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绞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38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绞线,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内填充有若干钢筋,各所述钢筋沿护套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护套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横肋,各所述横肋沿护套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所述横肋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纵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因缓凝粘合剂与护套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缓凝粘合剂与护套形成的对称凹凸状横肋以及四条不同形式的纵肋构造,其第一纵肋,能够保证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护套不产生破损,同时缓凝粘合剂与护套的优异力学性能提升了整体构件的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具有优异的耐磨、受力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领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绞线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绞线。
技术介绍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核心是其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产品,它由预应力钢绞线、缓凝粘合剂和塑料外护套经现代生产工艺制备而成。当前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塑料外护套容易产生破损,导致缓凝粘合剂外流,进而无法保证后期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整体力学作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钢绞线,以解决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施工中易于破损的问题,同时使得钢绞线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绞线,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内填充有若干钢筋,各所述钢筋沿护套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护套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横肋,各所述横肋沿护套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所述横肋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纵肋。作为优选,所述护套和各所述钢筋间填充有缓凝粘合剂。作为优选,所述横肋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一凹槽。作为优选,所述护套上还设有凸出护套壁的若干第二纵肋,各所述第二纵肋沿护套的长度方向延伸。作为优选,两所述第二纵肋间设有一个第一纵肋。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纵肋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二凹槽。作为优选,各所述横肋呈圆环状,各所述横肋均垂直于所述护套的轴线方向设置。作为优选,各所述横肋等间隔设置。作为优选,各所述横肋外表面均为弧面。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横肋上设置的实心不连续第一纵肋,提升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布筋施工时的耐磨性能。2、本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护套和钢筋间填充缓凝粘合剂,护套的外圆面上还设有若干横肋和沿护套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纵肋,且所述横肋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纵肋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二凹槽,使得横肋和第二纵肋均与缓凝粘合剂结合得更加紧密,其材料和结构设计具有的优异力学性能,而且施工更加简便,本技术可以满足各类建筑领域的受力性能要求,更加充分体现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优越,并拓宽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技术性能优势,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整体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图一;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图二;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图三;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图四;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图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绞线,包括护套3,所述护套3内填充有若干钢筋1,各所述钢筋1沿护套3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护套3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横肋6,各所述横肋6沿护套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所述横肋6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纵肋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且在施工中不易破损。作为优选,所述护套3和各所述钢筋1间填充有缓凝粘合剂2,所述缓凝粘合剂2具有较高的拉伸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在本技术中,缓凝粘合剂2拉伸剪切强度不得小于13MPa、弯曲强度不得小于25MPa和抗压强度不得小于65MPa。所述护套3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在本技术中,护套3的拉伸断裂应力不得小于20MPa、拉伸屈服应力不得小于10MPa和断裂标称应变不得小于300%。作为优选,各所述横肋6呈圆环状,各所述横肋6均垂直于所述护套的轴线方向等间隔设置,各所述横肋6的内壁均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一凹槽,所述护套3上还设有凸出护套壁的若干第二纵肋5,各所述第二纵肋5沿护套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所述第二纵肋5间设有一个第一纵肋4,所述第二纵肋5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二凹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套3的内外表面呈对称的凹凸状横肋,在横肋6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两条连续非实心第二纵肋5,在横肋6的每个凸部的最高处亦对称分布有两条不连续实心第一纵肋4,实心不连续第一纵肋4不含有缓凝粘合剂2。所述横肋6的凸部呈弧状,肋宽不小于6mm,相邻凸部的肋间距不小于12mm,所述横肋凸部上的不连续第一纵肋4高度不小于1mm,宽度不小于1mm。所述缓凝粘合剂2饱满填充于护套横肋以及对称分布在横肋两侧的两条连续非实心第二纵肋5中。本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横肋中心部位的实心不连续第一纵肋4,提升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布筋施工时的耐磨性能。本技术提供的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护套3和钢筋1间填充缓凝粘合剂2,护套3的外圆面上还设有若干横肋6和沿护套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二纵肋5,且所述横肋6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纵肋5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二凹槽,横肋和第二纵肋均与缓凝粘合剂结合得更加紧密,本技术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具有的优异力学性能,而且施工更加简便,可以满足各类建筑领域的受力性能要求,更加充分体现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优越,并拓宽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技术性能优势,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若干钢筋1组成的钢绞线本体直径包括15.2mm、17.8mm、21.8mm和28.6mm四种,对应的四种实施例如下,其中,图3和图4中有7根钢筋,图5、图6和图7中有19根钢筋: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包括:预应力钢绞线1,缓凝粘合剂2,以及护套3。若干钢筋1组成的钢绞线本体直径为15.2mm。缓凝粘合剂2和护套3共同形成凹凸状横肋,肋宽为7mm、肋间距为11mm。护套3上的不连续第一纵肋4高1.0mm,宽1.0mm。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其中,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强缓粘结预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内填充有若干钢筋,各所述钢筋沿护套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护套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横肋,各所述横肋沿护套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所述横肋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纵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内填充有若干钢筋,各所述钢筋沿护套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护套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横肋,各所述横肋沿护套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所述横肋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纵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和各所述钢筋间填充有缓凝粘合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肋的内壁内陷形成供缓凝粘合剂流入的第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上还设有凸出护套壁的若干第二纵肋,各所述第二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奎李庆沈磊熊学炜方显钱泉段剑林宋峰王玉涛刘桥夏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