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组件和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803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和风扇,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立柱上设置有沿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二立柱的安装孔,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入安装孔内紧固件,穿设于安装孔的侧壁,紧固件位于安装孔内的一端抵接在第一立柱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将第二立柱和紧固件相组装成第二立柱组件后,通过将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内,再通过旋紧紧固件即可完成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的装配,也就是,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分别组装好后可直接将两个组件进行组装,不需要繁琐的组装步骤,提高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组件和风扇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组件和一种风扇。
技术介绍
目前,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支撑组件100’中的立柱管102’的长度大于外立柱管104’的长度,如图2和图3所示,风扇的支撑组件100’装配时,需要先以立柱管102’作为基准,把外立柱管104’套在立柱管102’上,再安装管塞110’,并用螺钉116’固定在立柱管102’最上端,再把转接件108’套在外立柱管104’上,用连接件118’固定,然后把整个支撑组件100’反过来,依次把垫片112’装进外立柱管104’内,再安装塞头114’,最后再安装紧固件106’,整个装配过程繁琐,可靠性差,上立柱与转接件108’配合容易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风扇。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立柱上设置有沿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二立柱的安装孔,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入安装孔内紧固件,穿设于安装孔的侧壁,紧固件位于安装孔内的一端抵接在第一立柱上。本技术提供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二立柱和紧固件,将第二立柱和紧固件相组装成第二立柱组件后,通过将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内,再通过旋紧紧固件即可完成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的装配,也就是,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分别组装好后可直接将两个组件进行组装,不需要繁琐的组装步骤,提高了装配效率,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上述的支撑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的一端,沿垂直于第一立柱的滑动方向,至少部分限位部凸出于第一立柱的外侧壁,且限位部与安装孔间隙配合;第一限位件,安装在第一立柱上,与第一立柱滑动连接,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适于在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对限位部限位;其中,基于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内,第一限位件还与第二立柱供第一立柱伸入的一端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限位部和第一限位件,在第一立柱组件与第二立柱组件组装之前先把限位部和第一限位件装配到第一立柱上组成第一立柱组件,然后再将组装好后的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相组装。限位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的一端,第一限位件安装在第一立柱上且与第一立柱滑动连接,其中,当将第一立柱组件安装到第二立柱组件上之后,第一限位件还能够与第二立柱相连接,因限位部设置在第一立柱伸入安装孔内的一端,所以第一限位件能够对限位部限位,以避免限位部及第一立柱由安装孔内脱出,保证了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立柱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在安装孔内,第二限位件被配置为适于在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对限位部限位。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立柱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在安装孔内,用于对第一立柱组件限位,从而避免第一立柱组件中的第一立柱由安装孔的另一端伸出,提高了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第二限位件的设置,省略了相关技术中的转接件,从而提高了装配精度,降低了装配过程中的噪音。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限位件由安装孔的内侧壁向安装孔的内部凸起而成。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件与第二立柱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第二限位件由安装孔的内侧壁向安装孔的内部凸起而成,也就是安装孔的内侧壁向孔内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二限位件,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第二限位件与第二立柱的连接强度,保证了第二限位件对限位部的限位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立柱上设有沿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立柱的通孔;限位部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伸入通孔内;连接部,连接部与安装部相连接,连接部位于通孔外,且抵接在第一立柱的端部,其中,沿垂直于第一立柱的滑动方向,连接部凸出于第一立柱的外侧壁。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柱上设有通孔,通孔沿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立柱,从而减轻了第一立柱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限位部包括连接部和安装部,安装部伸入通孔内,连接部连接安装部并在第一立柱的横截面方向上凸出于第一立柱的外侧壁,也就是在第一立柱组件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投影中,连接部的外边缘在第一立柱的外侧壁的外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立柱远离第一立柱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立柱上远离第一立柱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从而支撑组件可通过螺纹与其他结构相连接,从而便于支撑组件的安装和拆卸,也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通过转接件连接其他结构时产生的噪音。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立柱远离第一立柱的一端设置有开孔,开孔被配置为适于供螺钉穿过。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立柱远离第一立柱的一端还可以设置有开孔,从而通过开孔和螺钉将支撑组件与其他结构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滑动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滑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组装后的长度可调节,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具体地,第一立柱的外侧壁和安装孔的内侧壁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滑槽,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滑槽相适配的滑块。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立柱的长度大于第二立柱的长度。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柱的长度大于第二立柱的长度,从而避免第一立柱全部滑入第二立柱的安装孔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安装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容纳槽;第二立柱组件还包括:垫片,垫片位于容纳槽内;其中,紧固件穿过容纳槽的底壁伸入安装孔内,至少部分垫片位于紧固件伸入容纳槽的一端与第一立柱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安装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垫片,紧固件穿过容纳槽的底壁后,抵接在至少部分垫片上,其中,至少部分垫片位于第一立柱和紧固件之间,提高了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地,容纳槽由安装孔的孔壁向安装孔的外部凹陷而成。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纳槽靠近安装孔的开口端设置,容纳槽与开口端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容纳槽靠近安装孔的开口端设置,具体地,容纳槽靠近安装孔供第一立柱伸入的一端设置,且容纳槽与开口端相连通,从而便于垫片的放入和取出,也降低了容纳槽的加工难度,便于容纳槽的生产制造。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垫片包括硅胶件、铁片和螺纹挡片,紧固件依次穿过螺纹挡片、铁片后止抵在硅胶件上。在该技术方案中,垫片包括硅胶件、铁片和螺纹挡片,由安装孔的底壁至第一立柱方向,依次设置有螺纹挡片、铁片、硅胶件,硅胶件贴合在第一立柱上,从而当紧固件旋出安装孔时,硅胶件可对第一立柱产生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立柱组件,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n第二立柱组件,所述第二立柱组件包括:/n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立柱的安装孔,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安装孔内;/n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侧壁,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立柱上;/n所述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n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伸入所述安装孔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立柱的滑动方向,至少部分所述限位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外侧壁,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安装孔间隙配合;/n第一限位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柱上,与所述第一立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适于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对所述限位部限位;/n其中,基于所述第一立柱伸入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限位件还与所述第二立柱供所述第一立柱伸入的一端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立柱组件,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
第二立柱组件,所述第二立柱组件包括:
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立柱的安装孔,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安装孔内;
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侧壁,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立柱上;
所述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伸入所述安装孔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立柱的滑动方向,至少部分所述限位部凸出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外侧壁,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安装孔间隙配合;
第一限位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柱上,与所述第一立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适于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对所述限位部限位;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立柱伸入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限位件还与所述第二立柱供所述第一立柱伸入的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组件还包括: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限位件被配置为适于在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对所述限位部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件由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壁向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凸起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沿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立柱的通孔;
所述限位部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伸入所述通孔内;
连接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