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142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3
公开了一种电源保护电路,该电源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在电源与负载之间的第一晶体管,耦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负载之间的异常检测模块,以及耦接在该异常检测模块与该第一晶体管栅极的控制模块,其中,该控制模块包括由两个与非逻辑电路组成的组合电路,该组合电路包括接收检测信号的第一输入端和接收电源的开机信号的第二输入端,在系统开机后,该组合电路的输出为1,在检测信号出现异常后,该组合电路的输出锁定为0,输出至第一晶体管,锁定为断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保护电路,利用由两个与非逻辑电路组成的组合电路的锁定特性,控制晶体管的通断和锁定,以硬件电路实现高效的、反应迅速的电源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电源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现阶段电源保护电路包括的过压保护和过流保护方案依赖于保险丝的熔断机制。当电流达到额定值时,保险丝将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熔断,借此来达到对后级电路保护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常会受周围温度或元器件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散热设计影响,实际保护过程与预期相差甚远。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1A保险丝的电流值与持续时间的特性曲线。其中,横坐标为电流(单位,安培),纵坐标为保险丝导通的持续时间(单位,秒),图中三条曲线为三种1A保险丝的电流-持续时间的特性曲线,由图可知,1A保险丝在电流达到1A时不会快速熔断,而是在至少10秒后才熔断。对该特性曲线进行了采用新的保险丝样品并挂载电子负载的测试,由实验测试发现所有1A保险丝均可以稳定工作在1.4A电流下,且电子负载的压降小于0.5V。当电子负载调节输出使工作电流为1.5A时,电子负载压降逐渐增大,直至保险丝烧毁,压降为0V,其过程持续时间高达13秒之久。另外,对于再利用的保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晶体管,串联在电源与负载之间;/n异常检测模块,耦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负载之间,包括输出检测信号的输出端,所述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时表示检测;/n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电源耦接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异常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输入端和与所述第一晶体管栅极耦接的输出端,/n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n第一与非逻辑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一与非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n第二与非逻辑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与非逻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二与非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控制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晶体管,串联在电源与负载之间;
异常检测模块,耦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负载之间,包括输出检测信号的输出端,所述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时表示检测;
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电源耦接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异常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输入端和与所述第一晶体管栅极耦接的输出端,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与非逻辑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一与非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第二与非逻辑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与非逻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二与非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与非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其中,所述检测信号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晶体管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常检测模块包括:
电流采样模块,耦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负载之间,包括输出电流采样信号的输出端;
电压采样模块,耦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负载之间,包括输出电压采样信号的输出端;
比较模块,包括与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采样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输入端和输出所述检测信号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模块包括:
串联连接在电源与地之间的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包括滑动端;
第一比较器,包括与所述第七电阻的滑动端连接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电流采样信号的输出端连接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所述检测信号的输出端,
串联连接在电源与地之间的第九电阻,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