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542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02
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动力单元、涂油单元;涂油单元包括底座、涂油框架以及滚轮框架;所述滚轮框架在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所述滚轮框架两侧设置多个所述涂油框架;在设在所述滚轮框架一侧所述涂油框架上设置第一储油油箱、涂油控制单元以及涂油工具,设在所述滚轮框架另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配重;所述第一储油油箱与所述涂油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涂油控制单元与所述涂油工具连接;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的前端固定杆与所述动力单元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很好地完成跨江高塔拉线涂油工作,经济高效,方便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网检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
技术介绍
跨江高塔是一种特殊的大跨越杆塔,如南京地区的220kV华晓线#6塔,采用直立钢管拉线塔设计,投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目前中国境内长江沿岸仅存的拉线大跨越杆塔。该基杆塔由上下两层共计八根拉线牵引,其中下层的四根拉线每根全长约142米,上层的四根拉线单根全长约201米,可以说,这八根拉线就是该基塔的生命线。220kV华晓线#6塔运行在江边,空气湿度大,运行环境恶劣,根据拉线金属的锈蚀机理,拉线受到自身所处的温度、湿度、污染物等的不同,会产生孔锈蚀、缝隙锈蚀、应力锈蚀、疲劳锈蚀等,拉线运行情况将直接影响跨江高塔运行的稳定性。根据运行要求,每年要对拉线进行涂油工作,目前针对跨江高塔的拉线涂油一般采用人工方式,两名作业人员骑跨在拉线上,携带二十余斤的油,从上往下依靠体力逐步移动,既要保证涂油,还要携带好油箱,作业难度较大,耗费体力严重,亟待改善作业条件,提高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采用电动绞磨和自动涂油装置,能够对高塔拉线的自动涂油工作。本专利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以及涂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油单元包括底座、涂油框架以及滚轮框架;所述滚轮框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所述滚轮框架的两侧设有多个所述涂油框架;在设在所述滚轮框架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上设置有第一储油油箱、涂油控制组件以及涂油工具,设在所述滚轮框架另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设置有配重;所述第一储油油箱与所述涂油控制组件连接;所述涂油控制组件与所述涂油工具连接;在所述滚轮框架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的前端固定杆与所述动力单元连接,通过动力单元的牵引作用使得自动涂油装置沿高塔拉线行走。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采用以下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涂油单元为平衡式双体吊笼;在所述底座上设置两个所述涂油框架。在配重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油箱,用作配重,且所述第二油箱以及所述第二油箱内储油的总重量与第一储油油箱、涂油控制组件、涂油工具以及所述第一储油油箱内储油的总重量相同;所述第二油箱与所述第一储油油箱连通,能够在涂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两侧的重量一致。所述滚轮与所述滚轮框架的连接处为滚轮的轴承,两个所述滚轮的轴承的连接线平行于高塔拉线。所述滚轮具有凹槽,高塔拉线嵌套在所述凹槽内;在所述滚轮与高塔拉线接触的部位具有铆钉式保险装置,用于防止在工作中出现脱扣情况。所述涂油工具包括喷油嘴和弯头管,所述喷油嘴通过卡扣设置在所述滚轮框架上端的横梁上;所述弯头管能够自由调整其弯曲度,在涂油之前将所述弯头管调整为对准高塔拉线。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牵引绳、转向滑轮以及动力组件;所述转向滑轮固定在高塔拉线顶端;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滚轮的前端固定杆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转向滑轮与所述动力组件连接。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地面。所述涂油控制组件通过以下公式控制所述自动涂油装置的单位时间的喷油量:Q=k*v其中k为喷油系数,Q为单位时间的喷油量,v为所述涂油装置的行走速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很好地完成跨江高塔拉线涂油工作,经济高效,方便实用。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涂油框架3-动力组件4-第一储油油箱5-涂油控制单元6-涂油工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所述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以及涂油单元。具体地,涂油单元包括底座1、涂油框架2以及滚轮框架。在底座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滚轮框架,滚轮框架上设置有滚轮。两个滚轮按照高塔拉线角度进行设计,即,滚轮与滚轮框架的连接处为滚轮的轴承,两个滚轮的轴承连接线平行于高塔拉线。滚轮的前端固定杆与动力单元连接,通过动力单元的牵引作用使得涂油单元沿高塔拉线行走。滚轮具有凹槽,在高塔拉线上安装涂油单元时,高塔拉线嵌套在该凹槽内。并且在滚轮与高塔拉线接触的部位设有铆钉式保险装置,能够防止在工作中出现脱扣情况。在滚轮框架的两侧设置有多个涂油框架2,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涂油单元为平衡式双体吊笼,即,在滚轮框架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涂油框架2。在其中一侧的涂油框架2内设置第一储油油箱4、涂油控制单元5以及涂油工具6,另一侧的涂油框架2内放置适当配重保持平衡。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配重侧的涂油框架2内设置第二油箱,用作配重,该第二油箱和第二油箱内储油的总重量与涂油侧涂油框架2内的第一储油油箱4、涂油控制单元5、涂油工具6以及第一储油油箱4内储油的总重量一致。并且,该第二油箱与第一储油油箱4连通,从而使得两侧涂油框架2在涂油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第一储油油箱4与涂油控制单元5连接;涂油控制单元5与涂油工具6连接。具体地,涂油工具6包括喷油嘴和弯头管,喷油嘴通过卡扣设置在滚轮框架上端的横梁上。弯头管设置在喷油嘴的喷头部位,能够自由调整其弯曲度,在进行涂油之前,由工作人员将其调整为喷油口对准高塔拉线。涂油控制单元5能够根据涂油单元的行走速度控制单位时间的喷油量,具体以以下公式进行表示:Q=k*v其中k为喷油系数,Q为单位时间的喷油量,v为所述涂油装置的行走速度。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储油油箱4采用开式油箱;涂油控制单元5采用电动油泵,利用球阀控制油液流速;涂油工具6采用DSLA145P300型喷油嘴,采用点喷方式喷涂,喷涂油液使其均匀附着在拉线上。动力单元包括牵引绳、转向滑轮以及动力组件3。牵引绳的一端与滚轮前的固定杆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在高塔拉线顶端的转向滑轮与动力组件3连接。且动力组件3设在地面上工作。通过动力组件3的牵引使得涂油单元能够在高塔拉线上行走。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中,动力组件3采用电动绞磨。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很好地完成跨江高塔拉线涂油工作,经济高效,方便实用。申请人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了详细的说明与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详尽的说明只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精神,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相反,任何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精神所作的任何改进或修饰都应当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以及涂油单元,其特征在于:/n所述涂油单元包括底座(1)、涂油框架(2)以及滚轮框架;/n所述滚轮框架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中心位置,所述滚轮框架的两侧设有多个所述涂油框架(2);/n在设在所述滚轮框架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2)上设置有第一储油油箱(4)、涂油控制组件(5)以及涂油工具(6),设在所述滚轮框架另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设置有配重;/n所述第一储油油箱(4)与所述涂油控制组件(5)连接;/n所述涂油控制组件(5)与所述涂油工具(6)连接;/n在所述滚轮框架上设置有滚轮;/n所述滚轮的前端固定杆与所述动力单元连接,通过动力单元的牵引作用使得自动涂油单元沿高塔拉线行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包括动力单元以及涂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油单元包括底座(1)、涂油框架(2)以及滚轮框架;
所述滚轮框架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中心位置,所述滚轮框架的两侧设有多个所述涂油框架(2);
在设在所述滚轮框架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2)上设置有第一储油油箱(4)、涂油控制组件(5)以及涂油工具(6),设在所述滚轮框架另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设置有配重;
所述第一储油油箱(4)与所述涂油控制组件(5)连接;
所述涂油控制组件(5)与所述涂油工具(6)连接;
在所述滚轮框架上设置有滚轮;
所述滚轮的前端固定杆与所述动力单元连接,通过动力单元的牵引作用使得自动涂油单元沿高塔拉线行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油单元为平衡式双体吊笼;
在所述底座(1)上设置两个所述涂油框架(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重一侧的所述涂油框架(2)上设置有第二油箱,用作配重,且所述第二油箱以及所述第二油箱内储油的总重量与第一储油油箱(4)、涂油控制组件(5)、涂油工具(6)以及所述第一储油油箱(4)内储油的总重量相同;
所述第二油箱与所述第一储油油箱(4)连通,能够在涂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两侧的重量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跨江高塔拉线自动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彦俊宫衍平温生杨贵友李懂理巴东想杨卓然高建瑞皮一晨王文帝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