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机控制电路
,特别是涉及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永磁同步电机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机类型,其工作状态由控制电路控制。目前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板成本比较高,调试起来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本技术中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智能功率电路的输出端与永磁同步电机连接。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节能的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n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
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2,该共模电感L2的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与火线连接,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与零线连接,同时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并联的压敏电阻MOV和电容XC1连接在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电容XC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7、D8、D9和D10,二极管D7和D8的正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地,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二极管D9和D10的负极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并联的电容E3和E4接地,同时也连接电源VBB,正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芯片U6、U7和变压器T1,芯片U6的型号为AP8012H,芯片U7的型号为PC817X3NIP1B,所述变压器T1的一次绕组侧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1和N2,二次绕组侧也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3和N4;芯片U6的第5、6、7和8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3和电阻R42接电源VBB,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在芯片U7的第3引脚,芯片U6的第4引脚连接在芯片U7的第4引脚;
芯片U7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44输出10V电压,第4引脚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4和电阻R43与电感线圈N2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N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N1的一端接电源VBB,另一端接芯片U6的第5引脚,电感线圈N3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6输出10V电源,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N4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5输出15V电源,另一端接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3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电阻R29、R24和电容C29接地,电阻R24和R29的连接处连接有电源V3.3,第11引脚通过电感L1接电源V3.3,芯片U3的第30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召,吴迪,邓婷婷,李果,韩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燊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