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康复病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康复病床。
技术介绍
目前,医院所用的医护床多具有功能单一的局限性,且实用多不方便,需要人力去完成护理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复杂情况的多功能使用要求,给护理人员带来麻烦的同时,又不利于病患得到妥善的护理,从而形成很大的医疗隐患。对于目前病人下床都是靠调节背板高度,但是每个人体型身高不一样,导致在床上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在起身时,虽然可以通过升高背板,但有些屁股也处于在背板上,背板调节太高,人也会滑下或者是腰部和腿部的角度不舒适,从侧边下去很难,并且现有的病床无法实现对病人的进行背推以及侧翻两种位置改变形式,影响病人的正常护理以及术后健康。对于目前久卧在床的病人,防止病人因长时间处一种卧位,皮肤受压导至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褥疮等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定时为病人进行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现有的侧翻身大多为两片对翻结构或气垫方式,翻身幅度小,不能徹底将病人处于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病床框架(1)、第一床体(2)、第二床体(3)、第三床体(4)、坐便部件(5)以及控制部件,所述第一床体(2)能够活动安装在病床框架(1)的端部,所述第二床体(3)设置在病床框架(1)内且靠近第一床体(2)的位置处,所述第三床体(4)安装在病床框架(1)内且与第二床体(3)活动连接,所述坐便部件(5)设置在第二床体(3)的中间部件且坐便部件(5)的出料端沿着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床体(2)、第二床体(3)以及第三床体(4)均与控制部件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病床框架(1)、第一床体(2)、第二床体(3)、第三床体(4)、坐便部件(5)以及控制部件,所述第一床体(2)能够活动安装在病床框架(1)的端部,所述第二床体(3)设置在病床框架(1)内且靠近第一床体(2)的位置处,所述第三床体(4)安装在病床框架(1)内且与第二床体(3)活动连接,所述坐便部件(5)设置在第二床体(3)的中间部件且坐便部件(5)的出料端沿着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床体(2)、第二床体(3)以及第三床体(4)均与控制部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床框架(1)包括矩形框体(6)、床头板(7)、两个扶手板(8)和四个万向锁定轮(9),所述背靠板安装在矩形框体(6)的一端顶部,两个所述扶手板(8)分别安装在矩形框体(6)顶部的两侧,四个所述万向锁定轮(9)呈矩形结构分别设置在矩形框体(6)的底部,每个所述扶手板(8)均铰接在矩形框体(6)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体(2)包括床尾板(10)、第一承载板(11)、第二承载板(12)、第一联动部件(13)以及第一驱动部件(14),所述第二承载板(12)与矩形框体(6)远离床头板(7)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承载板(11)与第二承载板(12)的另一侧铰接,所述床尾板(10)安装在第一承载板(11)远离第二承载板(12)的一侧上,所述第一联动部件(13)安装在第一承载板(11)以及第二承载板(12)上,所述第一驱动部件(14)与第一联动部件(13)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部件(13)包括第一转动杆、两个轴承座以及两个联动杆,两个所述轴承座安装在矩形框体(6)上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座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联动杆对称设置在第一转动杆上,每个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承载板(11)的底部铰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14)包括第一驱动电缸和驱动铰接座,所述第一驱动电缸铰接在矩形框体(6)的下半部分,所述驱动铰接座安装在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电缸的伸缩杆与驱动铰接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床体(3)包括第一方板(15)、第二方板(16)、第三方板(17)、第二转动杆、第二驱动电缸和两个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方板(16)设置在第一方板(15)和第三方之间,所述第一方板(15)、第二方板(16)和第三方板(17)两两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方板(15)和第二方板(16)的端部分别与矩形框体(6)的内侧壁抵触连接,所述第三方板(17)的一端与矩形框体(6)抵触连接,所述第三方板(17)的一侧与矩形框体(6)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世兵,张明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杏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