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281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包括单片机、光耦、上拉电阻R3、电阻R2、电阻R4和MOS管,光耦输入端正极接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3输入端接P5V电源,光耦输入端负极接单片机输出PWM的I/O接口,光耦输出端串联在电阻R2和电阻R4之间,MOS管的G端由光耦U2输入控制信号,MOS管的D端接直流电源VCC,MOS管的S端接GND,单片机的PWM的I/O接口输出PWM波经过光耦转换后输出高低电平相反的PWM波。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能够解决动车组具有调光功能的灯具在通电瞬间异常闪烁问题,能够快速、低延时地对灯具色温、颜色、亮度进行调节,提升产品运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电气
,特别是涉及一种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PWM电路在动车组车内灯具调光中有广泛运用,但是既有动车组灯具调光均采用PWM直接输出驱动MOS管进行调光,存在调光有延时、精准度低等缺点。传统电路由单片机I/O口直接输出PWM驱动控制灯具调光的MOS管,达到调光的目的。但此电路存在弊端,若灯具得电的默认状态为熄灭或非100%点亮,在灯具刚通电时,单片机初始化输出PWM的I/O口为高电平,造成控制灯具调光的MOS管完全导通,灯具100%点亮,随后单片机正常工作,I/O口输出恢复低电平或为预设的PWM,同时灯具也恢复为熄灭或预设的亮度,故传统电路会造成通电时灯具会异常全亮闪烁一次的现象。随着动车组内灯具调光多样化、人性化的趋势,调光要求日趋繁杂,迫切需要一种低延时、调光更精准的PWM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能够有效解决动车组具有调光功能的灯具在通电瞬间的异常闪烁问题,符合动车组调光要求日趋繁杂的发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连接在单片机U1的I/O接口的PWM输出侧,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1、光耦U2、上拉电阻R3、电阻R2、电阻R4和MOS管Q1,/n光耦U2输入端的正极接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3的输入端接P5V电源,光耦U2输入端的负极接单片机U1输出PWM的I/O接口,/n光耦U2输出端串联在电阻R2和电阻R4之间,MOS管Q1的G端由光耦U2输入控制信号,MOS管Q1的D端接直流电源VCC,MOS管Q1的S端接GND,/n单片机U1的PWM的I/O接口输出PWM波经过光耦U2转换后输出高低电平相反的PWM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连接在单片机U1的I/O接口的PWM输出侧,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U1、光耦U2、上拉电阻R3、电阻R2、电阻R4和MOS管Q1,
光耦U2输入端的正极接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3的输入端接P5V电源,光耦U2输入端的负极接单片机U1输出PWM的I/O接口,
光耦U2输出端串联在电阻R2和电阻R4之间,MOS管Q1的G端由光耦U2输入控制信号,MOS管Q1的D端接直流电源VCC,MOS管Q1的S端接GND,
单片机U1的PWM的I/O接口输出PWM波经过光耦U2转换后输出高低电平相反的PWM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延时的反向PWM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1,电阻R1接在MOS管Q1的D端与直流电源VCC之间,电阻R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清勇吴应超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小糸今创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