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76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该连接器壳体包括:端子支撑部,端子支撑部设置有容置孔,容置孔内壁包括用于容纳安装连接端子的接合区域;接合区域具有对配前端;及一次锁,一次锁设置在接合区域上并位于对配前端,用于与容纳安装在容置孔中的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中,连接器壳体包括端子支撑部和一次锁,一次锁直接设置在容置孔的结合区域上并位于接合区域的对配前端,连接器壳体和连接端子的轴向长度均可较短设置,端子材料较少,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连接端子。壳体上设置有容置孔,连接端子容纳安装在容置孔中。容置孔的内壁具有与端子结构互补的接合区域。在容置孔上的位于接合区域的轴向后侧设置有一次锁。壳体在其轴向上依次包括容置孔和一次锁。端子在其轴向上包括插设在容置孔中的插设部和与一次锁相互扣合扣合的扣合部。端子轴向长度较长,端子材料较多,成本较大。由于一次锁设置在容置孔接合区域的轴向后侧,壳体在其轴向上依次包括容置孔和一次锁,导致壳体结构相对复杂,用于制造壳体结构的模具复杂,增加了模具成型周期,需要模具走滑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包括:端子支撑部,所述端子支撑部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内壁包括用于容纳安装连接端子的接合区域;所述接合区域具有对配前端;及一次锁,所述一次锁设置在所述接合区域上并位于所述对配前端,用于与容纳安装在容置孔中的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可选地,所述一次锁包括弹性臂和第一卡扣;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接合区域,另一端悬空设置并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扣设置在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上。可选地,所述端子支撑部包括阻挡壁;所述阻挡壁位于所述弹性臂的径向外侧。可选地,所述弹性臂另一端沿着由所述容置孔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延伸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包括导引面;当连接端子插入至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导引面能被抵压并使所述弹性臂变形;在连接端子越过所述第一卡扣时,所述弹性臂复位,使所述第一卡扣能与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可选地,所述端子支撑部与所述一次锁为一体件。可选地,所述阻挡壁还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阻挡台阶,用于轴向阻挡连接端子。可选地,所述阻挡台阶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弹性臂对齐。可选地,所述接合区域为一平整表面。可选地,所述连接器壳体为充电插座壳体。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壳体;和连接端子;当所述连接端子容纳安装在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一次锁与所述连接端子卡扣连接,以防止所述连接端子脱离所述容置孔。可选地,所述一次锁包括弹性臂和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设置在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上;所述连接端子上设置有第二卡扣;当所述连接端子容纳安装在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轴向相互扣合,以防止所述连接端子脱离所述容置孔。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上设置有导引面;当所述连接端子插入至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连接端子抵压所述导引面,使所述弹性臂变形;在所述连接端子越过所述第一卡扣时,所述弹性臂复位,使扣合面与所述第二卡扣轴向相互扣合。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卡扣成型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当所述连接端子容纳安装在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第一卡扣进入至所述容置槽中并与所述第二卡扣轴向相互扣合。不同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中,连接器壳体包括端子支撑部和一次锁,一次锁直接设置在容置孔的结合区域上并位于接合区域的对配前端,连接器壳体和连接端子的轴向长度均可较短设置,端子材料较少,降低成本。一次锁直接设置在容置孔的结合区域上,壳体结构精简,用于制造连接器壳体结构的模具结构相对简单,减短了模具成型周期,模具无需走滑块。阻挡壁位于弹性臂的径向一侧,可阻挡所述弹性臂继续朝径向一侧变形,可有效防止所述弹性臂过量变形或者折断,避免影响连接器与对配连接器的对配连接。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连接器的右视图。图4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沿图1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沿图1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参阅图1至5,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1和连接端子5。所述连接端子5容纳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连接器壳体1包括端子支撑部10和一次锁20。所述端子支撑部10设置有容置孔12,所述容置孔12内壁包括接合区域120。所述接合区域120结构与所述连接端子5结构互补设置,用于容纳安装所述连接端子5。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接合区域120可设置成一平整表面。所述连接端子5可插设在所述容置孔12中,用于与对配连接器的对配端子对配连接。所述端子支撑部10一侧为对配插入端102,所述对配插入端102用于与对配连接器的对配端子插接连接。所述接合区域120具有对配前端122。所述对配前端122靠近所述对配插入端102的一侧。所述一次锁20设置在所述容置孔12的接合区域120上,并位于所述对配前端122。当所述连接端子5容纳安装在所述容置孔12中时,所述一次锁20与所述连接端子5卡扣连接,以防止所述连接端子5脱离所述容置孔12。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锁20直接设置在所述容置孔12的结合区域上,所述连接器壳体1和所述连接端子5的轴向长度均可较短设置,端子材料较少,降低成本。所述一次锁20直接设置在容置孔12的结合区域上,所述连接器壳体1结构精简,用于制造所述连接器壳体1结构的模具结构相对简单,减短了模具成型周期,模具无需走滑块。所述一次锁20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设置,只要能将所述连接端子5保持在所述容置孔12中即可。作为优选,请参阅图4至图7,所述一次锁20包括弹性臂22和第一卡扣24。所述弹性臂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接合区域120,另一端悬空设置并轴向延伸。如此所述弹性臂22被设置成悬臂结构,当所述弹性臂22另一端受力作用时,所述弹性臂22可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卡扣24设置在所述弹性臂22的另一端上,例如所述第一卡扣24可突出于所述弹性臂22表面并延伸至所述容置孔12中。更优选地,所述弹性臂22另一端可沿着由所述容置孔12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延伸设置。请参阅图4至图7,所述第一卡扣24可包括导引面240。当所述连接端子5插入至所述容置孔12中时,所述连接端子5抵压所述导引面240,使所述弹性臂22变形。如图所示的示例中,所述导引面240可设置成与所述容置孔12轴向相倾斜设置的斜面结构。此外,在其他示例中,所述导引面也可设置成曲面结构,例如所述导引面可设置成弧面结构。...

【技术保护点】
1.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端子支撑部,所述端子支撑部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内壁包括用于容纳安装连接端子的接合区域;所述接合区域具有对配前端;及/n一次锁,所述一次锁设置在所述接合区域上并位于所述对配前端,用于与容纳安装在容置孔中的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支撑部,所述端子支撑部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内壁包括用于容纳安装连接端子的接合区域;所述接合区域具有对配前端;及
一次锁,所述一次锁设置在所述接合区域上并位于所述对配前端,用于与容纳安装在容置孔中的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锁包括弹性臂和第一卡扣;
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接合区域,另一端悬空设置并轴向延伸;
所述第一卡扣设置在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支撑部包括阻挡壁;
所述阻挡壁位于所述弹性臂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臂另一端沿着由所述容置孔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包括导引面;
当连接端子插入至所述容置孔中时,所述导引面能被抵压并使所述弹性臂变形;
在连接端子越过所述第一卡扣时,所述弹性臂复位,使所述第一卡扣能与连接端子轴向相互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支撑部与所述一次锁为一体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挡壁还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阻挡台阶,用于轴向阻挡连接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顺朱方跃尹豪迈姜开轩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