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1787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反应腔(5),所述的反应腔(5)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气体出口(1);回转体的侧壁设有液体进口(4);回转体的底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液体出口(11),端板的侧部设有进气口(10);回转体的内部设有吸附单元(2)、除沫丝网(3)、导流系统和气体分布器(9);其中,吸附单元(2)设于回转体内部的顶端;除沫丝网(3)设于吸附单元(2)的下部,除沫丝网(3)的位置高于液体进口(4);导流系统设于除沫丝网(3)的下部,导流系统的位置低于液体进口(4);气体分布器(9)设于导流系统的底部,其与进气口(10)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气体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废气排放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废气(特别是高浓度废气)的治理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工业废气的治理措施主要包含冷凝回收法、液体吸收法、吸附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光催化法、生物法等。其中,液体吸收法及吸附法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投资费用低,因此工业应用较广泛。吸收法处理工业废气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物理吸收指利用气体混合物在所选择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使其分离的吸收过程,而化学吸收是指伴有显著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吸收液和吸收设备均对液体吸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对吸收设备而言,要求:1、气液相界面积大;2、气液湍流程度高;3、设备的压力降损失小;4、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及维修;5、投资及操作费用低。目前,工业中用于废气处理的吸收设备主要为板式塔、喷淋塔、填料塔,此类设备适用于低浓度废气,而对高浓度废气的处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高浓度废气处理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传质效果好、去除率高、能耗低的废气处理装置,其通过强化气液传质效率,增加气液接触时间,提高废气去除率,并联合活性炭吸单元以进一步降低废气排放浓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浓度废气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的高浓度为浓度大于0.7g/m3。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腔5,所述的反应腔5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气体出口1,用于处理后的废气排放;回转体的侧壁设有液体进口4,用于吸收液的进料;回转体的底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液体出口11,用于吸收液排出,端板的侧部设有进气口10;回转体的内部设有吸附单元2、除沫丝网3、导流系统和气体分布器9;其中,吸附单元2和除沫丝网3均置于安装架上,安装架与反应腔5直接连接。其中,所述的端板为半球形。其中,吸附单元2设于回转体内部的顶端;除沫丝网3设于吸附单元2的下部,除沫丝网3的位置高于液体进口4;导流系统设于除沫丝网3的下部,导流系统的位置低于液体进口4;气体分布器9设于导流系统的底部,其通过进气管道与进气口10相连接;其中,所述的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6、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其中,所述的外导流筒7设置在导流板6的底部,所述的内导流筒8设置在外导流筒7的底部,导流板6、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同轴,均沿反应腔5中轴分段布置;所述的导流板6、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均成对出现。其中,导流板6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其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外导流筒7顶部为多孔结构,其通过第一固定架12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内导流筒8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外导流筒7,其通过第二固定架13与外导流筒7连接。其中,反应腔5的高径比为5~12。其中,所述的导流板6、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均为回转体结构。其中,所述的导流板6为圆锥回转体结构;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为圆柱回转体结构。其中,所述的导流系统分2~5段。其中,所述的内导流筒8与反应腔5的直径比为0.2~0.3。其中,所述的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的直径比为1.5~2.5。其中,外导流筒7顶部多孔结构的孔径为1~3mm。其中,气体分布器9为盘状,所述的盘状设有0.7~1.5mm(优选1mm)的孔均匀分布于盘面,用于废气的排入。其中,所述的吸附单元2内安装活性炭纤维。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势: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废气的装置,其在反应腔中设置内、外导流筒,增加气液接触时间,提高废气去除率;并且外导流筒上部设置为多孔结构,减少大气泡的产生,增大气液相界面积,延长气泡停留时间,解决了普通废气处理装置传质效率低、废气去除率差、能耗高的问题,且同时在反应腔上端设置活性炭吸附单元,进一步降低废气排放浓度,避免二次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废气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1-气体出口;2-活性炭吸附单元;3-除沫丝网;4-液体进口;5-反应腔;6-导流板;7-外导流筒;8-导流筒;9-气体分布器;10-气体进口;11-液体出口;12-第一固定架;13-第二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技术。实施例1:废气处理装置参见附图1,其主要包括反应腔5,所述反应腔5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心位置设有气体出口1,用于处理后的废气排放;回转体侧壁上端位置设有液体进口4,液体进口管路上设阀门,用于吸收液的进料;回转体的底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心位置设有液体出口11,液体出口管路上设阀门,用于吸收液排出;端板的侧部设有进气口10,进气口管路上设有阀门用于控制废气流量;回转体的内部设有吸附单元2、除沫丝网3、导流系统和气体分布器9;其中,所述除沫丝网3位于反应腔5上段,位置高于液体进口4;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2位于除沫丝网3上端;导流系统设于除沫丝网3的下部,导流系统的位置低于液体进口4;气体分布器9设于导流系统的底部,其与进气口10通过不锈钢进气管道连接;其中,所述的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6、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所述的外导流筒7设置在导流板6的底部,所述的内导流筒8设置在外导流筒7的底部,导流板6、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同轴;其中,导流板6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其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外导流筒7顶部为多孔结构,其通过第一固定架12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内导流筒8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外导流筒7,其通过第二固定架13与外导流筒7连接;内导流筒8,所述内导流筒8为回转体结构,沿反应腔5中轴分段布置;外导流筒7,所述外导流筒7为回转体结构,其直径大于所述内导流筒8,并与所述内导流筒8同轴,其上部为多孔结构,与所述内导流筒8成对出现;导流板6,所述外导流板6为回转体结构,与反应腔5内壁相连接,中部设有开口,与所述内导流筒8、外导流筒7成对出现;气体分布器9,所述气体分布器9位于反应腔5下部,用于废气的排入;性炭吸附单元2内安装活性炭纤维。装置运行前,关闭液体出口阀门,打开液体进口阀门,注入合理量的吸收液;完成后,关闭液体进口阀门,并打开进气口阀门,通入合理流量的废气进行处理,且处理完毕的废气经气体出口排放。吸收液饱和后,关闭进气口阀门,打开液体出口阀门,收集饱和吸收液留待处理。实施例2采用图1所示的装置用于含NH3的工业废气的处理,其中,NH3含量为0.8g/m3。反应腔5体积为30L,高径比为6,导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反应腔(5),所述的反应腔(5)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气体出口(1);回转体的侧壁设有液体进口(4);回转体的底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液体出口(11),端板的侧部设有进气口(10);回转体的内部设有吸附单元(2)、除沫丝网(3)、导流系统和气体分布器(9);/n其中,吸附单元(2)设于回转体内部的顶端;除沫丝网(3)设于吸附单元(2)的下部,除沫丝网(3)的位置高于液体进口(4);导流系统设于除沫丝网(3)的下部,导流系统的位置低于液体进口(4);气体分布器(9)设于导流系统的底部,其与进气口(10)相连接;/n其中,所述的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6)、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其中,所述的外导流筒(7)设置在导流板(6)的底部,所述的内导流筒(8)设置在外导流筒(7)的底部,导流板(6)、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同轴;/n其中,导流板(6)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其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外导流筒(7)顶部为多孔结构,其通过第一固定架(12)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内导流筒(8)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外导流筒(7),其通过第二固定架(13)与外导流筒(7)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反应腔(5),所述的反应腔(5)为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气体出口(1);回转体的侧壁设有液体进口(4);回转体的底部设有端板,端板的中间位置设有液体出口(11),端板的侧部设有进气口(10);回转体的内部设有吸附单元(2)、除沫丝网(3)、导流系统和气体分布器(9);
其中,吸附单元(2)设于回转体内部的顶端;除沫丝网(3)设于吸附单元(2)的下部,除沫丝网(3)的位置高于液体进口(4);导流系统设于除沫丝网(3)的下部,导流系统的位置低于液体进口(4);气体分布器(9)设于导流系统的底部,其与进气口(10)相连接;
其中,所述的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6)、外导流筒(7)和内导流筒(8),其中,所述的外导流筒(7)设置在导流板(6)的底部,所述的内导流筒(8)设置在外导流筒(7)的底部,导流板(6)、外导流筒(7)与内导流筒(8)同轴;
其中,导流板(6)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其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外导流筒(7)顶部为多孔结构,其通过第一固定架(12)与反应腔(5)的侧壁连接;所述的内导流筒(8)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外导流筒(7),其通过第二固定架(13)与外导流筒(7)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剑张玲玲陈飞何仁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