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541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包括胶塞体和胶塞伞,所述胶塞体的中央设有胶塞孔道,所述胶塞伞包括伞头、伞杆和伞柄,所述伞杆的一端与伞头相固定而另一端在穿过胶塞孔道后与伞柄可拆卸连接,所述伞杆的外壁上设有警示线,所述伞杆的外径从靠近伞头的一端至靠近伞柄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最大外径与胶塞孔道的内径一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捷,可在灌浆过程中辅助工人快速判断是否灌浆到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的
,特别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的

技术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钢筋和连接件等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建筑,符合我国目前积极倡导的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实现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目标。钢筋连接技术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可靠的钢筋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采用的钢筋连接方式包括套筒灌浆连接、浆锚连接和机械连接三种,而其中以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居多。套筒灌浆连接的原理是透过中空的套筒,使钢筋从两端开口穿入套筒内部,在不需要搭接或焊接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在钢筋与套筒间填充高强度的微膨胀结构性能的砂浆来完成钢筋的连接。浆锚连接的原理是将从预制构件表面外伸一定长度的不连续钢筋插入所连接的预制构件对应位置的预留孔道内,然后在钢筋与孔道内壁之间填充无收缩、高强度灌浆料,形成钢筋浆锚连接。目前,由于技术培训与工人持证上岗管理缺失和施工质量管理不严格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现行技术标准存在不足,导致装配式建筑常常因灌浆不饱满而出现质量缺陷。主流的灌浆饱满度的检测方法分为构件外部无损检测方法以及灌浆套筒内部预埋传感器法。这些检测方法的缺点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并配备专业检测设备才能操作,成本较大,且都是事后验证检测手段,并不能及时发现灌浆施工过程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捷,可在灌浆过程中辅助工人快速判断是否灌浆到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包括胶塞体和胶塞伞,所述胶塞体的中央设有胶塞孔道,所述胶塞伞包括伞头、伞杆和伞柄,所述伞杆的一端与伞头相固定而另一端在穿过胶塞孔道后与伞柄可拆卸连接,所述伞杆的外壁上设有警示线,所述伞杆的外径从靠近伞头的一端至靠近伞柄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最大外径与胶塞孔道的内径一致。作为优选,所述胶塞体包括第一插段和第二插段,所述第一插段的外径从远离第二插段的一端至靠近第二插段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插段的外径从靠近第一插段的一端至远离第一插段的一端逐渐增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插段和第二插段连接处的外径与套筒的出浆口处所固定的插管的内径一致。作为优选,所述伞头的横截面为圆形。作为优选,所述伞头的厚度从中心至边缘逐渐变薄。作为优选,所述伞柄为圆柱形。作为优选,所述伞柄的内部设有空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胶塞体的胶塞孔道内设置胶塞伞,利用输入进套筒内的灌浆浆体推动胶塞伞的移动,使警示线露出,从而辅助工人判断套筒内的灌浆浆体是否灌满,简单有效,成本低廉;通过使伞杆的外径逐渐增大,使伞杆在移动前与胶塞孔道间形成排气空间,辅助排气,再在移动过程中逐渐与胶塞体卡紧,防止胶塞伞的移动,保证灌浆效果。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的胶塞体的主视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的胶塞伞的主视图;图4是套筒连接件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的工作示意图;图6是图5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5的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胶塞体、11-胶塞孔道、12-第一插段、13-第二插段、2-胶塞伞、21-伞头、22-伞杆、221-警示线、23-伞柄、3-钢筋、4-套筒、41-出浆口、42-进浆口、5-塞子、6-插管、7-灌浆浆体、8-预制墙板。【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包括胶塞体1和胶塞伞2,所述胶塞体1的中央设有胶塞孔道11,所述胶塞伞2包括伞头21、伞杆22和伞柄23,所述伞杆22的一端与伞头21相固定而另一端在穿过胶塞孔道11后与伞柄23可拆卸连接,所述伞杆22的外壁上设有警示线221,所述伞杆22的外径从靠近伞头21的一端至靠近伞柄23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最大外径与胶塞孔道11的内径一致,所述胶塞体1包括第一插段12和第二插段13,所述第一插段12的外径从远离第二插段13的一端至靠近第二插段13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插段13的外径从靠近第一插段12的一端至远离第一插段12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插段12和第二插段13连接处的外径与套筒4的出浆口41处所固定的插管6的内径一致,所述伞头21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伞头21的厚度从中心至边缘逐渐变薄,所述伞柄23为圆柱形,所述伞柄23的内部设有空腔。本技术工作过程:以实施套筒灌浆法为例,首先,将胶塞体1插入在套筒4的出浆口41处的插管6内,并使伞头21位于插管6内而伞柄23位于插管6外。接着,推动伞柄23,使伞柄23与胶塞体1相接触。此时,警示线221位于胶塞孔道11内,不可见。然后,将灌浆枪插入套筒4的进浆口42的插管6内,从而将拌合好的灌浆浆体7输入套筒4内。随着灌浆浆体7的逐渐输入,灌浆浆体7慢慢地顶着伞头21沿着插管6移动,从而使伞杆22沿着胶塞孔道11移动。当伞杆22外壁上的警示线221从胶塞孔道11露出后,此时灌浆浆体7基本饱满。继续保持灌浆压力30s,再将灌浆枪撤离并用塞子5封堵套筒4的进浆口42的插管6,完成灌浆。若实施浆锚连接时,则将封堵组件安装预制构件的预留孔道端部,其他同上。其中,胶塞体1的材质为橡胶材质,优选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压缩性、抗磨性以及伸长性。胶塞伞2的材质为塑料材质,伞头21的中心厚3mm,边缘光滑。本技术通过在胶塞体的胶塞孔道内设置胶塞伞,利用输入进套筒内的灌浆浆体推动胶塞伞的移动,使警示线露出,从而辅助工人判断套筒内的灌浆浆体是否灌满,简单有效,成本低廉;通过使伞杆的外径逐渐增大,使伞杆在移动前与胶塞孔道间形成排气空间,辅助排气,再在移动过程中逐渐与胶塞体卡紧,防止胶塞伞的移动,保证灌浆效果。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塞体(1)和胶塞伞(2),所述胶塞体(1)的中央设有胶塞孔道(11),所述胶塞伞(2)包括伞头(21)、伞杆(22)和伞柄(23),所述伞杆(22)的一端与伞头(21)相固定而另一端在穿过胶塞孔道(11)后与伞柄(23)可拆卸连接,所述伞杆(22)的外壁上设有警示线(221),所述伞杆(22)的外径从靠近伞头(21)的一端至靠近伞柄(23)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最大外径与胶塞孔道(11)的内径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塞体(1)和胶塞伞(2),所述胶塞体(1)的中央设有胶塞孔道(11),所述胶塞伞(2)包括伞头(21)、伞杆(22)和伞柄(23),所述伞杆(22)的一端与伞头(21)相固定而另一端在穿过胶塞孔道(11)后与伞柄(23)可拆卸连接,所述伞杆(22)的外壁上设有警示线(221),所述伞杆(22)的外径从靠近伞头(21)的一端至靠近伞柄(23)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最大外径与胶塞孔道(11)的内径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连接用封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塞体(1)包括第一插段(12)和第二插段(13),所述第一插段(12)的外径从远离第二插段(13)的一端至靠近第二插段(13)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插段(13)的外径从靠近第一插段(12)的一端至远离第一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盛荣王华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新型建筑材料嘉兴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