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146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直流换流站、第二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第一直流换流站和第二直流换流站均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极1母线电连接,另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极2母线电连接;第一直流换流站和第二直流换流站设置大地回线转换开关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第二直流换流站内部设置有6个直流高速开关,分别与第二直流换流站极1和极2母线电连接;与第一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的极1、极2连接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灵活地匹配多个不同外送容量的送端和多个不同消纳容量的受端,同时又可实现大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常规直流输电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规高压直流输电以其大容量、远距离、可控性、经济性的输电优势,在电力定向输送与电网跨区互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两端直流仅能实现点对点的功率传输,无法实现多个区域电网间的互联,对线路走廊的利用率不够充分;同时仅有一个受端站通常无法单独消纳从送端送来的全部电量,容易导致潮流迂回。而另一方面,当前己建成的直流工程基本是两端直流系统,难以适应送端、输电通道以及受端的输电规模的匹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其既能灵活地匹配多个不同外送容量的送端和多个不同消纳容量的受端,同时又可实现大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直流换流站、第二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第一直流换流站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直流换流站、第二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第一直流换流站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1母线电连接,另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2母线电连接;第一直流换流站设置大地回线转换开关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n第二直流换流站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1母线电连接,另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2母线电连接;第二直流换流站设置大地回线转换开关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n第一直流换流站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规三端直流工程直流场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直流换流站、第二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第一直流换流站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1母线电连接,另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2母线电连接;第一直流换流站设置大地回线转换开关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
第二直流换流站设置有4个极性转换开关,采用桥型接线结构;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1母线电连接,另一组桥臂的2个极性转换开关与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2母线电连接;第二直流换流站设置大地回线转换开关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
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1连接端和极2连接端分别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不同组桥臂上的两个极性转换开关之间引出;
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1连接端和极2连接端分别从第二直流换流站的不同组桥臂上的两个极性转换开关之间引出;
第二直流换流站内部还设置有6个直流高速开关,分别与第二直流换流站极1和极2母线电连接;与第一直流换流站的极1、极2连接端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的极1、极2连接端电连接;
第二直流换流站的极1连接端经对应的直流高速开关分别与第一直流换流站和第三直流换流站的极1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龙王娜娜王丽杰陈宝平陈维莉王光平陈宏明曾维雯魏来肖异李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