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72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桩基顶板,桩基顶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板,桩基顶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桩基弹簧,桩基弹簧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桩基蜗杆,桩基蜗杆远离桩基弹簧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心块,轴心块远离桩基蜗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板,桩基弹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该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通过设计有支撑柱、承接板以及斜刺,斜刺牢牢的插接在地底,可防止插柱被向上晃起,从而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稳固在地面上,该设计可对地震横向以及纵向的震动进行减震,保障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
技术介绍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各种办公、住宿、娱乐的需要,楼房自然也越盖越多,越盖越高。在兴建建筑之前,在地基上打上建筑桩是常见的建筑施工方法。目前的建筑桩都是在较大的压力下竖直插入地面,如同钉子钉入木头一样,只受到垂直方向的摩擦阻力,而没有水平方向的契合作用,因此不是很稳固。建筑桩的种类,根据传力和作用性质不同分为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两大类;1、摩擦型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侧阻力受力的桩,根据桩侧阻力分担荷载的大小,磨擦型桩又分为磨擦桩和端承磨擦桩两种;2、端承型桩:是指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相对桩端阻力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根据桩端阻力发挥的程度和分担荷载的比例,又可分为端承桩和磨擦端承桩两种;根据材料不同分为:砼桩、钢桩、和组合材料桩等。现有的建筑桩基本上结构简单,虽然有些建筑桩具有抗震效果,但抗震效果差,在地震时往往只能对地震纵波进行减震,而忽视了横波的破坏,从而使建筑物抗震性差。因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可对地震横向以及纵向的震动进行减震,保障了桩基整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桩基顶板,所述桩基顶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桩基顶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桩基弹簧,所述桩基弹簧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桩基蜗杆,所述桩基蜗杆远离桩基弹簧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心块,所述轴心块远离桩基蜗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板,所述安装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弹簧以及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桩基弹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优选的,所述承接板的内部设置有承接块。优选的,所述承接块的下方活动连接有连接杆。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插柱。优选的,所述插柱的外侧设置有斜刺,用于卡接地底。优选的,所述插柱的内部且位于支撑柱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减小钻头冲击地面时产生的刚性冲击。优选的,所述插柱的底部设置有钻头,呈尖锐状,用于打穿地面。优选的,所述桩基蜗杆的一端连接有轴心块,另一端连接有桩基弹簧。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通过设置有缓冲层,在桩基主体进入地底时,钻头对插接地面时,增大缓冲力,避免刚性冲击对钻头造成损坏。2、该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通过承接板以及支撑柱的设置,可使整体的连贯性更好,防倾斜能力更强,稳定高,进一步提高抗震效果。3、该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通过设计有支撑柱、承接板以及斜刺,斜刺牢牢的插接在地底,可防止插柱被向上晃起,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稳固在地面上,该设计可对地震横向以及纵向的震动进行减震,保障了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使用效果好。4、该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轴块受到左右晃动的压力,轴块带动与之连接的轴心块以及桩基蜗杆一起晃动,在晃动的过程中,桩基蜗杆带动桩基弹簧晃动,由于两组桩基弹簧的固定点一组连接于桩基顶板,另一组则是连接在承接板上,无论轴板如何晃动,受到的晃动力均是被桩基弹簧以及桩基蜗杆缓冲吸收,桩基顶板以及承接板均是固定安然无恙,从而可以使得插柱插接在地底稳定,不会发生左右晃动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桩基顶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安装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弹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桩基弹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桩基蜗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轴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支撑柱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钻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桩基顶板、2-安装板、3-桩基弹簧、4-桩基蜗杆、5-轴心块、6-轴板、7-安装弹簧、8-支撑柱、9-缓冲弹簧、10-承接板、11-承接块、12-连接杆、13-插柱、14-斜刺、15-缓冲层、16-钻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8,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桩基顶板1,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板2,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桩基弹簧3,桩基弹簧3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桩基蜗杆4,桩基蜗杆4远离桩基弹簧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心块5,桩基蜗杆4的一端连接有轴心块5,另一端连接有桩基弹簧3。轴心块5远离桩基蜗杆4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板6,安装板2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弹簧7以及支撑柱8,支撑柱8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9,桩基弹簧3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10,通过承接板10以及支撑柱8的设置,可使整体的连贯性更好,防倾斜能力更强,稳定高,进一步提高抗震效果。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轴块6受到左右晃动的压力,轴块6带动与之连接的轴心块5以及桩基蜗杆4一起晃动,在晃动的过程中,桩基蜗杆4带动桩基弹簧3晃动,由于两组桩基弹簧3的固定点一组连接于桩基顶板1,另一组则是连接在承接板10上,无论轴板6如何晃动,受到的晃动力均是被桩基弹簧3以及桩基蜗杆4缓冲吸收,桩基顶板1以及承接板10均是固定安然无恙,从而可以使得插柱13插接在地底稳定,不会发生左右晃动的情况。承接板10的内部设置有承接块11,承接块1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2,支撑柱8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插柱13,插柱13的外侧设置有斜刺14;通过设计有支撑柱8、承接板10以及斜刺14,斜刺14牢牢的插接在地底,可防止插柱13被向上晃起,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稳固在地面上,该设计可对地震横向以及纵向的震动进行减震,保障了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使用效果好。插柱13的内部且位于支撑柱8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15,插柱13的底部设置有钻头16,呈尖锐状,用于打穿地面;通过设置有缓冲层15,在桩基主体进入地底时,钻头16对插接地面时,增大缓冲力,避免刚性冲击对钻头造成损坏。工作原理: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轴块6受到左右晃动的压力,轴块6带动与之连接的轴心块5以及桩基蜗杆4一起晃动,在晃动的过程中,桩基蜗杆4带动桩基弹簧3晃动,由于两组桩基弹簧3的固定点一组连接于桩基顶板1,另一组则是连接在承接板10上,无论轴板6如何晃动,受到的晃动力均是被桩基弹簧3以及桩基蜗杆4缓冲吸收,桩基顶板1以及承接板10均是固定安然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桩基顶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板(2),所述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桩基弹簧(3),所述桩基弹簧(3)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桩基蜗杆(4),所述桩基蜗杆(4)远离桩基弹簧(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心块(5),所述轴心块(5)远离桩基蜗杆(4)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板(6),所述安装板(2)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弹簧(7)以及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9),所述桩基弹簧(3)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桩基顶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板(2),所述桩基顶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桩基弹簧(3),所述桩基弹簧(3)的外侧活动连接有桩基蜗杆(4),所述桩基蜗杆(4)远离桩基弹簧(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心块(5),所述轴心块(5)远离桩基蜗杆(4)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轴板(6),所述安装板(2)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安装弹簧(7)以及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9),所述桩基弹簧(3)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10)的内部设置有承接块(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缓冲原理的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块(1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婧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观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