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998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喇叭单体、出音网和上盖;耳机壳具有腔体和入耳端,入耳端设置有出音通道,喇叭单体设置于腔体内;出音网贴设于出音通道上端的出音口上;上盖设于耳机壳的入耳端上,上盖具有与出音口连通的通孔,上盖将出音网压设固定于出音口上,并与耳机壳的入耳端可拆卸连接。上述入耳式耳机,上盖与耳机壳可拆卸连接,出音网通过上盖压设固定,通过拆下上盖即可取下出音网,能够方便地更换出音网,操作方便快捷,更换容易,实现了方便清理杂质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实现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耳机
本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传统的入耳式耳机由于出音网直接贴在固定耳壳上,出音网不可更换,耳机长时间使用后,耳屎难免会粘黏在耳机的出音网上,造成网孔的堵塞,影响声效且不方便清理;同时由于出音网不可更换,耳机的音质是确定不变的,无法满足不同人对不同音质的要求,无法满足耳机发烧友的调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音网可更换、能够调音的入耳式耳机。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喇叭单体、出音网和上盖;所述耳机壳具有腔体和入耳端,所述入耳端设置有出音通道,所述喇叭单体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出音网贴设于所述出音通道上端的出音口上;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上,所述上盖具有与所述出音口连通的通孔,所述上盖将所述出音网压设固定于所述出音口上,并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所述出音口外周的耳机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出音网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侧。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为圆柱体形,所述上盖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通过旋转卡合结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卡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入耳端上的滑槽结构和设置于所述上盖内壁上的滑块;所述滑槽结构包括沿入耳端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入耳端外壁上的轴向滑槽、与所述轴向滑槽的下端连通且沿入耳端外壁周向设置的周向滑槽、设置于所述周向滑槽的上侧壁的定位槽;所述上盖的滑块沿所述轴向滑槽轴向运动后旋转卡入所述周向滑槽,所述上盖压紧所述第一密封圈使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滑块旋转运动至所述定位槽下方时,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复位弹性力作用下卡入所述定位槽内。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壳包括耳机上壳体和耳机下壳体,所述耳机下壳体的上端具有由上向下呈台阶式的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耳机上壳体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直径相同且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台部上;所述上盖具有顶盖部和侧壁部,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顶盖部上,所述上盖的侧壁部贴设于所述第一凸台部侧壁上,所述侧壁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之间的台阶处抵接;所述出音网和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耳机上壳体端部;所述耳机上壳体的外壁开设上轴向滑槽,所述耳机下壳体的第一凸台部的外壁开设于所述上轴向滑槽对接相连的下轴向滑槽以及周向滑槽和定位槽。进一步地,所述出音网的水平面与所述耳机上壳体的端面平齐。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上壳体与所述耳机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上壳体和耳机下壳体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多个定位柱和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耳机上壳体上,对应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耳机下壳体上;或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耳机下壳体上,对应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耳机上壳体上。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上壳体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通过双射注塑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上述入耳式耳机,上盖与耳机壳可拆卸连接,出音网通过上盖压设固定,通过拆下上盖即可取下出音网,能够方便地更换出音网,操作方便快捷,更换容易,实现了方便清理杂质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实现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中耳机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中耳机上壳体和第一密封圈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入耳式耳机中耳机上壳体和第二密封圈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耳机壳100;耳机上壳体110;上轴向滑槽111;定位柱112;耳机下壳体120;下轴向滑槽121;周向滑槽122;定位槽123;定位孔124;第一凸台部125;第二凸台部126;喇叭单体200;出音网300;上盖400;顶盖部410;侧壁部420;滑块430;第一密封圈500;第二密封圈60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照图1-图6,为本技术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3,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100、喇叭单体200、出音网300和上盖400。耳机壳100具有腔体和入耳端,此腔体即为音腔。在本实施例中,耳机壳100包括耳机上壳体110和耳机下壳体120,耳机下壳体120的上端具有伸出结构的上端部,耳机上壳体110设置在耳机下壳体120的上端部上,耳机上壳体110和耳机下壳体120伸出的上端部形成耳机壳100的入耳端。入耳端设置有出音通道。喇叭单体200设置于腔体内,喇叭单体200与入耳端的出音口之间为前音腔。喇叭单体200与耳机下壳体120的下部分之间为后音腔。出音网300贴设于出音通道上端的出音口上。上盖400盖设于耳机壳100的入耳端上,上盖具有与出音口连通的通孔,上盖400将出音网300压设固定于出音口上,并与耳机壳100的入耳端可拆卸连接。上述的入耳式耳机,上盖400与耳机壳100可拆卸连接,出音网300通过上盖400压设固定,通过拆下上盖400即可取下出音网300,能够方便地更换出音网300,操作方便快捷,更换容易,实现了方便清理杂质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实现了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盖400与出音口外周的耳机壳10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00,即第一密封圈500设置在耳机上壳体110上,出音网300设置于第一密封圈500内侧。当上盖400压设于耳机壳100的入耳端端部上时,通过挤压第一密封圈500实现了声道的密封。在本实施例中,耳机上壳体110的顶端面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密封圈500设置于在第一凹槽内。上盖400与耳机壳100的连接结构如图4所示,耳机壳100的入耳端为圆柱体形,上盖40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壳、喇叭单体、出音网和上盖;所述耳机壳具有腔体和入耳端,所述入耳端设置有出音通道,所述喇叭单体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出音网贴设于所述出音通道上端的出音口上;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上,所述上盖具有与所述出音口连通的通孔,所述上盖将所述出音网压设固定于所述出音口上,并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壳、喇叭单体、出音网和上盖;所述耳机壳具有腔体和入耳端,所述入耳端设置有出音通道,所述喇叭单体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出音网贴设于所述出音通道上端的出音口上;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上,所述上盖具有与所述出音口连通的通孔,所述上盖将所述出音网压设固定于所述出音口上,并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出音口外周的耳机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出音网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为圆柱体形,所述上盖与所述耳机壳的入耳端通过旋转卡合结构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卡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入耳端上的滑槽结构和设置于所述上盖内壁上的滑块;所述滑槽结构包括沿入耳端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入耳端外壁上的轴向滑槽、与所述轴向滑槽的下端连通且沿入耳端外壁周向设置的周向滑槽、设置于所述周向滑槽的上侧壁的定位槽;所述上盖的滑块沿所述轴向滑槽轴向运动后旋转卡入所述周向滑槽,所述上盖压紧所述第一密封圈使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滑块旋转运动至所述定位槽下方时,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复位弹性力作用下卡入所述定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坤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