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鼻营养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57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鼻营养管。具体的,所述经鼻营养管包括:导管、出液管和导丝;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同轴设置,所述导管的入体端和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所述导丝能够伸入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用于引导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的延伸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经鼻营养管,能够有效避免通道的堵塞,延长经鼻营养管的使用时间,减少换管次数,减轻伤病员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鼻营养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经鼻营养管。
技术介绍
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休克时,为了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得到一定的保护,全身血液会重新分配,使得胃肠道血流明显减少,因此胃肠道会最早发生缺血缺氧。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会对胃肠道黏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后续的治疗中也能够满足危重伤病员机体代谢的需求,对于病情危重、不能经口进食的伤病员进行营养液的输送,通常采用营养管经过鼻腔沿食道依次进入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两个关口,即:贲门和幽门,贲门位于食道和胃的接口处,在伤病员无吞咽能力的情况下,使营养管穿过贲门具有一定的困难;幽门位于胃与十二指肠的接口处,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直径约为1.5cm,营养管在此处容易被阻拦,因此操作难度较高。在营养管使用期内,经常因出液孔堵塞减少营养管的使用时间,增加营养管的更换次数,相比首次操作,更换营养管的操作难度更大,此外还会增加伤病员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经鼻营养管,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经鼻营养管易堵塞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经鼻营养管,包括:导管、出液管和导丝;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同轴设置,所述导管的入体端和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所述导丝能够伸入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用于引导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的延伸方向。进一步的,所述入体端包括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入体端的周向设置,所述开口端包括折边,所述凹槽能够容纳所述折边且所述凹槽和所述折边能够相对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入体端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凹槽相对应,增加所述凹槽的强度;所述开口端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折边相对应,增加所述折边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端包括第一本体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入体端包括第二本体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二本体,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连接板的环槽,所述连接板能够沿所述环槽移动。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弯折和第二弯折,所述第一弯折用于和所述第二本体形成所述环槽,所述第二弯折平行所述第一本体。进一步的,所述出液管内壁设置螺旋槽,所述螺旋槽底部设置所述通道,所述出液管的封闭端包括重力腔,所述重力腔中设置有金属颗粒。进一步的,所述出液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导管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出液管的外径逐渐缩小且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外径最大。进一步的,所述导丝的端部包括圆球,所述圆球的直径大于所述导丝的外径且小于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的内径中的小一者。进一步的,所述通道相对所述出液管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经鼻营养管,包括导管和出液管,且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以此来替换现有技术的单根营养管,同时,在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通过肠道自身的蠕动带动所述出液管移动,液体经所述通道流出时不会堆积在一处,避免通道的堵塞;又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使得液体流出时水流压力逐渐增加顺利流出,避免在通道中滞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营养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经鼻营养管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管和出液管连接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管和出液管连接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液管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参考图1所示,目前营养管通常包括一根导液管1’,当导液管1’放置完毕后,导液管1’与消化道的位置基本固定,位于导液管末端的出液孔21’也难以相对肠道发生位移,当有营养液经过导液管1’由出液孔21’流出时,如果营养液量较大或较粘稠,较容易造成出液孔的堵塞,进而使得导液管1’无法用于营养液的输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经鼻营养管,能够解决出液孔堵塞的技术问题。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经鼻营养管包括:导管1、出液管2和导丝3;所述导管1和所述出液管2同轴设置,所述导管1的入体端和所述出液管2的开口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出液管2能够相对所述导管1移动;所述出液管2和所述导管1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所述经鼻营养管用作胃管,所述导管1的长度大于所述鼻孔至胃的距离,也就是保证所述导管1的入体端位于胃中,所述出液管2置于胃中,满足液体流出即可,如3cm、4cm、5cm;所述出液管2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21,所述通道21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通过所述通道21,出液管2内的液体能够流出所述出液管2,进入伤病员体内,达到供给营养的目的;所述导丝3能够伸入所述导管1和所述出液管2,用于引导所述导管1和所述出液管2的延伸方向。可选的,所述导丝3的材料是包塑金属。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经鼻营养管,包括导管和出液管,且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以此来替换现有技术的单根营养管,同时,在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这里,导管的长度以及位置决定了导管难以移动,通过设置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利用肠道自身的蠕动带动所述出液管移动,使得液体经所述通道流出时不会堆积在一处,避免通道的堵塞;又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使得液体流出时水流压力逐渐增加顺利流出,避免在通道中滞留。此处,所述的移动包括出液管相对所述导管转动,也包括出液管靠近或远离所述导管。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入体端是指导管1进入伤病员体内的一端,与所述入体端相对的,所述导管1还包括体外端(图2中未示出),所述体外端用于体外固定、营养液的注入等,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并未针对体外端进行改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体外端结构,在此不作限定。所述出液管2除所述开口端外,还包括封闭端,所述封闭端和所述开口端分别位于所述出液管2的两端;所述封闭端用于避免置于所述出液管中的导丝穿出,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入体端和开口端的连接部位的剖面图。具体的,所述入体端包括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入体端的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鼻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管、出液管和导丝;/n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同轴设置,所述导管的入体端和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n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n所述导丝能够伸入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用于引导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的延伸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鼻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出液管和导丝;
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同轴设置,所述导管的入体端和所述出液管的开口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出液管能够相对所述导管移动;
所述出液管的管壁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内壁和外壁的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内壁的开口尺寸大于在所述外壁的开口尺寸;
所述导丝能够伸入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用于引导所述导管和所述出液管的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鼻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体端包括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入体端的周向设置,所述开口端包括折边,所述凹槽能够容纳所述折边且所述凹槽和所述折边能够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鼻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体端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凹槽相对应,增加所述凹槽的强度;
所述开口端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折边相对应,增加所述折边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鼻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端包括第一本体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入体端包括第二本体和限位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刘学妮李燕妮刘永飞吴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