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892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器皿和箍环,所述第一培养器皿一侧设置有第二培养器皿,且第一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二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箍环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与第二培养器皿之间接触处,且箍环前端设置有卡件。该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将培养基放入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内部,再将第一培养器皿通过箍环与第二培养器皿拼装在一起,该结构有利于方便培养基的放置,从而解决了进料口狭小导致培养基放置过程费时费力的问题,后期只需要拆除箍环即可将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分开,即可将表面培养完成的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基从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内部取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培养设备
,具体为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
技术介绍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主要水生,无维管束,常被用于养殖饲料,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细菌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的真核生物,具有重要营养和药用价值,藻类与光合细菌可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促进动物生长,培养装置在对藻类和光合细菌进行培养时,需要适合该两种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就是两种生物的附着物,培养基放入培养器皿中,加入生长用培养液,培养器皿放置于阳光下培养。现有的藻类和光合细菌共培养的培养装置进料口狭小,不利于放置培养基,培养基放置过程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培养效率,且后期收集藻类和光合细菌时易不便进行收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推出了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一般的藻类和光合细菌共培养的培养装置进料口狭小,不利于放置培养基,培养基放置过程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培养效率,且后期收集藻类和光合细菌时易不便进行收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器皿和箍环,所述第一培养器皿一侧设置有第二培养器皿,且第一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二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箍环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与第二培养器皿之间接触处,且箍环前端设置有卡件。优选的,所述第一培养器皿的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的侧面相贴合,且第一培养器皿的结构尺寸与第二培养器皿的结构尺寸相吻合。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料口与第二进料口之间相互对称,且第二进料口与第二培养器皿之间呈注塑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箍环的内壁同时与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外壁相贴合,且第一培养器皿通过箍环与第二培养器皿之间构成密封结构。优选的,所述卡件内部贯穿有夹紧螺栓,且夹紧螺栓顶端外壁包裹有连接块。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中轴线与卡件的中轴线位于一条水平线,且连接块通过夹紧螺栓与卡件之间构成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分为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可以先将培养基放入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内部,再将第一培养器皿通过箍环与第二培养器皿拼装在一起,该结构有利于方便培养基的放置,从而解决了进料口狭小导致培养基放置过程费时费力的问题。该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后期只需要拆除箍环即可将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分开,即可将表面培养完成的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基从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内部取出,方便取料。该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第一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二培养器皿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通过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可以向第一培养器皿、第二培养器皿内部注入培养液或藻类生存所需要的水质,有利于提高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存活率,加快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过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培养器皿;2、第二培养器皿;3、第一进料口;4、第二进料口;5、箍环;6、卡件;7、夹紧螺栓;8、连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器皿1和箍环5,第一培养器皿1一侧设置有第二培养器皿2,且第一培养器皿1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第一培养器皿1的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侧面相贴合,且第一培养器皿1的结构尺寸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结构尺寸相吻合,第一培养器皿1的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侧面相贴合有利于防止缝隙产生,而第一培养器皿1的结构尺寸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结构尺寸相吻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培养器皿1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的契合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培养器皿1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的密封效果;第二培养器皿2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4,第一进料口3与第二进料口4之间相互对称,且第二进料口4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呈注塑一体化结构,通过第一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4可以向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注入培养液或藻类生存所需要的水质,有利于提高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存活率,加快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过程,而第二进料口4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呈注塑一体化结构有利于提高稳固性和密封性;箍环5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1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接触处,且箍环5前端设置有卡件6,箍环5的内壁同时与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外壁相贴合,且第一培养器皿1通过箍环5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构成密封结构,卡件6内部贯穿有夹紧螺栓7,且夹紧螺栓7顶端外壁包裹有连接块8,连接块8的中轴线与卡件6的中轴线位于一条水平线,且连接块8通过夹紧螺栓7与卡件6之间构成固定结构,第一培养器皿1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2侧面紧贴后,将箍环5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外壁,将夹紧螺栓7卡入卡件6内,拧紧夹紧螺栓7从而将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拼装固定在一起,有利于防止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产生脱落,同时防止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液体渗漏。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时,首先将培养基放入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然后第一培养器皿1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2侧面紧贴后,将箍环5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外壁,接着将夹紧螺栓7卡入卡件6内,拧紧夹紧螺栓7从而将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拼装固定在一起,有利于防止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产生脱落,同时防止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液体渗漏,随后通过第一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4可以向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注入培养液或藻类生存所需要的水质,有利于提高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存活率,加快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过程,最后当培养完成后,拧松夹紧螺栓7使其从卡件6内离开,去除箍环5即可将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分离开来,此时即可将表面培养完成的藻类以及光合细菌的培养基从第一培养器皿1、第二培养器皿2内部取出,方便取料。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器皿(1)和箍环(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器皿(1)一侧设置有第二培养器皿(2),且第一培养器皿(1)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所述第二培养器皿(2)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4),所述箍环(5)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1)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接触处,且箍环(5)前端设置有卡件(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器皿(1)和箍环(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器皿(1)一侧设置有第二培养器皿(2),且第一培养器皿(1)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所述第二培养器皿(2)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料口(4),所述箍环(5)包裹于第一培养器皿(1)与第二培养器皿(2)之间接触处,且箍环(5)前端设置有卡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器皿(1)的侧面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侧面相贴合,且第一培养器皿(1)的结构尺寸与第二培养器皿(2)的结构尺寸相吻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藻类和细菌共培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口(3)与第二进料口(4)之间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