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生明专利>正文

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411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系统,涉及锅炉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提高锅炉的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为:换热系统,包括:加热部和换热部;加热部包括炉体、燃烧器、炉胆和多个加热管,炉体的上端设有进水口,炉体的下端设有出水口,燃烧器设置于炉体的侧壁,炉胆连接于燃烧器,炉胆设置于炉体内,每一个加热管的一端连接于炉胆,另一端贯穿炉体的顶壁;换热部包括换热腔体和螺旋管,换热腔体分别连接于进水管的一端和出水管的一端,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供水设备,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进水口,螺旋管设置于换热腔体内,螺旋管的一端贯穿换热腔体的侧壁并分别连接于每一个加热管的另一端,螺旋管的另一端贯穿换热腔体的侧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锅炉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锅炉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越发突出,在热能动力方面能耗高、污染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锅炉的烟气排放,锅炉排烟问题一方面在于烟气污染物的直接污染,另一方面就是过高的排烟温度,因此锅炉排烟温度有较大的余热利用空间。锅炉排烟道排出的烟尘温度一般高达150-180℃,如果没有加以利用而直接排走,就增加了燃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系统,主要目的是提高锅炉的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该系统包括:加热部和换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炉体、燃烧器、炉胆和多个加热管,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炉体的下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炉体的侧壁,所述炉胆连接于所述燃烧器,所述炉胆设置于所述炉体内,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炉胆,另一端贯穿所述炉体的顶壁;所述换热部包括换热腔体和螺旋管,所述换热腔体分别连接于进水管的一端和出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供水设备,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螺旋管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并分别连接于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另一端,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用于排出烟气。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可选的,所述加热管呈折流状。>可选的,所述换热腔体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和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和所述螺旋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可选的,还包括除尘部,所述除尘部包括旋风分离机构和集灰机构,所述旋风分离机构包括筒体和倒锥体,所述筒体和所述倒锥体上下一体连接,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沿所述筒体的周侧切线方向贯穿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筒体的上端连接于排气管,所述倒锥体的下端连接于所述集灰机构。可选的,所述集灰机构包括折流腔体、滤布和多个折流板,所述折流腔体的侧壁设有口部,所述滤布设置于所述口部,所述倒锥体的下端连接于所述折流腔体的上端面中心,多个所述折流板交错排列于所述折流腔体的中轴线和所述折流腔体的侧壁之间。可选的,所述集灰机构还包括集灰槽,所述集灰槽的槽口连接于所述折流腔体的下端面,所述折流腔体的下端面均布有漏灰孔。可选的,还包括环形腔体、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所述环形腔体贴附于所述筒体周侧和所述倒锥体的周侧,所述第一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腔体,另一端连接于供气设备,所述第二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腔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燃烧器。可选的,所述第一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环形腔体的下端侧,所述第二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环形腔体的上端侧。可选的,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筒体的上端,另一端连接于防雨罩。可选的,所述集灰槽的侧壁设有排灰门。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将待加热的水经进水口加入所述炉体,燃烧器向炉胆内喷射火焰,产生的烟气通过加热管流通至炉体外,在这个过程中,烟气中的热量大部分传递至炉体内的水中,被加热后的水经出水口流出炉体。流出炉体外的烟气进入螺旋管,并最终自螺旋管的另一端排出。在这个过程中,供水设备向换热腔体内提供的水再次吸收螺旋管内烟气所扩散的热量。一方面,避免高温烟气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避免高温污染;同时,水分在进入炉体之前,预先接受到螺旋管内烟气的热量,降低了炉体内水分的升温负荷,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中集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炉体1、燃烧器2、炉胆3、加热管4、进水口5、出水口6、换热腔体7、螺旋管8、进水管9、出水管10、底座11、引流腔体12、筒体13、倒锥体14、排气管15、折流腔体16、滤布17、折流板18、集灰槽19、漏灰孔20、环形腔体21、第一气管22、第二气管23、防雨罩24、排灰门25。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其包括:加热部和换热部;加热部包括炉体1、燃烧器2、炉胆3和多个加热管4,炉体1的上端设有进水口5,炉体1的下端设有出水口6,燃烧器2设置于炉体1的侧壁,炉胆3连接于燃烧器2,炉胆3设置于炉体1内,每一个加热管4的一端连接于炉胆3,另一端贯穿炉体1的顶壁;换热部包括换热腔体7和螺旋管8,换热腔体7分别连接于进水管9的一端和出水管10的一端,进水管9的另一端连接于供水设备,出水管10的另一端连接于进水口5,螺旋管8设置于换热腔体7内,螺旋管8的一端贯穿换热腔体7的侧壁并分别连接于每一个加热管4的另一端,螺旋管8的另一端贯穿换热腔体7的侧壁,用于排出烟气。换热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加热的水经进水口5加入炉体1,燃烧器2向炉胆3内喷射火焰,产生的烟气通过加热管4流通至炉体1外,在这个过程中,烟气中的热量大部分传递至炉体1内的水中,被加热后的水经出水口6流出炉体1。流出炉体1外的烟气进入螺旋管8,并最终自螺旋管8的另一端排出。在这个过程中,供水设备向换热腔体7内提供的水吸收螺旋管8内烟气所扩散的热量。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被二次吸收,进一步降低了外排烟气的温度,避免高温烟气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避免高温污染;另一方面,水分在进入炉体1之前,预先接受到螺旋管8内烟气的热量,降低了炉体1内水分的升温负荷,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具体的,炉体1侧壁由炉壁、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构成。第一保温层为耐火砖,第二保温层为纤维毡层。具体的,燃烧器2以天然气为可燃气体,并以加压空气为助燃气体,产生火焰,喷射至炉胆3内。具体的,炉体1的下端设有底座11,炉体1固定焊接架设于底座11上,提高了炉体1的稳定性。具体的,炉体1内部上端设有引流腔体12,引流腔体12呈圆台形。引流腔体12的下端连接于每一个加热管4的另一端,引流腔体12的上端贯穿炉体1的顶壁并连接于螺旋管8的一端。具体的,流出炉体1的烟气沿螺旋管8流动。在换热腔体7内部,增加了烟气和换热腔体7内水分的换热面积。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管4呈折流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相对于直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炉体、燃烧器、炉胆和多个加热管,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炉体的下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炉体的侧壁,所述炉胆连接于所述燃烧器,所述炉胆设置于所述炉体内,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炉胆,另一端贯穿所述炉体的顶壁;/n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包括换热腔体和螺旋管,所述换热腔体分别连接于进水管的一端和出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供水设备,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螺旋管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并分别连接于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另一端,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用于排出烟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炉体、燃烧器、炉胆和多个加热管,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炉体的下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炉体的侧壁,所述炉胆连接于所述燃烧器,所述炉胆设置于所述炉体内,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炉胆,另一端贯穿所述炉体的顶壁;
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包括换热腔体和螺旋管,所述换热腔体分别连接于进水管的一端和出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供水设备,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螺旋管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并分别连接于每一个所述加热管的另一端,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换热腔体的侧壁,用于排出烟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呈折流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和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和所述螺旋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部,所述除尘部包括旋风分离机构和集灰机构,所述旋风分离机构包括筒体和倒锥体,所述筒体和所述倒锥体上下一体连接,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沿所述筒体的周侧切线方向贯穿所述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生明
申请(专利权)人:刘生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