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习丰产专利>正文

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52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4
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它包括移动车体(1,其特征是可转动布筒(3)通过轴承安装在床长梁(5)上,二根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床头梁(6)固定相连并组成活动床面框架,床横梁(6)安装在滑块(7)上,滑块(7)安装在移动车体(1)的导轨(8)中,所述的可转动布筒(3)套装在前后两个滚筒(4)上可转动布筒(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环形齿带(9),在滚筒(4)的两端安装有同轴齿轮(10),驱动齿轮(10)由安装在移动车体(1)床头上的电机(11)驱动,电机(11)由同样安装在移动车体(1)下部的可充电蓄电池(12)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医用病床,具体地说是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
技术介绍
对于为危重患者,特别创伤或者大手术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院前、院内、院外的转运,而这种转运需要持续药物和生命体征的维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然而转运过程中存在各种医疗风险,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危险。危重患者转运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10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因此危重患者采用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对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目前对于院内安全转移危重患者还没有一种特别安全转移床,特别是危重患者在需要手术、诊断或者治疗转运搬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由于危重患者身上各种管道,包括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中性静脉导管、ECMO管道、空场营养管、胆囊穿刺管、PTCD管、腹腔双套管、气管插管及气切套管等可能,以及患者本身疾病心包积、胸腔积液、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重症肺部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四肢创伤、脊柱创伤等,在院内患者由病房床转移至检查车或手术室车上,进行搬动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体位变动、管道摩擦、管道异位和脱落、血压改变、脱氧窒息、脊髓损伤、四肢骨折处出血等,那么如何减少搬动及转运对患者带来的不良时间,虽然目前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病人转移床,但这些转运床存在结构复杂,使用条件多,尤其是成本高,动辄几十、上百万,购置成本高,医院财力所限,购置难度大,导致目前医疗机构宁愿蛊风险也不愿购置,使用率不高,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新型安全多功能转移床对临床工作非常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铖重病患转运床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它包括移动车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动车体1上加装有活动床面2,该活动床面2由可转动布筒3、滚筒4、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床横头梁6和滑块7组成,可转动布筒3通过轴承安装在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上,二根前后床长梁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床头梁6固定相连并组成活动床面框架,床横梁6安装在滑块7上,滑块7安装在移动车体1的床体横梁上的导轨8中,所述的可转动布筒3套装在前后两个滚筒4上形成可转动的床面,可转动布筒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环形齿带9,在滚筒4的两端安装有同轴齿轮10,其中一端的同轴齿轮10的一半与所述的环形齿带9啮合,另一半与驱动齿轮15啮合,驱动齿轮15由安装在移动车体1床头上的电机11驱动,电机11由同样安装在移动车体1下部的可充电蓄电池12供电,在移动车体1的床腿上铰装有能扣住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使之不能前后移动的定位环。所述的移动车体1一端上部安装有监护仪13。所述的移动车体1一端下部安装有呼吸机。所述的驱动齿轮15由手摇把手驱动,手摇把手的安装座位于所述的电机11的位置处或位于未安装电机的移动车体1的另一端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可大面积推广使用。本技术利用蓄电池作为动力进行操,必要时也可改作手动操作。本技术利用活动床面作为接收桥梁,同时利用活动床面上的可转动床单将患者移动到活动床面上,省去了人工搬运,操作简单快速。本技术还可在床身上加装生命监护仪和呼吸机,提高转动过程中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轨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活动床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可转动布筒的驱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5所示。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它包括移动车体1,所述的移动车体1上加装有活动床面2,如图1所示,移动床体1的下部应加装带驻车功能的万向轮,以便在搬运患者时移动车体不能移动。所述活动床面2由可转动布筒3、滚筒4、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床横头梁6和滑块7组成,如图2所示,,可转动布筒3通过轴承安装在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上,如图4所示,二根前后床长梁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床头梁6固定相连并组成活动床面框架,床横梁6安装在滑块7上,滑块7安装在移动车体1的床体横梁上的导轨8中,如图3所示,所述的可转动布筒3套装在前后两个滚筒4上形成可转动的床面,可转动布筒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环形齿带9,在滚筒4的两端安装有同轴齿轮10,其中一端的同轴齿轮10的一半与所述的环形齿带9啮合,另一半与驱动齿轮15啮合,驱动齿轮15由安装在移动车体1床头上的电机11驱动,如图5所示,电机11由同样安装在移动车体1下部的可充电蓄电池12供电,在移动车体1的床腿上铰装有能扣住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使之不能前后移动的定位环,定位环(图中未示出)一端铰装在移动床体1上,另一端可搭扣在移动到位的可移动长梁5上防止滑块7带着活动床面2在移动床体1上前后移动。具体实施时,电机11还可用手摇把手来代替,手摇把手的安装座位于所述的电机11的位置处或位于未安装电机的移动车体1的另一端处,从而使驱动齿轮15由手摇把手驱动,实现患者的手动平移。此外,具体实施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移动床体1上加装监护仪13、呼吸机14等急救用设备,其位置可根据需要自行配置。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当需要将患者从一张病床上移动本技术的转移床上时,可将本技术的转移床推到病床前,将转移床的驻车制动打开,使转移床保持不动,此时,先打开一侧的定位扣,使活动床面能移动,再用手推动转移床上面的活动床面2使之插入患者体下,此时,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稍微侧身,以便于患者的背部与活动床面上的转运布相接触,扣上定位扣,使活动床面2不能在移动床体1上胶后移动,此时,即可打开电机或套上手摇把手,带动驱动齿轮15转动,驱动齿轮15带动滚筒3端部的同轴齿轮10的一半转动,滚筒3端部的同轴齿轮10的另一半带动齿带9转动,齿带9带动整个转动布筒3转动,从而逐频将患者移动到活动床面2的中心位置处,此时,即可停车电机或手摇把手的动作,取下定位扣,用手将活动床面2推动到位,再扣位另一个定位扣,松开脚轮,即可进行移动,在此可程中可打开相关的应急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等,以保障转运安全。本技术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它包括移动车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动车体(1)上加装有活动床面(2),该活动床面(2)由可转动布筒(3)、滚筒(4)、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床横头梁(6)和滑块(7)组成,可转动布筒(3)通过轴承安装在床长梁(5)上,二根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床头梁(6)固定相连并组成活动床面框架,床横梁(6)安装在滑块(7)上,滑块(7)安装在移动车体(1)的床体横梁上的导轨(8)中,活动床腿的下端安装有万向轮,所述的可转动布筒(3)套装在前后两个滚筒(4)上形成可转动的床面,可转动布筒(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环形齿带(9),在滚筒(4)的两端安装有同轴齿轮(10),其中一端的同轴齿轮(10)的一半与所述的环形齿带(9)啮合,另一半与驱动齿轮(15)啮合,驱动齿轮(15)由安装在移动车体(1)床头上的电机(11)驱动,电机(11)由同样安装在移动车体(1)下部的可充电蓄电池(12)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危重病患安全转移床,它包括移动车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动车体(1)上加装有活动床面(2),该活动床面(2)由可转动布筒(3)、滚筒(4)、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床横头梁(6)和滑块(7)组成,可转动布筒(3)通过轴承安装在床长梁(5)上,二根圆柱形可移动长梁(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床头梁(6)固定相连并组成活动床面框架,床横梁(6)安装在滑块(7)上,滑块(7)安装在移动车体(1)的床体横梁上的导轨(8)中,活动床腿的下端安装有万向轮,所述的可转动布筒(3)套装在前后两个滚筒(4)上形成可转动的床面,可转动布筒(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环形齿带(9),在滚筒(4)的两端安装有同轴齿轮(10),其中一端的同轴齿轮(10)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习丰产
申请(专利权)人:习丰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