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489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包括上弦梁和下弦梁,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架柱的顶部和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中部连接竖腹梁,所述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斜腹梁的下部连接,所述斜腹梁的上部均匀上弦梁的中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现结构转换时,桁架转换具有受力明确,结构自重和上下层刚度比小、传力途径清楚,增大转换层使用空间,有利于通风采光和大型管道设备布置,同时抗震能力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属于建筑结构构造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高层建筑的越建越高,越建越大,且体型复杂,不同楼层的功能多样化,一般下部需要尽可能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要求柱网大,剪力墙尽量少,为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就需要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建筑结构是复杂高层建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结构,广泛应用于现代集商业和办公或民居一体的综合建筑中。为了实现转换层结构布置,就需要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即转换结构。实际工程中,多采用梁式转换结构,虽然梁式转换结构施工较为方便,但因其承托层数多和载重大的特点,竖向荷载的受力传递不如桁架转换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等质量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包括上弦梁和下弦梁,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架柱的顶部和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中部连接竖腹梁,所述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斜腹梁的下部连接,所述斜腹梁的上部均匀上弦梁的中部连接。优选的,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框架柱的钢筋骨架内设置;所述竖腹梁和斜腹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分别锚入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内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竖腹梁与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所述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贯穿竖腹梁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下部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竖腹梁两侧的斜腹梁的钢筋骨架交叉设置,所述上弦梁与竖腹梁、斜腹梁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所述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贯穿竖腹梁和斜腹梁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上弦梁的钢筋骨架的上部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斜腹梁与下弦梁端部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下弦梁端部弯起钢筋,所述下弦梁端部弯起钢筋贯穿斜腹梁的钢筋骨架,一侧斜向锚入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下部后弯折45°向外侧延伸,另一侧水平锚入框架柱的钢筋骨架的外侧后弯折90°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竖腹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后折弯90°向两侧延伸;所述斜腹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后折弯45°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竖腹梁和斜腹梁的钢筋骨架与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均为加腋构造,所述加腋构造内设置双向箍筋。进一步的,所述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和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45°弯折的平直长度为15d且大于等于300mm。进一步的,所述双向箍筋的间距为100mm。本技术在实现结构转换时,桁架转换具有受力明确,结构自重和上下层刚度比小、传力途径清楚,增大转换层使用空间,有利于通风采光和大型管道设备布置,同时抗震能力更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A部分钢筋框架的连接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B部分钢筋框架的连接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C部分钢筋框架的连接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下弦梁端部弯起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弦梁;2、下弦梁;3、框架柱;4、竖腹梁;5、斜腹梁;6、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7、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8、下弦梁端部弯起钢筋;9、双向箍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7所示,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包括上弦梁1和下弦梁2,所述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架柱3的顶部和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中部连接竖腹梁4,所述下弦梁2的两端部分别与斜腹梁5的下部连接,所述斜腹梁5的上部均匀上弦梁1的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框架柱3的钢筋骨架内设置;所述竖腹梁4和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的端部分别锚入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内设置。所述竖腹梁4与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6,所述下弦梁2中部弯起钢筋贯穿竖腹梁4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下部受力钢筋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竖腹梁4两侧的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交叉设置,所述上弦梁1与竖腹梁4、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7,所述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7贯穿竖腹梁4和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上弦梁1的钢筋骨架的上部受力钢筋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斜腹梁5与下弦梁2端部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下弦梁端部弯起钢筋8,所述下弦梁端部8弯起钢筋贯穿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一侧斜向锚入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下部受力钢筋后弯折45°向外侧延伸,另一侧水平锚入框架柱3的钢筋骨架的外侧受力钢筋后弯折90°设置。所述竖腹梁4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受力钢筋后折弯90°向两侧延伸;所述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受力钢筋后折弯45°设置。所述竖腹梁4和斜腹梁5的钢筋骨架与上弦梁1和下弦梁2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均为加腋构造,所述加腋构造内设置双向箍筋9。所述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6和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7的45°弯折的平直长度为15d且大于等于300mm,所述双向箍筋9的间距为100mm。本技术通过增加竖腹梁4和斜腹梁5的方式将梁式转换结构转化为桁架转换结构,改变了上部荷载的传力途径,将部分竖向荷载卸给竖腹梁4、斜腹梁5,直接传递给框架柱3,起到卸载作用。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弦梁和下弦梁,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架柱的顶部和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中部连接竖腹梁,所述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斜腹梁的下部连接,所述斜腹梁的上部均匀上弦梁的中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弦梁和下弦梁,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架柱的顶部和中部连接,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中部连接竖腹梁,所述下弦梁的两端部分别与斜腹梁的下部连接,所述斜腹梁的上部均匀上弦梁的中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锚入框架柱的钢筋骨架内设置;所述竖腹梁和斜腹梁的钢筋骨架的端部分别锚入上弦梁和下弦梁的钢筋骨架内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桁架转换层结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腹梁与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所述下弦梁中部弯起钢筋贯穿竖腹梁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下弦梁的钢筋骨架的下部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竖腹梁两侧的斜腹梁的钢筋骨架交叉设置,所述上弦梁与竖腹梁、斜腹梁的钢筋骨架的连接处设置多个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所述上弦梁中部弯起钢筋贯穿竖腹梁和斜腹梁的钢筋骨架,向两侧斜向锚入上弦梁的钢筋骨架的上部后弯折45°向两侧延伸;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祖江贾杨秦翔王晓平张红卫
申请(专利权)人: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