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转换元件及投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66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40
一种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基板以及波长转换层。基板具有承载面及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位于承载面上。波长转换层设置在承载面上,并具有与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用以与第一定位部卡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具有此波长转换元件的投影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升波长转换元件制作的精度与光束的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波长转换元件及投影装置
本技术有关一种波长转换元件,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投影装置的波长转换元件及具有此波长转换元件的投影装置。
技术介绍
投影装置所使用的光源种类随着市场对投影装置亮度、色彩饱和度、使用寿命、无毒环保等等要求,从超高压汞灯(UHPlamp)、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进化到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LD)光源。因目前高亮度的红色激光二极管及绿色激光二极管的成本过高,为了降低成本,投影装置通常采用蓝色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波长转换元件一般设置在光源提供的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激发光束(例如为蓝色激发光束)转换为构成投影画面所需的其他色光(例如为黄光与绿光)。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基板与多个波长转换层,且各波长转换层分别在基板上有对应的预设位置。在波长转换元件的组装过程中,各波长转换层必须精准地设置在预设位置上,才能让波长转换元件提供最佳的波长转换效率。然而,已知波长转换元件在组装过程中,波长转换层往往无法精确地设置在预设位置上,导致激发效率变差。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括一些没有构成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波长转换元件,以提升制作的精度与波长转换效率,减少波长转换元件的振动与噪音,且减少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复杂度与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投影装置,以具有影像品质良好的优点。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基板以及波长转换层。基板具有承载面及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位于承载面上。波长转换层设置在承载面上,并具有与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用以与第一定位部卡合。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投影装置包括照明系统、光阀及投影镜头。照明系统用于提供照明光束。光阀配置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照明光束转换成影像光束。投影镜头配置于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上述之照明系统包括激发光源以及前述之波长转换元件。本技术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中,因基板具有第一定位部且波长转换层具有第二定位部,因此在将波长转换层组装于基板时,借由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互相卡合即可使波长转换层能精准地设置在基板上的预设位置。所以,本技术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能具有良好的激发效率。因本技术的投影装置采用上述之波长转换元件,故具有影像品质良好的优点。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基板上的波长转换层的外侧边缘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A与图1B,波长转换元件100包括基板110以及波长转换层120。基板110具有承载面111及第一定位部112,且第一定位部112位于承载面111上。波长转换层120设置在承载面111上,并具有与第一定位部112配合的第二定位部121。第二定位部121用以与第一定位部112卡合。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100具有光入射侧S,光入射侧S用于接收激发光束Le。基板110的材料可为金属,例如为铝、铜或银,并具有散热的功能,但不局限于此。基板110的承载面111上具有供波长转换层120设置的预设位置P。第一定位部112为基板110上的定位结构,并邻近或位于承载面111上欲配置波长转换层120的预设位置P。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一定位部112的基板110可由电脑数值控制(ComputerNumericalControl,CNC)工具机加工制程成型,或由金属冲压制程成型,但不局限于此。波长转换层120可包括多个波长转换区块120a,多个波长转换区块120a在接受到激发光束后发出相异的波长。这些波长转换区块120a例如包括发光波长相异的荧光材料、磷光体等磷光性材料,或为量子点等纳米材料。举例来说,这多个波长转换区块120a可分别由黄色荧光粉和绿色荧光粉构成,但不局限于此。虽然图1A与图1B是以两个波长转换区块120a为例,但波长转换区块120a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于两个。此外,第二定位部121为波长转换层120上的定位结构,并且能与第一定位部112互相卡合。具体而言,这多个波长转换区块120a分别具有第二定位部121的部分。具有第二定位部121的波长转换层120例如由激光切割成型;或是在模具上涂布波长转换层胶材时,即涂布出具有第二定位部121的波长转换层120的形状,再经由固化步骤形成具有第二定位部121的波长转换层120,但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120在基板110的径向R上具有靠近基板110的中心C的内侧边缘122,与远离基板110的中心C的外侧边缘123。第二定位部121例如包括设置于内侧边缘122及外侧边缘123的多个第二定位结构1210。各波长转换区块120a例如都具有多个第二定位结构1210。第一定位结构1120用以与第二定位结构1210卡合。具体来说,请参考图1A与图1B,第二定位结构1210为凸出于内侧边缘122与外侧边缘123的凸部。第一定位结构1120凸出于承载面111,且第一定位结构1120的形状能与第二定位结构1210彼此卡合。举例来说,第二定位结构1210例如为半圆凸部,而第一定位结构1120例如为形状与所述半圆凸部互补的弧形侧壁。此外,第二定位结构1210也可以是凸出于内侧边缘122与外侧边缘123的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而第一定位结构1120的形状则对应与第二定位结构1210的形状互补。值得一提的是,在垂直承载面111的方向上,第一定位部112的厚度(从承载面111起算)大体上等于波长转换层120的厚度。相较于已知技术,本实施例之波长转换元件100采用具有第一定位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基板以及波长转换层,其中:/n所述基板具有承载面及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以及/n所述波长转换层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卡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基板以及波长转换层,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承载面及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以及
所述波长转换层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多个第一定位结构,所述波长转换层在所述基板的径向上具有靠近所述基板的中心的内侧边缘与远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内侧边缘及所述外侧边缘的多个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用以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定位结构为凸出于所述内侧边缘与所述外侧边缘的多个凸部,所述多个第一定位结构凸出于所述承载面,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分别与所述多个凸部彼此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定位结构为内凹于所述内侧边缘及所述外侧边缘的多个内凹部,所述多个第一定位结构凸出于所述承载面,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分别与所述多个内凹部彼此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层在所述基板的径向上具有靠近所述基板的中心的内侧边缘与远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二定位部为由所述内侧边缘向所述基板的中心延伸的配重部,第一定位结构凸出于所述承载面,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分别与所述配重部彼此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多个所述波长转换层,在垂直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层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多个所述波长转换层,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层的密度相同或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层具有多个径向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层在所述基板的径向上具有远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外侧边缘,且在垂直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外侧边缘的厚度沿着在所述基板的径向上远离所述基板的中心方向递减。


10.一种投影装置,包括照明系统、光阀及投影镜头,所述照明系统用于提供照明光束,所述光阀配置于所述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所述照明光束转换成影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碧聪谢启堂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