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蛛网式球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479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在移动块上固定安装导向杆,导向杆内螺纹安装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穿过移动块和网状部后与导入块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调节杆正转,移动块和导入块相向靠近,网状部撑开;调节杆反转,移动块与导入块背向远离,网状部闭合;网状部撑开时,可通过控制调节杆伸出导向杆的长度来控制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操作简便,可根据手术需要控制球囊的撑开幅度,球囊的撑开幅度可调,扩大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适用范围;网状部撑开后,移动块和导入块固定在调节杆上无法相向或背向移动,球囊内部有结构支撑,不易变形,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蛛网式球囊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
技术介绍
现有的椎体支架的支撑条大多采用的是双支点的形式,稳固性一般,操作不当容易将扩张体压断,存在安全隐患;或者椎体支架上设置多个小孔,椎体支架扩张时形成较多的金属支撑面,虽然提高了稳固性,但是该椎体支架受力不均匀,椎体恢复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201821291192.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椎体支架》,包括第一管部,网状部以及第二管部;所述网状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部;所述网状部由多个第一条状部以及多个第二条状部交叉组成,相邻两个第一条状部以及相邻两个第二条状部围成网孔,椎体支架撑开后,所述网状部构成为椭圆球状,该专利中的椎体支架采用网状结构,不但提高了稳固性,而且该椎体支架受力比较均匀,也提高了椎体恢复效果;但是,上述专利中的椎体支架在置入椎体后,需通过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撑开该椎体支架,椎体扩张球囊导管置入椎体的一端为软管,需使用较高的技巧才能将该椎体支架撑开,操作性技术要求较高,可调性较差;且需与椎体扩张球囊导管配合使用,在进行手术时需分别准备椎体支架和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术前准备工序较为复杂;另外,该椎体支架内部无支撑结构,容易变形,椎体支架变形后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椎体支架在置入椎体后,需通过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撑开该椎体支架,椎体扩张球囊导管置入椎体的一端为软管,需使用较高的技巧才能将该椎体支架撑开,操作性技术要求较高,可调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包括导入块、网状部和移动块,所述网状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导入块和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内螺纹安装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穿过移动块和网状部后与导入块螺纹连接,调节杆正转,移动块和导入块相向靠近,网状部撑开;调节杆反转,移动块与导入块背向远离,网状部闭合。为了实现调节杆正转,移动块和导入块相向靠近,网状部撑开;调节杆反转,移动块与导入块背向远离,网状部闭合,所述调节杆上与导向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一螺纹段,与导入块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二螺纹段,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本技术的可调蛛网式球囊,在移动块上固定安装导向杆,导向杆内螺纹安装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穿过移动块和网状部后与导入块螺纹连接,调节杆上与导向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一螺纹段,与导入块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调节杆正转,移动块和导入块相向靠近,网状部撑开;调节杆反转,移动块与导入块背向远离,网状部闭合;网状部撑开时,可通过控制调节杆伸出导向杆的长度来控制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操作简便,可根据手术需要控制球囊的撑开幅度,球囊的撑开幅度可调,扩大了本技术的适用范围;网状部撑开后,移动块和导入块固定在调节杆上无法相向或背向移动,球囊内部有结构支撑,不易变形,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进一步的,所述网状部由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条和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条交叉组成,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条和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条围成网孔,网状部撑开后呈蛛网式结构,与骨结合能力更好;且多个第一支撑条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条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网状部撑开的幅度均匀,适用不同程度的椎体压迫患者。在使用时,网状部位于体内,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无法观测,需使用显影剂,为了便于观察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所述调节杆上远离移动块且伸出导向杆的一端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来判断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无需显影剂。为了便于导入块进入椎体内,所述导入块未与调节杆连接的一端为球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可调蛛网式球囊,在移动块上固定安装导向杆,导向杆内螺纹安装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穿过移动块和网状部后与导入块螺纹连接,调节杆上与导向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一螺纹段,与导入块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的旋向相反,调节杆正转,移动块和导入块相向靠近,网状部撑开;调节杆反转,移动块与导入块背向远离,网状部闭合;网状部撑开时,可通过控制调节杆伸出导向杆的长度来控制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操作简便,可根据手术需要控制球囊的撑开幅度,球囊的撑开幅度可调,扩大了本技术的适用范围;网状部撑开后,移动块和导入块固定在调节杆上无法相向或背向移动,球囊内部有结构支撑,不易变形,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网状部撑开后呈蛛网式结构,与骨结合能力更好,网状部撑开的幅度均匀,适用不同程度的椎体压迫患者;调节杆上远离移动块且伸出导向杆的一端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来判断网状部的撑开幅度,无需显影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初始状态下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撑开状态下的三维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撑开状态下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撑开状态下的剖视图。图中:1.导入块,2.网状部,2-1.第一支撑条,2-2.第二支撑条,2-3.网孔,3.移动块,4.导向杆,5.调节杆,5-1.第一螺纹段,5-2.第二螺纹段。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包括导入块1、网状部2和移动块3,所述网状部2的两端分别连接导入块1和移动块3,所述移动块3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杆4,所述导向杆4内螺纹安装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的一端穿过移动块3和网状部2后与导入块1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5上与导向杆4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一螺纹段5-1,与导入块1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二螺纹段5-2,第一螺纹段5-1和第二螺纹段5-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螺纹段5-1和第二螺纹段5-2的旋向相反,调节杆5正转,移动块3和导入块1相向靠近,网状部2撑开,如图3和图4所示;调节杆5反转,移动块3与导入块1背向远离,网状部2闭合。所述网状部2由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条2-1和多个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条2-2交叉组成,如图5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条2-1和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条2-2围成网孔2-3,网状部2撑开后呈蛛网式结构,与骨结合能力更好;且多个第一支撑条2-1平行且等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条2-2平行且等间隔设置,网状部2撑开的幅度均匀,适用不同程度的椎体压迫患者。所述调节杆5上远离移动块3且伸出导向杆4的一端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来判断网状部2的撑开幅度,无需显影剂。所述导入块1未与调节杆5连接的一端为球面。本技术的可调蛛网式球囊,在移动块3上固定安装导向杆4,导向杆4内螺纹安装调节杆5,调节杆5的一端穿过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块(1)、网状部(2)和移动块(3),所述网状部(2)的两端分别连接导入块(1)和移动块(3),所述移动块(3)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杆(4),所述导向杆(4)内螺纹安装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的一端穿过移动块(3)和网状部(2)后与导入块(1)螺纹连接,调节杆(5)正转,移动块(3)和导入块(1)相向靠近,网状部(2)撑开;调节杆(5)反转,移动块(3)与导入块(1)背向远离,网状部(2)闭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蛛网式球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块(1)、网状部(2)和移动块(3),所述网状部(2)的两端分别连接导入块(1)和移动块(3),所述移动块(3)上固定安装有导向杆(4),所述导向杆(4)内螺纹安装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的一端穿过移动块(3)和网状部(2)后与导入块(1)螺纹连接,调节杆(5)正转,移动块(3)和导入块(1)相向靠近,网状部(2)撑开;调节杆(5)反转,移动块(3)与导入块(1)背向远离,网状部(2)闭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蛛网式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5)上与导向杆(4)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一螺纹段(5-1),与导入块(1)螺纹连接的螺纹段为第二螺纹段(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郑光亮罗燃杰吴军
申请(专利权)人: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