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质联用色谱仪及流动相混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033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包括三通混合器、液相A泵、液相B泵、第一三通分流接头、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和六通阀,液相A泵、液相B泵分别连接至三通混合器,三通混合器通过导管连接第一三通分流接头进口端,第一三通分流接头连接有管路一和管路二,该两条管路均与第二三通混合接头连接,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通过导管连接至六通阀,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总电磁阀,总电磁阀连接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总电磁阀的输入端;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包括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包括聚四氟乙烯层以及弹性缓冲层,所述弹性缓冲层分别与所述聚四氟乙烯层和外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质联用色谱仪及流动相混匀系统
本技术涉及仪器分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及流动相混匀系统。
技术介绍
液质联用(HPLC-MS)色谱仪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样品在液相色谱中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液质联用体现了色谱和质谱优势的互补,将色谱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与MS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能够提供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结合起来,在药物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液质联用仪流动相的混匀主要是依靠两个泵之间一个简单的三通混合装置,三通混匀器的混合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质谱仪的准确性和灵敏性,且流动相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分析中痕量物质的发现和定量检测。CN204269617U公开了一种药物分析用液质联用仪的流动相混匀装置,提高了流动相在混合过程中的不均匀性,但该混匀装置的流动相稳定性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及流动相混匀系统,本技术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可以提高流动相在混合过程中的不均匀性,增加流动相的稳定性。本技术的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包括三通混合器、液相A泵、液相B泵、第一三通分流接头、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和六通阀,液相A泵、液相B泵分别设有一条管路连接至三通混合器,三通混合器通过导管连接第一三通分流接头进口端,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出口端设有两条管路,分别是管路一和管路二,该两条管路均连接至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进口端,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用于检测的导管,该导管连接至六通阀,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总电磁阀,总电磁阀连接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总电磁阀的输入端;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包括外壁和内壁,内壁包括聚四氟乙烯层以及弹性缓冲层,弹性缓冲层分别与聚四氟乙烯层和外壁连接。进一步地,管路一内设有第一流速传感器,管路一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一流速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进一步地,管路二内设有第二流速传感器,管路二上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二流速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进一步地,管路一和管路二中分别设置有若干液体分流板,液体分流板沿管路一和管路二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液体分流板上设有若干供液体流过的镂空部。在管路一和管路二中分别设置若干液体分流板,可进一步提高流动相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液体分流板为具有若干条状镂空结构的缓流片,若干缓流片等间距间隔设置,缓流片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管路一和管路二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液体分流板与管路一和管路二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进一步地,管路一和管路二的外壁上还分别设有电热管。进一步地,管路一和管路二的长度不同。进一步地,弹性缓冲层为硅橡胶层。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包括液相色谱仪、连接装置、质量分析器、真空系统和计算机处理系统,连接装置分别连接液相色谱仪和质量分析器,液质联用色谱仪还包括上述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总电磁阀,从而调节第二三通混合接头进入六通阀内的液体流速,且方便控制管路一和管路二内液体的混合速度,提高了流动相在混合过程中的不均匀性,增加流动相的稳定性。在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内壁设置弹性缓冲层,当内部压力过大时,弹性缓冲层可有效地降低液体混合时压力过大导致的流速增加,起到缓冲作用,增加流动相的稳定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的部分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液体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液相A泵;2-液相B泵;3-三通混合器;4-第一三通分流接头;5-管路一;6-管路二;7-第二三通混合接头;8-导管;9-六通阀;10-液体分流板;11-外壁;12-弹性缓冲层;13-聚四氟乙烯层;50-第一电磁阀;51-第一流速传感器;60-第二电磁阀;61-第二流速传感器;70-PLC控制器;71-总电磁阀;100-镂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见附图,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包括液相色谱仪、连接装置、质量分析器、真空系统和计算机处理系统,连接装置分别连接液相色谱仪和质量分析器,液质联用色谱仪设有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包括三通混合器3、液相A泵1、液相B泵2、第一三通分流接头4、第二三通混合接头7和六通阀9,液相A泵1、液相B泵2分别设有一条管路连接至三通混合器3,三通混合器3通过导管8连接第一三通分流接头4进口端,第一三通分流接头4出口端设有两条管路,分别是管路一5和管路二6,该两条管路均连接至第二三通混合接头7的进口端,第二三通混合接头7的出口端设有用于检测的导管8,该导管8连接至六通阀9。管路一5和管路二6的长度不同。第一三通分流接头4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7包括外壁11和内壁,内壁包括聚四氟乙烯层13以及弹性缓冲层12,弹性缓冲层12分别与聚四氟乙烯层13和外壁11连接。优选弹性缓冲层12为硅橡胶层。管路一5和管路二6中分别设置有若干液体分流板10,液体分流板10与管路一5和管路二6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液体分流板10为具有若干条状镂空结构100的缓流片,若干缓流片等间距间隔设置,缓流片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管路一5和管路二6的内壁上。在管路一5和管路二6中分别设置若干液体分流板10,可进一步提高流动相的稳定性。管路一5和管路二6的外壁11上还分别设有电热管,电热管可对管路一5和管路二6内部进行加热,从而使得管路一5和管路二6的液体温度适度提高,提高液体混合效率。第二三通混合接头7的出口端设有总电磁阀71,总电磁阀71连接有PLC控制器70,PLC控制器70的输出端电连接总电磁阀71的输入端。管路一5内设有第一流速传感器51,管路一5上设有第一电磁阀50,管路二6内设有第二流速传感器61,管路二6上设有第二电磁阀60,第一流速传感器51、第二流速传感器61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PLC控制器70的输入端,PLC控制器70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第一电磁阀50、第二电磁阀60的输入端。PLC控制器70控制第一电磁阀50、第二电磁阀60和总电磁阀71工作均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包括三通混合器、液相A泵、液相B泵、第一三通分流接头、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和六通阀,所述液相A泵、液相B泵分别设有一条管路连接至三通混合器,所述三通混合器通过导管连接第一三通分流接头进口端,所述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出口端设有两条管路,分别是管路一和管路二,该两条管路均连接至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进口端,所述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用于检测的导管,该导管连接至六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总电磁阀,所述总电磁阀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总电磁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包括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包括聚四氟乙烯层以及弹性缓冲层,所述弹性缓冲层分别与所述聚四氟乙烯层和外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质联用色谱仪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包括三通混合器、液相A泵、液相B泵、第一三通分流接头、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和六通阀,所述液相A泵、液相B泵分别设有一条管路连接至三通混合器,所述三通混合器通过导管连接第一三通分流接头进口端,所述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出口端设有两条管路,分别是管路一和管路二,该两条管路均连接至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进口端,所述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用于检测的导管,该导管连接至六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混合接头的出口端设有总电磁阀,所述总电磁阀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总电磁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通分流接头和第二三通混合接头包括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包括聚四氟乙烯层以及弹性缓冲层,所述弹性缓冲层分别与所述聚四氟乙烯层和外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一内设有第一流速传感器,所述管路一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流速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相混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二内设有第二流速传感器,所述管路二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流速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鑫荀雪珍汪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重水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