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式分流器,包括有一体化壳体和旋流芯体,所述旋流芯体固定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所述一体化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多个出气口,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旋流腔,该管式分流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空调制冷剂气液混合物混合的均匀性、分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同时还使分流器壳体一体成型,加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式分流器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管式分流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传统空调分流器结构由分流座和端盖组成,由膨胀阀节流后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分流器分配到各路盘管中。在空调设备中,广泛采用一种由多个换热单元组成的换热器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换热器的热交换能力,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将冷媒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均匀地分配到个换热单元;但是现有的分流器忽略了在加工过程中的装配复杂性,并且还需要进行焊接处理,生产成本较高,混合效果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管式分流器,该管式分流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空调制冷剂气液混合物混合的均匀性、分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同时还使分流器壳体一体成型,加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式分流器,包括有一体化壳体和旋流芯体,所述旋流芯体固定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所述一体化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多个出气口,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旋流腔。进一步的,述一体化壳体的外周壁上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固定所述旋流芯体位置的定位件。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为定位凸槽,所述定位凸槽设置有两条,两条所述定位凸槽平行设置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端面相互抵触。进一步的,所述旋流芯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旋流通道,所述旋流通道的进气流体通道与所述旋流芯体轴线之间的角度为θ,其中,20°≤θ≤60°。进一步的,所述旋流通道沿所述旋流芯体的圆周径向均匀分布,所述旋流通道设置的个数为N,其中,N=3~16。进一步的,所述旋流通道的截面面积为A,所述进气口的直径为D1,所述旋流芯体上总的旋流通道的流通面积S=N*A,所述旋流通道总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进气口面积的1/4,其中,S≥πD12/16。进一步的,所述旋流腔的高度为L,所述旋流腔的直径为D,其中,0.5D<L<2D。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化壳体上端的进口部呈喇叭状设置,所述一体化壳体上端进口部的夹角α,其中,45°≤α≤110°;所述一体化壳体上还设置有进管限位凸孔。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为定位凸槽,所述定位槽设置有一条,所述定位凸槽设置于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且与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面相互抵触。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端面相互抵触。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有上述的管式分流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管式分流器的壳体采用一体化壳体设置,使得分流器壳体的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同时还能使得旋流芯体在装配的过程当中更加方便快捷,并且配合旋流芯体和一体化壳体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空调制冷剂气液混合物混合的均匀性、分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管式分流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管式分流器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旋流芯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旋流芯体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旋流芯体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管式分流器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管式分流器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管式分流器的剖视图。图中包括有:一体化壳体1、旋流芯体2、旋流通道21、进气口3、限位凸孔31、出气口4、旋流腔5、定位件6、第一定位凹槽61、第一定位凹槽62、定位凸孔63。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式分流器,包括有一体化壳体1和旋流芯体2,旋流芯体2通过定位件6固定于一体化壳体1内的中部位置,一体化壳体1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3,另一端开设有与进气口3连通的多个出气口4,旋流芯体2的下端面与一体化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旋流腔5,由于管式分流器的壳体采用一体化壳体1设置,使得分流器壳体的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同时还能使得旋流芯体2在装配的过程当中更加方便快捷,并且配合旋流芯体2和一体化壳体1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空调制冷剂气液混合物混合的均匀性、分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一体化壳体1的外周壁上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固定旋流芯体2位置的定位件6,进一步的,定位件6为定位凸槽,定位凸槽设置有两条,分别为第一定位凹槽61和第二定位凹槽62,两条定位凸槽平行设置于旋流芯体2的上下两端且与旋流芯体2的上下端面相互抵触,能够有效的将旋流芯体2固定于第一定位凹槽61和第二定位凹槽62之间,保证旋流芯体2的稳定性。如图3-5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旋流芯体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旋流通道21,旋流通道21的进气流体通道与旋流芯体2轴线之间的角度为θ,其中,20°≤θ≤60°,能够提高使流体发生旋流,并在旋流腔5内进行充分混合。如图3-5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旋流通道21沿旋流芯体2的圆周径向均匀分布,旋流通道21设置的个数为N,其中,N=3~16。如图2-5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旋流通道21的截面面积为A,进气口3的直径为D1,旋流芯体2上总的旋流通道21的流通面积S=N*A,旋流通道21总的流通面积大于进气口3面积的1/4,其中,S≥πD12/16。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旋流腔5的高度为L,旋流腔5的直径为D,其中,0.5D<L<2D。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一体化壳体1上端的进口部呈喇叭状设置,一体化壳体1上端进口部的夹角α,其中,45°≤α≤110°;进一步的,一体化壳体1上还设置有进管限位凸孔31。本实施例中空调制冷剂流经管式分流器时的工作原理如下:空调制冷剂从一体化壳体1的进气口3进入,通常为气液两相状态,经过一体化壳体1内部的旋流芯体2,在旋流腔5内形成强烈旋流,由于制冷剂在旋流芯体2之前,没有明显的切向速度,而经过旋流芯体2后,制冷剂获得较大的切向速度,呈螺旋流动的趋势,这样,减少了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明显的气液分界,使气液混合更为均匀,最后将冷媒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充分混合并均匀地分配到个换热单元,提高整机性能。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有上述管式分流器。实施例2如图6所示,定位件6为定位凸槽,定位凸槽设置有一条为第一定位凸槽61,第一定位凸槽61设置于旋流芯体2的下端且与旋流芯体2的下端面相互抵触。本实施例的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体化壳体和旋流芯体,所述旋流芯体固定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所述一体化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多个出气口,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旋流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体化壳体和旋流芯体,所述旋流芯体固定于所述一体化壳体内,所述一体化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气口,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多个出气口,所述旋流芯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旋流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壳体的外周壁上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用于固定所述旋流芯体位置的定位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为定位凸槽,所述定位凸槽设置有两条,两条所述定位凸槽平行设置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旋流芯体的上下端面相互抵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芯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旋流通道,所述旋流通道的进气流体通道与所述旋流芯体轴线之间的角度为θ,其中,20°≤θ≤6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通道沿所述旋流芯体的圆周径向均匀分布,所述旋流通道设置的个数为N,其中,N=3~1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通道的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飞,高阳,陈振明,肖庆,江世恒,马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