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包括固定在楼板顶面且竖直向下的吊杆,所述吊杆的底部经龙骨固定件连接有主龙骨;所述楼板顶面经吊杆固定有反支撑底座,反支撑底座上设有供吊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吊杆在位于反支撑底座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反支撑底座与主龙骨之间设有斜撑角钢,斜撑角钢的一端侧面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反支撑底座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对应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孔与第一螺栓孔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斜撑角钢的另一端经多个铆钉与主龙骨相固定,所述斜撑角钢的端部设有供铆钉穿过的孔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具有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工作量少、总体操作简单的特点;而且构件完整性强,可拆卸回收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装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国家规范标准,室内顶面装饰过程中,如果吊杆长度超过1.5米时,必须增设反支撑。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功能、造价等因素,反支撑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有增设钢架转换层(多为方钢)、钢架斜撑(多为角钢)配合吊杆等形式。而现有的吊顶反支撑结构的构造复杂,安装操作复杂,导致安装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本技术不仅具有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工作量少、总体操作简单的特点;而且构件完整性强,可拆卸回收重复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包括固定在楼板顶面且竖直向下的吊杆,所述吊杆的底部经龙骨固定件连接有主龙骨;所述楼板顶面经吊杆固定有反支撑底座,反支撑底座上设有供吊杆穿过的通孔,所述吊杆在位于反支撑底座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反支撑底座与主龙骨之间设有斜撑角钢,斜撑角钢的一端侧面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反支撑底座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对应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孔与第一螺栓孔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斜撑角钢的另一端经多个铆钉与主龙骨相固定,所述斜撑角钢的端部设有供铆钉穿过的孔眼。上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反支撑底座为角钢或槽钢。前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反支撑底座与楼板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一橡胶缓冲层。前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斜撑角钢与反支撑底座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二橡胶缓冲层。前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所述斜撑角钢与主龙骨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三橡胶缓冲层。前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斜撑角钢的端部经两个铆钉与主龙骨相固定。前述的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中,所述吊杆上端设有与第一固定螺栓配合的外螺纹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主要是在吊杆的楼板固定点位增加一个反支撑底座,在将吊杆固定于楼板时,可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将反支撑底座固定于楼板表面,使得反支撑底座固定点不用单独打孔,减少工作量;在反支撑底座侧面有用于固定斜撑的第一螺栓孔,斜撑角钢一端设有第二螺栓孔,另一端设有两个用于龙骨固定的孔眼,通过第二螺栓将斜撑角钢固定到反支撑底座上并拧紧,此时斜撑角钢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待斜撑角钢另一端与吊顶主龙骨交错到合理位置时,可通过铆钉或者自攻螺丝通孔孔眼直接与主龙骨固定,采用此种结构的反支撑结构,具有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工作量少、总体操作简单、高效;同时构件完整性强,可拆卸回收重复利用的特点;另外顶面钻孔数量都少了、没有焊接工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工作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反支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斜撑角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楼板;2、吊杆;3、龙骨固定件;4、主龙骨;5、反支撑底座;6、通孔;7、第一固定螺栓;8、斜撑角钢;10、第一螺栓孔;11、第二螺栓孔;12、第二固定螺栓;13、铆钉;14、孔眼;15、第一橡胶缓冲层;16、第二橡胶缓冲层;17、第三橡胶缓冲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如附图1-4所示,包括固定在楼板1顶面且竖直向下的吊杆2,所述吊杆2的底部经龙骨固定件3连接有主龙骨4;所述楼板1顶面经吊杆2固定有反支撑底座5,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供吊杆2穿过的通孔6,所述吊杆2在位于反支撑底座5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螺栓7;所述反支撑底座5与主龙骨4之间设有斜撑角钢8,斜撑角钢8的一端侧面设有第一螺栓孔10,所述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10对应的第二螺栓孔11,所述第二螺栓孔11与第一螺栓孔10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12,所述斜撑角钢8的另一端经多个铆钉13与主龙骨4相固定,所述斜撑角钢8的端部设有供铆钉13穿过的孔眼14。本技术主要是在吊杆2的楼板1固定点位增加一个反支撑底座5,在将吊杆2固定于楼板1时,可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将反支撑底座5固定于楼板1表面,反支撑底座5固定点不用单独打孔,减少工作量;在反支撑底座5侧面有用于固定斜撑的第一螺栓孔10,斜撑角钢8一端设有第二螺栓孔11,另一端设有两个用于龙骨固定的孔眼14,通过第二螺栓将斜撑角钢8固定到反支撑底座5上并拧紧,此时斜撑角钢8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待斜撑角钢8另一端与吊顶主龙骨4交错到合理位置时,可通过铆钉13或者自攻螺丝通孔6孔眼14直接与主龙骨4固定,采用此种结构的反支撑结构,具有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工作量少、总体操作简单、高效;同时构件完整性强,可拆卸回收重复利用的特点;另外顶面钻孔数量都少了、没有焊接工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工作量。所述反支撑底座5为角钢或槽钢。所述反支撑底座5与楼板1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一橡胶缓冲层15,起到了缓冲防撞的作用,避免对楼板操作划伤。所述斜撑角钢8与反支撑底座5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二橡胶缓冲层16,避免斜撑角钢8与反支撑底座5直接接触,容易发生锈死现象,不便于后期的拆卸。所述所述斜撑角钢8与主龙骨4的相接触的侧面设有第三橡胶缓冲层17,避免斜撑角钢8与主龙骨4直接接触,容易发生锈死现象,不便于后期的拆卸。所述斜撑角钢8的端部经两个铆钉13与主龙骨4相固定,在确保稳固性的同时又降低了工作量。所述吊杆2上端设有与第一固定螺栓7配合的外螺纹结构。工作原理:本技术主要是在吊杆2的楼板1固定点位增加一个反支撑底座5,在将吊杆2固定于楼板1时,可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将反支撑底座5固定于楼板1表面,反支撑底座5固定点不用单独打孔,减少工作量;在反支撑底座5侧面有用于固定斜撑的第一螺栓孔10,斜撑角钢8一端设有第二螺栓孔11,另一端设有两个用于龙骨固定的孔眼14,通过第二螺栓将斜撑角钢8固定到反支撑底座5上并拧紧,此时斜撑角钢8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待斜撑角钢8另一端与吊顶主龙骨4交错到合理位置时,可通过铆钉13或者自攻螺丝通孔6孔眼14直接与主龙骨4固定,采用此种结构的反支撑结构,具有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工作量少、总体操作简单、高效;同时构件完整性强,可拆卸回收重复利用的特点;另外顶面钻孔数量都少了、没有焊接工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工作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包括固定在楼板(1)顶面且竖直向下的吊杆(2),所述吊杆(2)的底部经龙骨固定件(3)连接有主龙骨(4);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1)顶面经吊杆(2)固定有反支撑底座(5),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供吊杆(2)穿过的通孔(6),所述吊杆(2)在位于反支撑底座(5)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螺栓(7);所述反支撑底座(5)与主龙骨(4)之间设有斜撑角钢(8),斜撑角钢(8)的一端侧面设有第一螺栓孔(10),所述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10)对应的第二螺栓孔(11),所述第二螺栓孔(11)与第一螺栓孔(10)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12),所述斜撑角钢(8)的另一端经多个铆钉(13)与主龙骨(4)相固定,所述斜撑角钢(8)的端部设有供铆钉(13)穿过的孔眼(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顶反支撑结构,包括固定在楼板(1)顶面且竖直向下的吊杆(2),所述吊杆(2)的底部经龙骨固定件(3)连接有主龙骨(4);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1)顶面经吊杆(2)固定有反支撑底座(5),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供吊杆(2)穿过的通孔(6),所述吊杆(2)在位于反支撑底座(5)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螺栓(7);所述反支撑底座(5)与主龙骨(4)之间设有斜撑角钢(8),斜撑角钢(8)的一端侧面设有第一螺栓孔(10),所述反支撑底座(5)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10)对应的第二螺栓孔(11),所述第二螺栓孔(11)与第一螺栓孔(10)之间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12),所述斜撑角钢(8)的另一端经多个铆钉(13)与主龙骨(4)相固定,所述斜撑角钢(8)的端部设有供铆钉(13)穿过的孔眼(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彩红,郑波波,陈宇华,陈镇涛,沈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深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