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防地膜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固定装置,左壳体前端右侧铰接有与其结构相同的右壳体,左壳体前端左侧和右壳体前端右侧设有能使二者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装置;左壳体包括外筒体、上夹线半环体、下夹线半环体和上挂膜钩,外筒体呈开口向前的半筒形,外筒体上端内侧设有上夹线半环体,外筒体下端内侧设有下夹线半环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挂膜钩阻挡由风力吹起的地膜,避免地膜在风力作用下沿拉线攀爬至输电线路上,影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具有稳定、高效和防地膜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
本技术涉及输电线路防地膜装置
,是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架空输电线路不断延伸,这些线路普遍分布于城乡各地,由于高压输电线路杆塔长期在自然环境中运行,在春秋季、大风天气期间,风筝、地膜、塑料布等异物,在风力的作用下沿电线杆拉线攀爬至电线杆顶部的输电线路上,如不尽快摘除,遇有雨水就会发生短路跳闸等事故,直接威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地膜在风力作用下沿电线杆拉线攀爬至电线杆顶部的输电线路上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固定装置,左壳体前端右侧铰接有与其结构相同的右壳体,左壳体前端左侧和右壳体前端右侧设有能使二者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装置;左壳体包括外筒体、上夹线半环体、下夹线半环体和上挂膜钩,外筒体呈开口向前的半筒形,外筒体上端内侧设有上夹线半环体,外筒体下端内侧设有下夹线半环体;外筒体外侧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挂膜钩,挂膜钩包括直杆部和挂钩部,直杆部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直杆部下侧与直杆部外端固定安装有位于直杆部下方且开口向内的挂钩部。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外筒体外侧可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分布的挂膜钩。上述外筒体外侧可上下间隔设有两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均布的挂膜钩。上述位于上方位置的挂膜钩可为上挂膜钩,位于下方位置的挂膜钩为下挂膜钩,外筒体上部外侧沿其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上挂膜钩,对应每两相邻的上挂膜钩之间位置的外筒体下部外侧均固定安装有下挂膜钩。上述上挂膜钩的长度可大于下挂膜钩的长度。上述直杆部内侧与外筒体外侧的夹角可为安装夹角,安装夹角介于60°至95°之间。上述安装夹角可为90°。上述固定装置可包括左固定耳和右固定耳,左壳体前端左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左固定耳,对应左固定耳位置的右壳体前端右侧均设有右固定耳。上述直杆部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可通过焊接的安装方式固定安装在一起。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挂膜钩阻挡由风力吹起的地膜,避免地膜在风力作用下沿拉线攀爬至输电线路上,影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具有稳定、高效和防地膜效果好的特点。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在使用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壳体,2为右壳体,3为上夹线半环体,4为下夹线半环体,5为直杆部,6为挂钩部,7为夹线环空腔,8为左固定耳,9为右固定耳,α为安装夹角。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所示,该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包括左壳体1、右壳体2和固定装置,左壳体1前端右侧铰接有与其结构相同的右壳体2,左壳体1前端左侧和右壳体2前端右侧设有能使二者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装置;左壳体1包括外筒体、上夹线半环体3、下夹线半环体4和上挂膜钩,外筒体呈开口向前的半筒形,外筒体上端内侧设有上夹线半环体3,外筒体下端内侧设有下夹线半环体4;外筒体外侧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挂膜钩,挂膜钩包括直杆部5和挂钩部6,直杆部5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直杆部5下侧与直杆部5外端固定安装有位于直杆部5下方且开口向内的挂钩部6。在使用过程中,将左壳体1逆时针翻转使其前侧面与右壳体2前侧面接触,上夹线半环体3和下夹线半环体4之间形成夹线环空腔7,使输电线路电线杆拉线位于夹线环空腔7内,通过左壳体1上的上夹线半环体3和下夹线半环体4内侧,以及右壳体2上对应位置将输电线路电线杆拉线夹紧在夹线环空腔7内;通过固定装置将左壳体1前端左侧和右壳体2前端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通过设置挂膜钩阻挡由风力吹起的地膜,并定期对挂膜钩进行清理,避免地膜在风力作用下沿拉线攀爬至输电线路上,影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2、3所示,外筒体外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分布的挂膜钩。通过设置多道挂膜组件,增大本技术捕捉地膜的面积。如附图1、2、3所示,外筒体外侧上下间隔设有两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均布的挂膜钩。通过设置多道挂膜组件,增大本技术捕捉地膜的面积;通过均匀的分布方式,增强本技术捕捉地膜的效果。如附图1、2、3所示,位于上方位置的挂膜钩为上挂膜钩,位于下方位置的挂膜钩为下挂膜钩,外筒体上部外侧沿其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上挂膜钩,对应每两相邻的上挂膜钩之间位置的外筒体下部外侧均固定安装有下挂膜钩。通过这样的设置,使本技术上设置的挂钩膜更加密集,能够进一步增大捕捉地膜的面积。如附图1、2、3所示,上挂膜钩的长度大于下挂膜钩的长度。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使上挂膜钩的长度大于下挂膜钩的长度,增大捕捉地膜的面积。如附图1、2、3所示,直杆部5内侧与外筒体外侧的夹角为安装夹角α,安装夹角α介于60°至95°之间。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本技术捕捉地膜的效果。如附图1、2、3所示,安装夹角α为90°。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本技术捕捉地膜的效果。如附图1、2、3所示,固定装置包括左固定耳8和右固定耳9,左壳体1前端左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左固定耳8,对应左固定耳8位置的右壳体2前端右侧均设有右固定耳9。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现有公知的固定件将左固定耳8和右固定耳9固定安装在一起,如螺栓螺母组合。如附图1、2、3所示,直杆部5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通过焊接的安装方式固定安装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焊接的固定安装方式,使挂膜钩更加稳定可靠。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固定装置,左壳体前端右侧铰接有与其结构相同的右壳体,左壳体前端左侧和右壳体前端右侧设有能使二者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装置;左壳体包括外筒体、上夹线半环体、下夹线半环体和上挂膜钩,外筒体呈开口向前的半筒形,外筒体上端内侧设有上夹线半环体,外筒体下端内侧设有下夹线半环体;外筒体外侧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挂膜钩,挂膜钩包括直杆部和挂钩部,直杆部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直杆部下侧与直杆部外端固定安装有位于直杆部下方且开口向内的挂钩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固定装置,左壳体前端右侧铰接有与其结构相同的右壳体,左壳体前端左侧和右壳体前端右侧设有能使二者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装置;左壳体包括外筒体、上夹线半环体、下夹线半环体和上挂膜钩,外筒体呈开口向前的半筒形,外筒体上端内侧设有上夹线半环体,外筒体下端内侧设有下夹线半环体;外筒体外侧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挂膜钩,挂膜钩包括直杆部和挂钩部,直杆部内端与外筒体外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直杆部下侧与直杆部外端固定安装有位于直杆部下方且开口向内的挂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筒体外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分布的挂膜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筒体外侧上下间隔设有两道挂膜组件,每道挂膜组件均包括至少四个沿外筒体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均布的挂膜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线路用固定型防滴灌膜外力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位置的挂膜钩为上挂膜钩,位于下方位置的挂膜钩为下挂膜钩,外筒体上部外侧沿其外周方向左右间隔固定安装有至少四个上挂膜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民,张云红,段乃夫,
申请(专利权)人:阜康市国津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