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脚杯包装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86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脚杯技术领域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与杯体之间没有支撑物或支持物不牢固导致高脚杯碰撞碎裂的技术问题,包括容纳腔,容纳腔顶部设置封口段,第一~第三支撑板位于容纳腔内且与容纳腔的内壁相贴合,第一~第三支撑板顺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结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均为圆形,圆形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板将高脚杯支撑在包装盒内,可以有效防止高脚杯与包装盒之间相互碰撞,将高脚杯有效固定在包装盒内,且高脚杯与底板不接触,进一步减少杯子的震荡,有效防止高脚杯运输过程中的碰撞,保护产品,降低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脚杯包装盒
本技术属于高脚杯
,具体涉及一种高脚杯包装盒。
技术介绍
高脚杯是酒杯中常见的一种杯体,一般是玻璃材质,易碎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碎裂的问题。传统的高脚杯包装结构较为简陋,一般直接放置在包装盒中或在包装盒与杯体之间填充碎纸或其他较柔软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容易随着晃动发生偏移,导致杯体容易晃动,运输过程中容易碎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脚杯包装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盒与杯体之间没有支撑物或支持物不牢固导致高脚杯碰撞碎裂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脚杯包装盒,包括第一立板~第四立板、底板和第一~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第四立板与所述底板围成所述包装盒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顶部设置封口段,所述封口段包括一端设有第四卡槽的第一连接板、一端设有第五卡槽的第三连接板,一端呈“M”状的第二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侧边顺次连接且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四立板连接,所述第四卡槽和所述第五卡槽卡接;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顺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第四立板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的长度大于高脚杯的高度。所述第一卡槽的直径大于高脚杯的腿的直径小于高脚杯的底座的直径。所述第二卡槽的短轴的长度等于高脚杯的腿的直径。所述第三卡槽的直径大于高脚杯的腿的直径小于等于高脚杯站立在水平面上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直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切口;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的第二切口;第三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槽连通的第三切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板将高脚杯支撑在包装盒内,支撑板相互连接呈“Z”字形结构且与包装盒内壁相互贴合,可以有效防止高脚杯与包装盒之间相互碰撞,将高脚杯有效固定在包装盒内,且高脚杯与底板不接触,进一步减少杯子的震荡,有效防止高脚杯运输过程中的碰撞,保护产品,降低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制作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的纸板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立的第一至第三支撑板的展开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的容纳腔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是由一整张纸板经裁减折叠而成,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脚杯包装盒的展开示意图,图中实线是边界线,虚线是组装时的折叠线;第一立板11、第二立板12、第三立板13、第四立板14顺次连接,第一立板11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21另一端连接底板3;第二立板12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22另一端连接第一辅助板31;第三立板13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板23;第四立板14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板24另一端连接第二辅助板32;第二连接板22的自由端呈“M”状,其顶点为A,第四连接板24的自由端呈“M”状,其顶点为B;第一连接板21上设有第四卡槽211,第三连接板23上设有第五卡槽231。按照图3中的虚线进行折叠,第一立板11、第二立板12、第三立板13、第四立板14、第一辅助板31、第二辅助板32和底板3围成包装盒的容纳腔,用于放置高脚杯;同时按压顶点A和顶点B使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2、第三连接板23和第四连接板24相互靠近,将第四卡槽211和第五卡槽231卡接在一起,围成包装盒的封口段。如图1所示,是经上述方法组装后的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5所示,在包装盒的容纳腔内高脚杯通过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固定在容纳腔内,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顺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结构;第一支撑板41上设有圆形的第一卡槽411,第一卡槽411的直径大于高脚杯的腿52的直径小于高脚杯的底座51的直径,第一支撑板41用于托住高脚杯的底座51;第二支撑板42上设有圆形的第二卡槽421,第二卡槽421的直径等于高脚杯的腿52的直径,第二卡槽421用于固定高脚杯的腿52;第三支撑板43上设有圆形的第三卡槽431,第三卡槽431的直径大于高脚杯的腿52的直径小于等于高脚杯站立在水平面上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直径,第三卡槽431用于固定高脚杯的杯身53;第一立板11、第二立板12、第三立板13、第四立板14的高度大于高脚杯的高度,使得高脚杯的杯口悬空,减少杯子的震荡。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和第三支撑板43的尺寸与容纳腔的内壁相贴合,使得高脚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不会轻易在包装盒内移动。第一卡槽411的圆心、第二卡槽421的圆心和第三卡槽431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防止杯子发生歪斜,影响包装盒对杯子的保护作用。如图4所示,第一至第三支撑板由一整块纸板沿图中虚线折叠而成,第一支撑板41上设有与第一卡槽411连通的第一切口412,第二支撑板42上设有与第二卡槽421连通的第二切口422;第三支撑板43上设有与第三卡槽431连通的第三切口432。将高脚杯通过第一切口412、第二切口422和第三切口432放置在第一卡槽41、第二卡槽42和第三卡槽43中,然后放入包装盒的容纳腔中。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板将高脚杯支撑在包装盒内,内里有圆形卡槽分别卡住高脚杯的杯壁中间、杯子的腿和底座,可以有效防止高脚杯与包装盒之间相互碰撞,将高脚杯有效固定在包装盒内,且高脚杯与底板不接触,进一步减少杯子的震荡,有效防止高脚杯运输过程中的碰撞,保护产品,降低损失。本包装盒的纸张采用可降解纸张,利于环保,可重复利用,符合环保的理念。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脚杯包装盒,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立板~第四立板、底板和第一~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第四立板与所述底板围成所述包装盒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顶部设置封口段,所述封口段包括一端设有第四卡槽的第一连接板、一端设有第五卡槽的第三连接板,一端呈“M”状的第二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侧边顺次连接且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四立板连接,所述第四卡槽和所述第五卡槽卡接;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顺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脚杯包装盒,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立板~第四立板、底板和第一~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第四立板与所述底板围成所述包装盒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顶部设置封口段,所述封口段包括一端设有第四卡槽的第一连接板、一端设有第五卡槽的第三连接板,一端呈“M”状的第二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侧边顺次连接且所述第一~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四立板连接,所述第四卡槽和所述第五卡槽卡接;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顺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娟胡怡如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