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包括护腰主体和第二粘接层,所述护腰主体的两侧顶端位置分别安装设置有调节框和第二粘接层,且调节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粘接层,并且第一粘接层的上下两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卡合杆卡合设置在卡合槽的内部,且卡合槽内部底部镶嵌有限位槽,并且卡合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凸出块。该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第二粘接层位于护腰主体的外侧位置,在第二粘接层和调节框上的第一粘接层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调节框进行覆盖工作,保证调节框的设置不会影响整个护腰的外部形状,穿戴起来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
本技术涉及护腰
,具体为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
技术介绍
护腰是一种对腰部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带,通过其可以很好的达到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加热和艾灸等效果,现有市场上的护腰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灵活的对松紧度进行调节工作,导致整个护腰在穿戴完成后,进行微小的调节工作非常不方便,以及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外部的形状不规则,在进行穿戴的过程中,会出现凸出严重的现象发生,影响整体的美观性,因此我们便提出一种方便解决上述问题的护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护腰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方便快速的对护腰的松紧度进行调节,以及外部不规则影响穿戴美观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包括护腰主体和第二粘接层,所述护腰主体的两侧顶端位置分别安装设置有调节框和第二粘接层,且调节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粘接层,并且第一粘接层的上下两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方与旋转齿轮中间轴的底部轴承连接,且旋转齿轮的上方同轴连接有旋转盘,并且旋转盘的上方也同轴安装有旋转把手,所述调节框的顶端内壁中间均设置有预留滑槽和滑动槽,且预留滑槽的中间内壁一体安装有齿块,并且齿块的外侧设置有旋转齿轮,所述滑动槽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旋转齿轮上方的中间轴,所述旋转盘的外部缠绕有连接绳,且连接绳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盘的外部,并且绕线盘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杆,所述卡合杆卡合设置在卡合槽的内部,且卡合槽内部底部镶嵌有限位槽,并且卡合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凸出块。优选的,所述调节框的主视截面呈“U”形结构设置,且调节框内部的第一粘接层的面积与第二粘接层的面积相等。优选的,所述预留滑槽与滑动槽之间相互贯穿,且滑动槽的宽度与旋转齿轮中间的中间轴的直径相等。优选的,所述旋转盘、旋转把手和旋转齿轮三者之间均为同轴连接,且旋转齿轮与齿块之间啮合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粘接层和调节框均偏向护腰主体的外侧设置,且第二粘接层的底部与松紧带材质相同。优选的,所述卡合槽与卡合杆之间为过渡配合,且卡合杆底部的凸出块与限位槽之间相互卡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1、旋转盘的设置可以在绕线盘不卡合在卡合槽的内部的时候进行旋转工作,在旋转盘进行旋转的过程中会使得整个旋转齿轮进行旋转工作,进而达到带动第一粘接层进行移动的效果,在第一粘接层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与其粘接的第二粘接层进行移动,由此,便可以很好的对护腰的松紧性进行调节工作,不会出现直接对粘接层进行撕扯出现刺耳的声音,也不需要对大量的卡扣进行拆卸卡合,操作更加方便,且松紧度调节的灵活性更好;2、第二粘接层位于护腰主体的外侧位置,在第二粘接层和调节框上的第一粘接层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调节框进行覆盖工作,保证调节框的设置不会影响整个护腰的外部形状,穿戴起来更加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调节框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绕线盘与旋转盘连接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旋转齿轮与预留滑槽俯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卡合杆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护腰主体;2、调节框;3、预留滑槽;4、绕线盘;5、旋转盘;6、第一粘接层;7、第二粘接层;8、滑动槽;9、连接绳;10、旋转把手;11、凸出块;12、卡合槽;13、限位槽;14、连接块;15、旋转齿轮;16、齿块;17、卡合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包括护腰主体1、调节框2、预留滑槽3、绕线盘4、旋转盘5、第一粘接层6、第二粘接层7、滑动槽8、连接绳9、旋转把手10、凸出块11、卡合槽12、限位槽13、连接块14、旋转齿轮15、齿块16和卡合杆17,护腰主体1的两侧顶端位置分别安装设置有调节框2和第二粘接层7,且调节框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粘接层6,并且第一粘接层6的上下两侧连接有连接块14,连接块14的上方与旋转齿轮15中间轴的底部轴承连接,且旋转齿轮15的上方同轴连接有旋转盘5,并且旋转盘5的上方也同轴安装有旋转把手10,调节框2的顶端内壁中间均设置有预留滑槽3和滑动槽8,且预留滑槽3的中间内壁一体安装有齿块16,并且齿块16的外侧设置有旋转齿轮15,滑动槽8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旋转齿轮15上方的中间轴,旋转盘5的外部缠绕有连接绳9,且连接绳9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盘4的外部,并且绕线盘4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杆17,卡合杆17卡合设置在卡合槽12的内部,且卡合槽12内部底部镶嵌有限位槽13,并且卡合杆1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凸出块11。调节框2的主视截面呈“U”形结构设置,且调节框2内部的第一粘接层6的面积与第二粘接层7的面积相等,方便第一粘接层6和第二粘接层7之间进行粘接工作,完成初步对整个护腰主体1的松紧度进行调节的效果。预留滑槽3与滑动槽8之间相互贯穿,且滑动槽8的宽度与旋转齿轮15中间的中间轴的直径相等,旋转盘5、旋转把手10和旋转齿轮15三者之间均为同轴连接,且旋转齿轮15与齿块16之间啮合连接,方便通过对旋转把手10的旋转完成对旋转齿轮15进行旋转移动的效果,达到带动第一粘接层6进行位置移动的效果。第二粘接层7和调节框2均偏向护腰主体1的外侧设置,且第二粘接层7的底部与松紧带材质相同,保证第二粘接层7可以进行拉扯工作,达到对调节框2进行覆盖的效果,不会影响整个护腰主体1的外观。卡合槽12与卡合杆17之间为过渡配合,且卡合杆17底部的凸出块11与限位槽13之间相互卡合,方便在凸出块11和限位槽13的作用下对卡合杆17进行限位工作,保证绕线盘4无法旋转,进而使得旋转盘5也无法旋转,由此对旋转齿轮15的位置也进行了限定,达到将第一粘接层6移动后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效果。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时,首先,根据图1-2所示,将整个护腰主体1缠绕在腰部的位置,然后,护腰主体1一端的第二粘接层7与另一侧调节框2顶端内部的第一粘接层6之间相互粘接,便很好的完成了对护腰主体1进行安装的效果,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第二粘接层7覆盖住调节框2然后再与调节框2上的第一粘接层6进行粘接的工作,保证整个第二粘接层7在与第一粘接层6粘接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对调节框2进行覆盖,使得整个装置在护腰主体1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外部凸出的现象发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包括护腰主体(1)和第二粘接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腰主体(1)的两侧顶端位置分别安装设置有调节框(2)和第二粘接层(7),且调节框(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粘接层(6),并且第一粘接层(6)的上下两侧连接有连接块(14),所述连接块(14)的上方与旋转齿轮(15)中间轴的底部轴承连接,且旋转齿轮(15)的上方同轴连接有旋转盘(5),并且旋转盘(5)的上方也同轴安装有旋转把手(10),所述调节框(2)的顶端内壁中间均设置有预留滑槽(3)和滑动槽(8),且预留滑槽(3)的中间内壁一体安装有齿块(16),并且齿块(16)的外侧设置有旋转齿轮(15),所述滑动槽(8)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旋转齿轮(15)上方的中间轴,所述旋转盘(5)的外部缠绕有连接绳(9),且连接绳(9)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盘(4)的外部,并且绕线盘(4)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杆(17),所述卡合杆(17)卡合设置在卡合槽(12)的内部,且卡合槽(12)内部底部镶嵌有限位槽(13),并且卡合杆(1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凸出块(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对松紧度进行快速调节的护腰,包括护腰主体(1)和第二粘接层(7),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腰主体(1)的两侧顶端位置分别安装设置有调节框(2)和第二粘接层(7),且调节框(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粘接层(6),并且第一粘接层(6)的上下两侧连接有连接块(14),所述连接块(14)的上方与旋转齿轮(15)中间轴的底部轴承连接,且旋转齿轮(15)的上方同轴连接有旋转盘(5),并且旋转盘(5)的上方也同轴安装有旋转把手(10),所述调节框(2)的顶端内壁中间均设置有预留滑槽(3)和滑动槽(8),且预留滑槽(3)的中间内壁一体安装有齿块(16),并且齿块(16)的外侧设置有旋转齿轮(15),所述滑动槽(8)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旋转齿轮(15)上方的中间轴,所述旋转盘(5)的外部缠绕有连接绳(9),且连接绳(9)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盘(4)的外部,并且绕线盘(4)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杆(17),所述卡合杆(17)卡合设置在卡合槽(12)的内部,且卡合槽(12)内部底部镶嵌有限位槽(13),并且卡合杆(1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凸出块(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露婷,冯莉梨,林棋,林丹花,葛伟伟,徐卫芳,杨素青,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