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900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道连接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管对接结构,相邻顶管上且位于顶管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定相邻顶管沿其轴向方向运动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顶管内侧壁且分别靠近顶管两端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抵接在相邻顶管内侧壁的限位环;设置在限位环上且与相邻顶管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对应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对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管道连接结构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管对接结构。
技术介绍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优点在于不影响周围环境或者影响较小,施工场地小,噪音小,而且能够深入地下作业,这是开挖埋管无法比拟的优点。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670854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对接的顶管,包括两个以上的相互连接的顶管,由后一个顶管的前端与前一个顶管的后端连接;顶管由内层、外层构成,的顶管的前端内层端面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间隔设置的第一凸齿,顶管的后端内层端面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间隔设置的第二凸齿;相邻顶管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由左半环、右半环组成,左半环的一端与右半环的一端活动连接,左半环的另一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上具有通孔,右半环的另一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上也具有通孔,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通过螺栓穿过通孔连接。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密封环包裹在顶管连接处的外壁,顶管安装时时是通过千斤顶直接将顶管顶入土层内,密封环的外径大于顶管的外径,顶管安装的过程中,密封环与土层摩擦会产生较大的阻力,甚至出现密封环在安装过程中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顶管对接结构,起到便于安装顶管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顶管对接结构,相邻所述顶管上且位于顶管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定相邻顶管沿其轴向方向运动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顶管内侧壁且分别靠近顶管两端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抵接在相邻顶管内侧壁的限位环;设置在限位环上且与相邻顶管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对应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管安装的过程中,首先将首段顶管插入土层内,当该顶管的尾端准备陷入土层前,需要将该段顶管内的土层挖走,将相邻的顶管接上,相邻顶管之间的内侧壁连接限位环,重复上述操作,则顶管被千斤顶推入土层的过程中,当限位环靠近土层前,工人会对顶管内的土进行挖空的处理,则限位环不会受到土的推力,从而保证相邻顶管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大大降低限位环从相邻顶管之间脱落的可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管靠近第一限位块的侧边沿顶管的轴向方向延伸有环形的凸起,所述顶管靠近第二限位块处设置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凸起的内侧壁,所述限位环位于凸起和凹槽的交接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凸起和凹槽从而限定相邻顶管的连接位置,有助于提高连接处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凸起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第三限位块,所述顶管的内侧壁设置有供第三限位块插设且与凹槽连通的第三限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限位块和第三限位槽配合,从而限定顶管沿其径向方向的运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三限位块呈梯形设置,所述第三限位块远离顶管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三限位槽远离顶管侧边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顶管插设的过程中,由于第三限位块大于第三限位槽,第三限位块和第三限位槽为过盈配合,连接完成后相邻顶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凸起的外径小于顶管的外径,所述凸起的内径与顶管的内径相同,所述顶管上靠近凸起的侧边设置有若干刺破部,所述顶管远离凸起的侧边设置有供刺破部插设的刺破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刺破部和刺破槽从而进一步限定顶管沿其径向方向的运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刺破槽内设置有填充胶水的胶水袋,相邻所述顶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刺破部插入刺破槽后,刺破部会将胶水袋刺破从而使得胶水溢出刺破槽,有助于增强相邻顶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增设密封垫进一步起到密封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环的内侧壁相对设置有第一定位件,相邻所述限位环上对应的第一定位件之间插设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上螺纹连接有两第一定位螺母,对应两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两第一定位螺母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强相邻限位环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管的内侧壁相对设置有第二定位件,相邻所述顶管上对应的第二定位件之间插设有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定位杆上螺纹连接有两第二定位螺母,对应两所述第二定位件位于两第二定位螺母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强相邻顶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相邻顶管之间的内侧壁连接限位环,限位环不会受到土的推力,从而保证相邻顶管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大大降低限位环从相邻顶管之间脱落的可能;2.通过凸起和凹槽从而限定相邻顶管的连接位置,有助于提高连接处的连接稳定性;3.第三限位块和第三限位槽配合,从而限定顶管沿其径向方向的运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管;11、凸起;12、凹槽;13、第三限位块;14、第三限位槽;15、刺破部;16、刺破槽;17、胶水袋;18、密封垫;2、限位组件;21、第一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23、限位环;24、第一限位槽;25、第二限位槽;3、第一定位件;31、第一定位杆;32、第一定位螺母;4、第二定位件;41、第二定位杆;42、第二定位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顶管对接结构,顶管1呈圆柱且为中空的结构,顶管1其中一端沿顶管1的轴向方向延伸有环形的凸起11,顶管1另一端沿顶管1的轴向方向开设有供凸起11插设的凹槽12。凸起11的外径小于顶管1的外径,凸起11的内径与顶管1的内径相同,沿顶管1的轴向方向切割后,顶管1的两端呈阶梯状设置,凸起11插设在凹槽12上,相邻顶管1之间仍会相互远离以及发生相对转动的情况。参照图2和图3,为了进一步限定相邻顶管1的连接位置,在凸起11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第三限位块13,顶管1的内侧壁设置有供第三限位块13插设的第三限位槽14,且第三限位槽14与凹槽12相通,第三限位块13呈梯形,第三限位块13插入第三限位槽14的方向为顶管1的轴向方向,第三限位槽14会贯通靠近其的顶管1的侧边,增设第三限位槽14和第三限位块13,相邻顶管1之间不会发生相互转动。一般,为了方便插设,第三限位槽14靠近顶管1侧边的长度会大于远离顶管1侧边的长度,当第三限位块13逐渐插入第三限位槽14后,由于第三限位块13远离顶管1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三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顶管(1)上且位于顶管(1)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定相邻顶管(1)沿其轴向方向运动的限位组件(2),所述限位组件(2)包括:设置在顶管(1)内侧壁且分别靠近顶管(1)两端的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抵接在相邻顶管(1)内侧壁的限位环(23);设置在限位环(23)上且与相邻顶管(1)上的第一限位块(21)、第二限位块(22)对应的第一限位槽(24)和第二限位槽(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顶管(1)上且位于顶管(1)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定相邻顶管(1)沿其轴向方向运动的限位组件(2),所述限位组件(2)包括:设置在顶管(1)内侧壁且分别靠近顶管(1)两端的第一限位块(21)和第二限位块(22);抵接在相邻顶管(1)内侧壁的限位环(23);设置在限位环(23)上且与相邻顶管(1)上的第一限位块(21)、第二限位块(22)对应的第一限位槽(24)和第二限位槽(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1)靠近第一限位块(21)的侧边沿顶管(1)的轴向方向延伸有环形的凸起(11),所述顶管(1)靠近第二限位块(22)处设置有与凸起(11)相配合的凹槽(12),所述第一限位块(21)位于凸起(11)的内侧壁,所述限位环(23)位于凸起(11)和凹槽(12)的交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第三限位块(13),所述顶管(1)的内侧壁设置有供第三限位块(13)插设且与凹槽(12)连通的第三限位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块(13)呈梯形设置,所述第三限位块(13)远离顶管(1)侧边的长度大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东罗惠霞陆烨壕马玉成肖斯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