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公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22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公厕,包括第一中空箱体,所述第一中空箱体内经隔板将第一中空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所述公厕隔间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可开合门,所述四个公厕隔间为两个挂壁便斗隔间和两个坐便隔间组成;所述第一中空箱体下表面连接设置有正面敞开的第二中空箱体,所述第二中空箱体正背面均经一铰接组件铰接设置有可开合盖板;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四周均设置有一行驶轮,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四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行驶轮相配合的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底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方便移动,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公厕
本技术涉及公共卫生设施
,特别是一种移动公厕。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到公园、广场休闲健身的人们越来越多,车站的人流密度越来越大,为了人们方便的需要,这些公告场所通常需要置移动公厕。移动厕所不受任何工作环境的限制,外型结构轻巧,颜色搭配合理,适合于市街道、公园绿化、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别墅区、新建小区、大型工地、广场、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及繁华商业街等。移动公厕具有可移动、可组合、方便运输等优点。现有的移动公厕在移动的过程中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导致公厕的灵活性能差,不能根据实际的需求你随意移动位置,实用性能差,而且无法做到对该公厕的移动或者固定,导致公厕在使用时会产生晃动,及其不安全。由于现有的移动厕所结构限制,不利于多个数量公厕的组装,同时,由于移动厕所内部空间限制,不利于公厕内部的管理,这样会导致人们在需要上厕所时等待时间过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公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实现:一种移动公厕,包括第一中空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空箱体内经隔板将第一中空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所述公厕隔间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可开合门,所述四个公厕隔间为两个挂壁便斗隔间和两个坐便隔间组成;所述第一中空箱体下表面连接设置有正面敞开的第二中空箱体,所述第二中空箱体正背面均经一铰接组件铰接设置有可开合盖板;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四周均设置有行驶轮,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四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行驶轮相配合的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底面,且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左方,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二轴承内设置有第二螺杆,且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下端穿过所述第二中空箱体的底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末端均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下方设置有支撑板,且所述第三轴承的外轴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上套设有第一正转齿轮,所述第二螺杆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正转齿轮相啮合的反转齿轮,所述第一正转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正转齿轮,所述第二正转齿轮上方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正转齿轮的减速电机;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右端设置有便于移动车将所述第一中空箱体转移的连接机构。进一步的,所述铰接组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前端铰接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左侧面,所述第二杆体末端与所述可开合盖板左侧面铰接设置,所述第一杆体末端和所述第二杆体末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三杆体前端铰接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右侧面,所述第四杆体末端与所述可开合盖板右侧面铰接设置,所述第三杆体末端和所述第四杆体末端铰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可开合盖板正面左右两端均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可开合盖板开启时的支撑柱,所述放置槽内左右侧面上端均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支撑柱上端的限位块,所述支撑柱下端与所述放置槽内底面铰接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右端,所述连接柱上下侧面均铰接设置有连接杆,上下两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固定杆,所述连接杆末端开设有与移动车相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右侧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开口,所述开口内铰接设置有第二可开合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可开合门正面下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条形通风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在装置中经隔板将第一中空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利用公厕单元实现自由组合,提高公厕单元的可拼接性和可组装性,方便于公厕的管理和公厕内部空间的优化;在装置中加入了固定支撑机构,通过行驶轮的作用,方便对公厕进行移动,通过减速电机调节支撑板上下升降,将行驶轮撑起不与地面接触时,移动公厕可稳定的进行使用,不会产生晃动,及其安全;再通过连接结构作用,方便移动公厕进行移动,节省移动时所需人力,实用性强;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方便移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5为所述固定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实施例:一种移动公厕,包括第一中空箱体1,所述第一中空箱体1内经隔板11将第一中空箱体1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12,所述公厕隔间12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可开合门13,所述四个公厕隔间12为两个挂壁便斗隔间和两个坐便隔间组成,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公厕时,无需等待较长时间,提高了公厕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所述第一中空箱体1下表面连接设置有正面敞开的第二中空箱体2,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正背面均经一铰接组件铰接设置有可开合盖板21;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下方四周均设置有行驶轮22,便于移动,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内四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行驶轮22相配合的固定支撑机构3,所述固定支撑机构3包括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所述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内底面,且所述第一轴承31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32的左方,所述第一轴承31内设置有第一螺杆33,第一螺杆33与第一轴承31的内轴承连接,便于第一螺杆33在第一轴承31内转动,所述第二轴承32内设置有第二螺杆34,第二螺杆34与第二轴承32的内轴承连接,便于第二螺杆34在第二轴承32内转动,且所述第一螺杆33和所述第二螺杆34下端穿过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的底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下方,所述第一螺杆33和所述第二螺杆34末端均设置有第三轴承35,所述第三轴承35下方设置有支撑板36,且所述第三轴承35的外轴承与所述支撑板36连接,所述第一螺杆33上套设有第一正转齿轮37,所述第二螺杆34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正转齿轮37相啮合的反转齿轮38,所述第一正转齿轮37左侧啮合有第二正转齿轮39,所述第二正转齿轮39上方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正转齿轮39的减速电机4,使得启动减速电机4,减速电机4带动第二正转齿轮39转动,第二正转齿轮39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第一正转齿轮37转动,第一正转齿轮37转动能够带动反转齿轮38转动,这样就可以经第一螺杆33和第二螺杆34带动支撑板36上下升降,将行驶轮22脱离地面,使移动公厕能够稳定的使用;所述第二中空箱体2内右端设置有便于移动车将所述第一中空箱体1转移的连接机构5。本技术中第一螺杆33和第二螺杆34的上端均设置有限位固定块331,避免减速电机4带动第一螺杆33和第二螺杆34转动上下升降时,第一螺杆33和第二螺杆34脱离第一正转齿轮37和反转齿轮38。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铰接组件包括第一杆体6、第二杆体61、第三杆体62和第四杆体63,所述第一杆体6前端铰接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公厕,包括第一中空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空箱体内经隔板将第一中空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所述公厕隔间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可开合门,所述四个公厕隔间为两个挂壁便斗隔间和两个坐便隔间组成;所述第一中空箱体下表面连接设置有正面敞开的第二中空箱体,所述第二中空箱体正背面均经一铰接组件铰接设置有可开合盖板;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四周均设置有行驶轮,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四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行驶轮相配合的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底面,且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左方,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二轴承内设置有第二螺杆,且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下端穿过所述第二中空箱体的底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末端均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下方设置有支撑板,且所述第三轴承的外轴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上套设有第一正转齿轮,所述第二螺杆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正转齿轮相啮合的反转齿轮,所述第一正转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正转齿轮,所述第二正转齿轮上方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正转齿轮的减速电机;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右端设置有便于移动车将所述第一中空箱体转移的连接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公厕,包括第一中空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空箱体内经隔板将第一中空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公厕隔间,所述公厕隔间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可开合门,所述四个公厕隔间为两个挂壁便斗隔间和两个坐便隔间组成;所述第一中空箱体下表面连接设置有正面敞开的第二中空箱体,所述第二中空箱体正背面均经一铰接组件铰接设置有可开合盖板;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四周均设置有行驶轮,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四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行驶轮相配合的固定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底面,且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左方,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二轴承内设置有第二螺杆,且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下端穿过所述第二中空箱体的底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中空箱体下方,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末端均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下方设置有支撑板,且所述第三轴承的外轴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螺杆上套设有第一正转齿轮,所述第二螺杆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正转齿轮相啮合的反转齿轮,所述第一正转齿轮左侧啮合有第二正转齿轮,所述第二正转齿轮上方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正转齿轮的减速电机;所述第二中空箱体内右端设置有便于移动车将所述第一中空箱体转移的连接机构。


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改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秋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