(14),溢水柱(12)的中上部位设有若干个环形围绕布置在溢水柱(12)外壁的溢水口(15)。/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入流段(1),入流段(1)向下连接有若干节跌水段(2),位于最底端的跌水段(2)连接有出流段(3);所述入流段(1)呈筒状,入流段(1)的外筒壁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入流口(11),入流段(1)的中心设有与其同轴布置且中通的溢水柱(12),溢水柱(12)的外壁底部与入流段(1)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的筒底(13),筒底(13)的上平面与入流口(11)内圈的最底部相持平,溢水柱(12)外壁上正对入流口(11)的部位设有分流堰(14),溢水柱(12)的中上部位设有若干个环形围绕布置在溢水柱(12)外壁的溢水口(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段(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消能层(21)和二级消能层(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消能层(21)主体为一块厚圆板结构,厚圆板中心正对溢水柱(12)底部豁口的部分向下内凹,内凹深度从边缘至中心逐渐增大;所述厚圆板的外边缘设有若干个呈环形分布的跌水槽(2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消能层(2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挡水片(221)、消能筛套(222)和下挡水片(223);所述的上挡水片(221)和下挡水片(223)均为圆板结构,圆板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的消能筛套(222)为上下两层的金属栏栅,两层金属栏栅之间填充有碎石,碎石的尺寸均大于上下两层金属栏栅的筛孔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良平,张运雄,潘月梁,夏万求,张岩雨,金超,崔学坤,张兵,周浩,孙志鹏,彭泽豹,张金宇,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宁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