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301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砌体砌筑时浇筑构造柱需要立模、拆模,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导致施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砌块本体,所述砌块本体上下开口,且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砌块本体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砌块本体上端的限位钢筋和设置在砌块本体下端的限位孔,所述限位钢筋与限位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砌块本体的三条边上,每一条边上的限位孔旋转90度后与相邻一条边上的限位孔位置重合。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支模,从而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砌体砌筑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
技术介绍
砌块是利用混凝土,工业废料(炉渣,粉煤灰等)或地方材料制成的人造块材,外形尺寸比砖大,具有设备简单,砌筑速度快的优点,符合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墙体改革的要求。根据材料不同,常用的砌块有普通混凝土与装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蒸汽加气混凝土砌块、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又称环保轻质混凝土砌块)和石膏砌块。吸水率较大的砌块不能用于长期浸水、经常受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的建筑部位。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砌体结构更加稳定,在砌块砌筑时通常需要在转角处等部位设置构造柱。传统的做法是在转角处先立模板、绑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拆除模板,然后挨着构造柱砌筑砌块。传统的施工方法需要立模板,还需要等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要求之后才能够拆模,然后才能开始砌块的砌筑,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施工效率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砌体砌筑时浇筑构造柱需要立模、拆模,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导致施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包括砌块本体,所述砌块本体上下开口,且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砌块本体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在砌块砌筑时,将上下层的砌块本体互相垂直砌筑并使砌块本体的角部对齐,在砌块本体1的开口处以及没有与砌块本体1重叠部分的上方继续砌筑其他砌块,从而将开口部位全部封堵,在上下层砌块本体围成的正方形空间内安装构造柱钢筋,当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向正方形空间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构造柱。采用本技术方案,砌块本体在浇筑前作为模板使用,浇筑后作为构造柱的一部分,不需要支模和拆模,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限位装置能够防止上下相邻两层的砌块本体在混凝土压力的作用下发生错位,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砌块本体上端的限位钢筋和设置在砌块本体下端的限位孔,所述限位钢筋与限位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砌块本体的三条边上,每一条边上的限位孔旋转90度后与相邻一条边上的限位孔位置重合。采用该优选方案后,下层砌块本体上的限位钢筋能够插入旋转90度后的上层砌块本体上的限位孔中,从而使上下两层砌块本体固定,不会发生错位,从而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砌块本体在混凝土压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避免漏浆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钢筋的长度不大于砌块本体高度的一半,所述限位孔的孔深不大于砌块本体高度的一半,并且限位孔的深度不小于限位钢筋的长度。采用该优选方案后,由于限位孔与限位钢筋在同一直线上,因此,限位钢筋的长度与限位孔的深度之和不能够大于砌块本体的高度。限位孔的深度不小于限位钢筋的长度,能够防止上下两层砌块本体出现较大的缝隙,避免混凝土从该缝隙中漏出。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钢筋与砌块本体中间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砌块本体的宽度。采用该优选方案后,砌块本体旋转90后才能够与上下相邻的砌块本体的角部对齐,并且使下层砌块本体的限位钢筋与上层砌块本体的限位孔位置对应。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钢筋的数量为3、6或9根。采用该优选方案后,限位钢筋的数量既能够满足限位的要求,又不会因限位钢筋数量太多而导致预制难度大,节约施工成本。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孔的边缘与砌块本体的外表面的距离不小于3cm。采用该优选方案后,限位钢筋具有不小于3cm的保护层厚度,从而防止限位钢筋生锈。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钢筋采用直径为6~10mm的光圆钢筋制成。采用该优选方案后,限位钢筋表面光滑,更容易插入到限位孔中,能够提高施工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砌块本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混凝土的厚度为5cm~7cm。采用该优选方案后,砌块本体与构造柱的材料一致,能够提高砌块本体与构造柱的结合能力,混凝土厚度设置在5cm~7cm,能够在砌块本体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减轻砌块本体的重量。作为优选,所述砌块本体中设置有U形钢筋,所述U形钢筋沿砌块本体的横截面设置,并且相邻的U形钢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U形钢筋直径的10倍。采用该优选方案后,U形钢筋能够提高砌块本体的抗裂能力,防止砌块本体发生断裂。作为优选,所述砌块本体的内表面为粗糙面。采用该优选方案后,砌块本体与构造柱混凝土结合的更好,整体性更好。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砌块砌筑时,将上下层的砌块本体互相垂直砌筑并使砌块本体的角部对齐,在砌块本体的开口处继续砌筑其他砌块,从而将开口处封堵,在上下层砌块本体围成的正方形空间内安装构造柱钢筋,当墙体砌筑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向正方形空间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构造柱。采用本技术方案,砌块本体在浇筑前作为模板使用,浇筑后作为构造柱的一部分,不需要支模和拆模,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限位装置能够防止上下相邻两层的砌块本体在混凝土压力的作用下发生错位,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的情况。2.下层砌块本体上的限位钢筋能够插入旋转90度后的上层砌块本体上的限位孔中,从而使上下两层砌块本体固定,不会发生错位,从而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砌块本体在混凝土压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避免漏浆的情况。3.限位孔的深度不小于限位钢筋的长度,能够防止上下两层砌块本体出现较大的缝隙,避免混凝土从该缝隙中漏出。4.限位钢筋与砌块本体中间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砌块本体的宽度,砌块本体旋转90后才能够与上下相邻的砌块本体的角部对齐,并且使下层砌块本体的限位钢筋与上层砌块本体的限位孔位置对应。5.限位钢筋的数量为3、6或9根,限位钢筋的数量既能够满足限位的要求,又不会因限位钢筋数量太多而导致预制难度大,节约施工成本。6.限位钢筋具有不小于3cm的保护层厚度,从而防止限位钢筋生锈。7.限位钢筋表面光滑,更容易插入到限位孔中,能够提高施工效率。8.砌块本体与构造柱的材料一致,能够提高砌块本体与构造柱的结合能力,混凝土厚度设置在5cm~7cm,能够在砌块本体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减轻砌块本体的重量。9.U形钢筋能够提高砌块本体的抗裂能力,防止砌块本体发生断裂。10.砌块本体的内表面为粗糙面,砌块本体与构造柱混凝土结合的更好,整体性更好。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砌块本体(1),所述砌块本体(1)上下开口,且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砌块本体(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砌块本体(1),所述砌块本体(1)上下开口,且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砌块本体(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砌块本体(1)上端的限位钢筋(2)和设置在砌块本体(1)下端的限位孔(3),所述限位钢筋(2)与限位孔(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限位孔(3)分别位于砌块本体(1)的三条边上,每一条边上的限位孔(3)旋转90度后与相邻一条边上的限位孔(3)位置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钢筋(2)的长度不大于砌块本体(1)高度的一半,所述限位孔(3)的孔深不大于砌块本体(1)高度的一半,并且限位孔(3)的深度不小于限位钢筋(2)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免支模砌体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钢筋(2)与砌块本体(1)中间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砌块本体(1)的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伦刘芯玮喻超兰朝杰陶晋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第十一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