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398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7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属于堤坝构筑物技术领域,包括坝体、单元坝、侧止水机构和底止水机构;所述坝体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所述单元坝至少有2个,单元坝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设置于单元坝底部,且当单元坝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底部与坝体的间隙。侧止水机构的设置,一方面起到相邻单元坝的间隙的止水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单元坝均设置有升降机构,侧止水机构允许相邻单元坝的升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同步,增加了产品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本技术属于堤坝构筑物
,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技术介绍
现有的河道和海边的防洪堤均为固定式的,固定式的防洪堤结构稳固、成本低廉。但是,固定式的防洪堤,在非汛期的时候,由于其外露于防洪堤,高度较高,遮挡了视线,影响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观光,且阻碍了行人和车辆在堤坝上的通行。在堤坝上设置隐形活动防洪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由于防洪堤长度较长,可以长达几公里,因此,防洪堤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各个单元同步升降联动,从而实现防洪堤的提升或者收纳。各个单元之间需要密封,防止水流从单元之间的间隙渗入,而各个单元的联动无法完全同步,可能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因此,如何实现隐形活动防洪堤的单元间的密封连接,并可容忍相邻单元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包括坝体、单元坝、侧止水机构和底止水机构;所述坝体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所述单元坝至少有2个,单元坝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设置于单元坝迎水面和坝体之间,且当单元坝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迎水面与坝体的间隙。所述单元坝包括门叶、摆臂组件、摆臂座和提升机构;所述门叶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位于门叶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所述摆臂座固定安装于堤槽的槽壁;门叶在提升机构推动下绕摆臂座旋转。所述门叶的圆心位于摆臂座。所述摆臂组件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与门叶垂直设置。所述堤槽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的门叶槽、用以容置摆臂组件的摆臂槽;所述门叶槽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且门叶槽顶部开口的宽度略大于门叶的宽度,门叶槽的槽壁与门叶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位于门叶槽的背水面,并与门叶槽相连通;所述摆臂槽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槽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的宽度略大于摆臂组件的宽度,摆臂槽的槽壁与摆臂组件间隙设置。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伸缩杆机构;伸缩杆机构为气缸、水缸或者液压油缸;所述提升机构一端转动安装于堤槽底部,另一端转动安装于门叶底部或者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包括摆臂活动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内端部、第二连杆内端部均固定安装于摆臂活动座;所述第一连杆外端部、第二连杆外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三连杆两端,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围设呈三角状;所述第三连杆两端固定安装于门叶内侧面。所述单元坝还包括插销杆;当单元坝处于提升状态时,所述插销杆横穿摆臂组件,其中部架设摆臂组件,两端搁置于坝体表面,从而固定单元坝高度。所述门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盖板;所述摆臂组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盖板;所述摆臂座顶部设置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迎水侧和背水侧外露于门叶;所述第二盖板迎水端与第一盖板固定连接,背水端与第三盖板间隙设置,且第二盖板的左右两侧均外露于摆臂组件;所述第三盖板固定安装于堤槽,并位于摆臂座上方,且第三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所述门叶槽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一盖板的第一盖板槽;所述单元坝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盖板容置于第一盖板槽,且第一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所述摆臂槽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二盖板的第二盖板槽;所述单元坝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盖板容置于第二盖板槽,且第二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所述摆臂活动座顶部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槽;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之间的间隙位于旋转槽上方;在摆臂活动座转动时,所述旋转槽的背水面和迎水面始终与第三盖板间隙设置。所述侧止水机构包括侧止水条;所述侧止水条位于相邻门叶之间并沿门叶的侧壁自上而下布设;所述侧止水条一侧固定安装于一个门叶侧壁,该门叶上设置的第一盖板端部外露于门叶侧壁并覆盖此侧止水条;所述侧止水条另一侧顶触另一个门叶侧壁,该门叶上设置的第一盖板端部与门叶侧壁相齐平,并且相邻第一盖板间隙设置。整个隐形活动防洪堤,主要由多个单元坝串接而成。多个单元坝一同提升,从而形成防洪堤。弧形的门叶,通过摆臂组件将受力传递至摆臂座,受力稳固。多个单元坝一同降落并容置于堤槽,下降后整个隐形活动防洪堤的顶部与基础地面在同一水平高度,无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将防洪设备拆除,而且也不会影响地面上的正常通行及景观需求。侧止水机构的设置,一方面起到相邻单元坝的间隙的止水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单元坝均设置有升降机构,侧止水机构允许相邻单元坝的升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同步,增加了产品的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收纳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提升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的提升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坝体100、堤槽110、门叶槽111、第一盖板槽112、摆臂槽113、第二盖板槽114、单元坝200、门叶210、摆臂组件220、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摆臂活动座224、旋转槽225、摆臂座230、提升机构240、下提升座241、上提升座242、第一盖板251、第二盖板252、第三盖板253、侧止水机构300、侧止水条301、止水头302、止水座303、止水腔304、底止水机构400、底止水条4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隐形活动防洪堤,包括坝体100、单元坝200、侧止水机构300、底止水机构400。所述坝体100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用以容置单元坝200的堤槽110;所述单元坝200至少有2个,单元坝200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300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200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200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400设置于单元坝200底部,且当单元坝200抬升并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200底部与坝体100的间隙。所述单元坝200包括门叶210、摆臂组件220、摆臂座230和提升机构240;所述门叶210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220位于门叶210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座230固定安装于堤槽110的槽壁;门叶210在提升机构240推动下绕摆臂座230旋转。作为优选,所述门叶210的圆心位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组件220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220与门叶210垂直设置。单个单元坝200中设置2个以上摆臂组件220,均衡了门叶210的受力,使得门叶210绕摆臂座230的旋转能更稳固。所述堤槽110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210的门叶槽111、用以容置摆臂组件220的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坝体(100)、单元坝(200)、侧止水机构(300)和底止水机构(400);所述坝体(100)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110);所述单元坝(200)至少有2个,单元坝(200)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300)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200)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200)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400)设置于单元坝(200)迎水面和坝体(100)之间,且当单元坝(200)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200)迎水面与坝体(100)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坝体(100)、单元坝(200)、侧止水机构(300)和底止水机构(400);所述坝体(100)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110);所述单元坝(200)至少有2个,单元坝(200)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300)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200)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200)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400)设置于单元坝(200)迎水面和坝体(100)之间,且当单元坝(200)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200)迎水面与坝体(100)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坝(200)包括门叶(210)、摆臂组件(220)、摆臂座(230)和提升机构(240);所述门叶(210)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220)位于门叶(210)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座(230)固定安装于堤槽(110)的槽壁;门叶(210)在提升机构(240)推动下绕摆臂座(230)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叶(210)的圆心位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组件(220)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220)与门叶(210)垂直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堤槽(110)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210)的门叶槽(111)、用以容置摆臂组件(220)的摆臂槽(113);所述门叶槽(111)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且门叶槽(111)顶部开口的宽度略大于门叶(210)的宽度,门叶槽(111)的槽壁与门叶(210)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位于门叶槽(111)的背水面,并与门叶槽(111)相连通;所述摆臂槽(113)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槽(113)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的宽度略大于摆臂组件(220)的宽度,摆臂槽(113)的槽壁与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40)包括伸缩杆机构;伸缩杆机构为气缸、水缸或者液压油缸;所述提升机构(240)一端转动安装于堤槽(110)底部,另一端转动安装于门叶(210)底部或者摆臂组件(22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组件(220)包括摆臂活动座(224)、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所述第一连杆(221)内端部、第二连杆(222)内端部均固定安装于摆臂活动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敏张晓峰张倩颖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河川闸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