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阀控制机构以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726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加湿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水阀控制机构包括设于下水孔处的下水阀结构以及设于底座的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抵顶结构,主动轮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同步带套于主动轮和从动轮;抵顶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抵顶部,固定部位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且与同步带固定连接,抵顶部穿设于驱动孔;驱动电机根据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水位信号通过固定部与同步带同步运动可使抵顶结构选择性地抵触下水阀结构上下移动。该水阀控制装置能快速响应补水信号和水满信号,触发速度快,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有效缩小加湿器整体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阀控制机构以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
本技术属于加湿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
技术介绍
加湿器的加水方式一般分为上加水式和下加水式,但下加水式的加湿器加水时,需要将水箱取下,操作起来麻烦、耗时。通常上加水式的加湿器相较于下加水式的加湿器更受市场欢迎。当需要加水时,无需拆卸水箱,可直接从水箱上部设置的加水盖加水,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易用的特点,进而逐步取代了下加水式的加湿器。但对于上加水式的加湿器而言,由于水箱内的压强受大气压影响,水箱与加湿器底座之间容易溢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加湿腔补水不足以及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等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通常在加湿器的下水结构中设置杠杆式下水控制装置,由于需要设置横置的连接杠杆以及与连接杠杆一端连接的浮块,杠杆横向设置占用内部空间较大,触发速度慢,不能及时控制补水,水位控制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杠杆式下水控制装置占用空间大,触发速度慢,不能满足及时补水的需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其安置于加湿器内,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和底座,所述水箱安置于所述底座之上,所述水箱于其底部开有下水孔,所述底座于其顶部开有驱动孔。所述水阀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水孔处的下水阀结构以及设于所述底座的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其中,所述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抵顶结构,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套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所述抵顶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抵顶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且与所述同步带固定连接,所述抵顶部穿设于所述驱动孔;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水位信号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同步带同步运动可使所述抵顶结构选择性地抵触所述下水阀结构上下移动。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均为齿形轮,所述同步带为齿形带,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齿形带的内齿相咬合。进一步地,所述水阀控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内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容腔以及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安装孔和两上下延伸的滑接通道的主座体,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主座体的顶部并与所述驱动孔相对。所述抵顶结构包括顶杆与所述顶杆下的端部侧壁对称连接的滑接板,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滑接板连接,所述顶杆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容腔,各所述滑接板分别插于一所述滑接通道并于所述滑接通道上下滑移;所述顶杆的上端部为所述抵顶部,其由所述安装孔伸出。所述主动轮转接于所述主座体,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穿设于所述主座体。优选地,所述水阀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密封套,所述弹性密封套包括可上下弹性伸缩的套杯以及于所述套杯的杯口向外周向凸伸成型的密封环,所述套杯穿设于所述驱动孔,所述密封环位于所述底座内并卡于所述驱动孔处,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底座中位于所述驱动孔的内壁之间共同夹紧所述密封环。优选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由所述主座体的顶部向上凸伸成型的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围闭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套环的顶面与所述底座内壁共同夹紧所述密封环。优选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由所述主座体的顶部上凸伸成型的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围设于所述第一套环的外周,所述第二套环的顶部抵触于所述底座的内壁。优选地,所述水阀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顶杆并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弹性件上端抵于所述容腔的上腔壁且其下端抵于所述顶杆。优选地,所述水位感应结构包括干簧管以及与所述干簧管套接的磁环,所述磁环设于所述水箱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容纳空间内并且随着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水位变化而移位,以触发所述干簧管向驱动电机发出相应的水位信号,所述干簧管固定于所述底座中由其内部的上侧壁向上凸伸成型的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所述下水阀结构包括密封体、阀轴和弹性体,所述阀轴的上端部由所述下水孔伸至所述水箱内,所述密封体连接于所述阀轴的上端部,所述密封体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水孔的孔边密封接触,所述弹性体弹性压缩于所述水箱的下端部与所述阀轴的下端部之间。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湿器,包括水箱和底座,所述水箱安置于所述底座之上。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如上述的水阀控制机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及应用该水阀控制机构的加湿器的有益效果在于:水阀控制机构包括下水阀结构、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下水阀结构设于水箱的下水孔处,而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设于位于水箱底部的底座。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抵顶结构,主动轮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同步带套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以实现同步带随着主动轮同步运转。抵顶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抵顶部,固定部位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且与同步带固定连接,抵顶部穿设于驱动孔,当驱动电机接收到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低水位信号(补水信号)时,驱动电机驱动主动轮带动从动轮与同步带同步运转,此时与同步带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也随着同步带同步向上移位,与此同时,抵顶结构整体上移直至将下水阀结构顶离下水孔为止,水箱内的水开始从下水孔与下水阀之间的空隙流入水箱与底座之间的容纳空间,实现补水;当驱动电机接收到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高水位信号(补水充足信号)时,驱动电机驱动主动轮反向转动,此时,固定部随着同步带向下移位,直至抵顶结构整体复位为止,抵顶结构复位后,下水阀结构立即封堵水箱的下水口,终止补水操作。因此,该水阀控制装置能快速响应补水信号和水满信号,触发速度快,能够及时控制补水。同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有效缩小加湿器整体尺寸,提高用户对其的使用体验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沿中线E-E的立体剖面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1中沿中线F-F的立体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阀控制装置与安装座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其安置于加湿器内,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和底座,所述水箱安置于所述底座之上,所述水箱于其底部开有下水孔,所述底座于其顶部开有驱动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水孔处的下水阀结构以及设于所述底座的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其中,/n所述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抵顶结构,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套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所述抵顶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抵顶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且与所述同步带固定连接,所述抵顶部穿设于所述驱动孔;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水位信号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同步带同步运动可使所述抵顶结构选择性地抵触所述下水阀结构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阀控制机构,其安置于加湿器内,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和底座,所述水箱安置于所述底座之上,所述水箱于其底部开有下水孔,所述底座于其顶部开有驱动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水孔处的下水阀结构以及设于所述底座的水阀控制装置和水位感应结构,其中,
所述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抵顶结构,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套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所述抵顶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抵顶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且与所述同步带固定连接,所述抵顶部穿设于所述驱动孔;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所述水位感应结构发出的水位信号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同步带同步运动可使所述抵顶结构选择性地抵触所述下水阀结构上下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均为齿形轮,所述同步带为齿形带,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齿形带的内齿相咬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控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内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容腔以及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安装孔和两上下延伸的滑接通道的主座体,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主座体的顶部并与所述驱动孔相对;
所述抵顶结构包括顶杆与所述顶杆下的端部侧壁对称连接的滑接板,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滑接板连接,所述顶杆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容腔,各所述滑接板分别插于一所述滑接通道并于所述滑接通道上下滑移;所述顶杆的上端部为所述抵顶部,其由所述安装孔伸出;
所述主动轮转接于所述主座体,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穿设于所述主座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密封套,所述弹性密封套包括可上下弹性伸缩的套杯以及于所述套杯的杯口向外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武林铁楠聂燕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帕拓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