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204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涉及电机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智能功率电路的输出端与永磁同步电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电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节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机控制电路
,特别是涉及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永磁同步电机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机类型,其工作状态由控制电路控制。目前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板成本比较高,调试起来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本技术中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智能功率电路的输出端与永磁同步电机连接。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节能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中控制电路的整体连接框图;图2为EMI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滤波整流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开关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MCU周边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智能功率电路和采样电路的电路图;图7为调速电路的电路图;图8为光耦隔离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了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的输出端与永磁同步电机连接,同时所述智能功率电路也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所述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2,该共模电感L2的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与火线连接,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与零线连接,同时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并联的压敏电阻MOV和电容XC1连接在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电容XC2连接,同时也通过串联的电容YC1和YC2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7、D8、D9和D10,二极管D7和D8的正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地,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二极管D9和D10的负极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并联的电容E3和E4接地,同时也连接电源VBB,正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芯片U6、U7和变压器T1,芯片U6的型号为AP8012H,芯片U7的型号为PC817X3NIP1B,所述变压器T1的一次绕组侧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1和N2,二次绕组侧也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3和N4。芯片U6的第5、6、7和8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3和电阻R42接电源VBB,其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阻R42连接,电阻R42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41,芯片U6的引脚第1和2引脚连接在一起并接地,芯片U6的第3引脚通过电容C42接地,同时也连接在芯片U7的第3引脚,芯片U6的第4引脚通过电容C43接地,同时也连接在芯片U7的第4引脚。芯片U7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44输出10V电压,第2引脚通过可控稳压源U8接地,同时也通过串联的电容C45和电阻R45与电阻R44输出10V电压的一端连接,电阻R45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01,电容C45和电阻R45的连接处通过电阻R46接地。芯片U7的第4引脚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4和电阻R43与电感线圈N2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N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N1的一端接电源VBB,另一端接芯片U6的第5引脚,电感线圈N3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6输出10V电源,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6输出10V电源的一端通过并联的电容E2、C46和电阻R02接地,电感线圈N4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5输出15V电源,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输出15V电源的一端通过并联的电容E2和稳压二极管ZD2接地。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其第1引脚和第2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电阻R29、R24和电容C29接地,电阻R24和R29的连接处连接有电源V3.3,第3引脚连接在电阻R24和电容C29的连接处,第11引脚通过电感L1接电源V3.3,也通过并联的电容C31和C32连接第12引脚,芯片U3的第30引脚通过电阻R36接电源V3.3,第32引脚接电源V3.3,同时也通过并联的电容C38和C39接地,第33引脚接地,并通过电容C37接第34引脚,第35引脚接电源V3.3。芯片U3的第43引脚接电源V3.3,第44引脚接地,同时也通过电容C34接电源V3.3。所述智能功率电路包括芯片U1,该芯片U1的型号为XNM50660ABS,其第1引脚接地,第3引脚接15V电源输入,同时也通过电容C5接地,第8引脚接15V电源输入,同时也通过电容C4接地,第11引脚通过电阻R3接芯片U3的第15引脚,同时也通过串联的电阻R3和R1接电源V3.3,第13引脚接15V电源输入,同时也通过电容C3接地。第17引脚接电源VBB,并通过电容C9接地,第18、21和23引脚分别与永磁同步电机的U、V和W三相连接,同时也分别通过电容C10、C11和C12与芯片U1的第2、7和12引脚连接,芯片U1的第19、20和22引脚分别通过电阻ER3、ER2和ER1接地,芯片U1的第4、5、9、10、14和15引脚分别与芯片U3的第37-42引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n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MCU周边电路、智能功率电路、采样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EMI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智能功率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调速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MCU周边电路分别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电连接,所述智能功率电路还通过采样电路与MCU周边电路电连接;
所述MCU周边电路包括芯片U3,该芯片U3的型号为SPC1068,所述芯片U3与智能功率电路、开关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均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EMI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2,该共模电感L2的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串联的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与火线连接,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与零线连接,同时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端通过并联的压敏电阻MOV和电容XC1连接在热敏电阻NTC和保险丝F1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通过电容XC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7、D8、D9和D10,二极管D7和D8的正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地,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二极管D9和D10的负极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并联的电容E3和E4接地,同时也连接电源VBB,正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芯片U6、U7和变压器T1,芯片U6的型号为AP8012H,芯片U7的型号为PC817X3NIP1B,所述变压器T1的一次绕组侧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1和N2,二次绕组侧也具有两个电感线圈:N3和N4;芯片U6的第5、6、7和8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3和电阻R42接电源VBB,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在芯片U7的第3引脚,芯片U6的第4引脚连接在芯片U7的第4引脚;
芯片U7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44输出10V电压,第4引脚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4和电阻R43与电感线圈N2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N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N1的一端接电源VBB,另一端接芯片U6的第5引脚,电感线圈N3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6输出10V电源,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N4的一端通过二极管D5输出15V电源,另一端接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PC1068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3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的电阻R29、R24和电容C29接地,电阻R24和R29的连接处连接有电源V3.3,第11引脚通过电感L1接电源V3.3,芯片U3的第30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召吴迪邓婷婷李果韩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燊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