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23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包括排水管和多个雨水井,雨水井分别设置于位于上下游的水沟的端头处且与水沟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与设置于上游的雨水井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游的雨水井相连通,且排水管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其中,雨水井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改善了原跌水井+管道穿挡土墙中跌水井施工过程中开挖工程量大、造价高,影响挡土墙自身强度及后期清淤、维修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小总体工程量,便于后期运营维护,降低基建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
本技术涉及高差大地势的排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
技术介绍
排水沟作为常见的排水构筑物,通常需流经各种地形、地貌的区域。在跨越较大高差的地形情况下,一般采用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并通长采用跌水井的型式将上游的水沟中的出水引导至下游水沟。如图1所示。该种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跌水井施工时,开挖工程量大,特别是处于挖方岩石地质时,开挖困难。(2)跌水井施工工程量大,造价高,不经济;(3)排水管道需从挡土墙内部穿过,施工不便,且影响挡土墙自身强度。(4)跌水井及管道较深,后期清淤、维修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从提高排水顺畅程度、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提高施工便捷度的角度出发,对跌水井+管道穿挡土墙的方式进行改进,本技术不仅改善了原跌水井+管道穿挡土墙中跌水井施工过程中开挖工程量大、造价高,影响挡土墙自身强度及后期清淤、维修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小总体工程量,便于后期运营维护,降低基建费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包括排水管和多个雨水井,雨水井分别设置于位于上下游的水沟的端头处且与水沟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与设置于上游的雨水井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游的雨水井相连通,且排水管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其中,雨水井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优选地,雨水井的宽度大于水沟的宽度。优选地,雨水井比水沟宽至少500mm。优选地,雨水井的顶部不低于水沟的顶部。优选地,雨水井为露明构筑物。优选地,雨水井的井壁由砖块结合水泥砂浆砌筑而成,雨水井的底部设置有垫层且垫层由混凝土构筑而成。优选地,排水管为露明加局部浅埋的方式设置。优选地,排水管的上端口设置于雨水井的侧壁上且靠近雨水井的底部。优选地,排水管的上端口不高于水沟的底部。优选地,排水管为双壁波纹管。本技术将常规应用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的“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设计为“雨水井+管道+雨水井”的处理方式。相较跌水井的型式,本技术中的雨水井只需要使雨水井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即雨水井的底部低于水沟的底部即可,而不需要使雨水井深度达挡土墙的底部。相较于“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本技术减小了土方开挖量及结构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造价,能够节约基建费用。不仅如此,排水管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设置在表面或浅表,不需要像“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中排水管道需从挡土墙内部穿过,这样,特别是对于岩石地质的场地,开挖困难,采用此方案可以方便施工,同时节约工期。本技术依托常见的水沟与挡土墙交叉处理方式,在原技术成熟的水沟与挡土墙的基础上,不需要对前期的设施进行较多的改造和返工,对原水沟与挡土墙交叉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特别对于地形复杂,高差大的排水情况良好的适应性。不仅如此,本技术能够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实施方便,因排水管设置在表面或浅表,还具有便于后期清淤维护等运营维护的优点。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雨水井2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顶、底、远、近、侧”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包括排水管2和多个雨水井1,雨水井1分别设置于位于上下游的水沟的端头处且与水沟相连通;排水管2的上端与设置于上游的雨水井1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游的雨水井1相连通,且排水管2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其中,雨水井1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这样,上游的水沟的水先流入雨水井1中,雨水井1起到缓冲的作用,再从雨水井1沿排水管2坡向流入下游的雨水井1中,而下游的雨水井1又是下游的水沟的起点,下游的雨水井1再流入下游的水沟中,从而进入再一个下游的雨水井1,进而通过排水管2往下汇入与之相接的雨水井1,依次进行。本技术将常规应用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的“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设计为“雨水井+管道+雨水井”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图1所示的跌水井的型式,本技术中的雨水井只需要使雨水井1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即雨水井1的底部低于水沟的底部即可,而不需要使雨水井1深度达挡土墙的底部。相较于“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本技术减小了土方开挖量及结构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造价,能够节约基建费用。不仅如此,排水管2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设置在表面或浅表,不需要像“跌水井+管道”的处理方式中排水管道需从挡土墙内部穿过,这样,特别是对于岩石地质的场地,开挖困难,采用此方案可以方便施工,同时节约工期。本技术依托常见的水沟与挡土墙交叉处理方式,在原技术成熟的水沟与挡土墙的基础上,不需要对前期的设施进行较多的改造和返工,对原水沟与挡土墙交叉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特别对于地形复杂、高差大的排水情况良好的适应性。不仅如此,本技术能够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实施方便,因排水管2设置在表面或浅表,还具有便于后期清淤维护等运营维护的优点。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对从水沟进入排水管2的水流起到缓冲的作用,雨水井1的宽度大于水沟的宽度。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更进一步对从水沟进入排水管2的水流起到缓冲的作用,雨水井1比水沟宽至少500mm。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雨水井1的顶部不低于水沟的顶部。这样上游汇集的水流能够更安全的在雨水井1中得到缓冲和汇集。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雨水井1为露明构筑物。这样,一方面利于维护清淤,另一方面还能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地表将降水汇集至雨水井1中,从而向下导流。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雨水井1的井壁由砖块结合水泥砂浆砌筑而成,雨水井1的底部设置有垫层且垫层由混凝土构筑而成。这样,既坚固耐用,构筑成本还较低。在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雨水井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240厚标准砖,垫层采用150mm厚C15混凝土。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水管2为露明加局部浅埋的方式设置。这样,后期运营过程中,便于检修、清淤等运营维护。在本技术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和多个雨水井,雨水井分别设置于位于上下游的水沟的端头处且与水沟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与设置于上游的雨水井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游的雨水井相连通,且排水管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n其中,雨水井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水沟与挡土墙交叉设置的排水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和多个雨水井,雨水井分别设置于位于上下游的水沟的端头处且与水沟相连通;排水管的上端与设置于上游的雨水井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游的雨水井相连通,且排水管从挡土墙的顶部沿挡土墙的外壁坡向向下延伸;
其中,雨水井的深度大于水沟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构筑物,其特征在于,雨水井的宽度大于水沟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构筑物,其特征在于,雨水井比水沟宽至少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构筑物,其特征在于,雨水井的顶部不低于水沟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