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热双面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90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胶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热双面胶,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有机硅导热胶层、基材层、丙烯酸导热胶层和第二离型膜层,所述基材层包括主体以及包覆于所述主体外表面的聚酰亚胺层,所述主体为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而成,所述有机硅导热胶层和所述丙烯酸导热胶层均由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粘凸点形成。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粘贴时排气性好、粘着力合适、贴服性好,而且剥离时不残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热双面胶
本技术属于胶带
,尤其涉及一种导热双面胶。
技术介绍
随着高科技不断研发生产,导热材料行业也逐步萌发,导热双面胶起着很大的核心作用。由于一般的导热材料难于对电子重要部位起着既导热又有很好粘性的作用,导热双面胶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电子、LED照明行业与LED电视领域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导热双面胶一般由基材以及设置于基材两面的胶粘层构成。目前,基材多为单层传统材料,如玻璃纤维基材或PET基材,耐热、耐磨性能一般;胶粘层则多采用丙烯酸酯压敏胶,虽然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无毒无害等优点,但是耐热性能一般,在较高的温度下,耐热氧化老化性能差。另外,胶粘层多是采用全面分布于基材表面的形式实现全面粘贴,虽然这样设置粘着力较好,但是粘贴使用时排气困难,会使得粘贴服性差,剥离也会存在残胶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导热双面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粘贴时排气性好、粘着力合适、贴服性好,而且剥离时不残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热双面胶,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有机硅导热胶层、基材层、丙烯酸导热胶层和第二离型膜层,所述基材层包括主体以及包覆于所述主体外表面的聚酰亚胺层,所述主体为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而成,所述有机硅导热胶层和所述丙烯酸导热胶层均由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粘凸点形成。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所述玻璃纤维和所述陶瓷纤维的质量比为1~4:1。需要说明的是,玻璃纤维主导的是提高基材层的抗拉强度,也能适当提高基材层的导热性能,而陶瓷纤维主导的是提高基材层的导热性能,因此,两者的质量比必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确保基材层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优选的,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的质量比为2:1。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所述胶粘凸点为直径为0.6~1.2mm的圆形、短轴长为0.6~1.2mm的椭圆形或内切圆直径为0.6~1.2mm的正多边形。胶粘凸点的尺寸过小,粘着力不理想,胶粘凸点的尺寸过大,排气空间过小,排气泡的效果不理想。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相邻两个所述胶粘凸点之间的距离为1.2~2.5mm。胶粘凸点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导致相邻两个胶粘凸点可能粘连在一起,起不到排气的效果;而胶粘凸点之间的间距过大,粘着力和贴服性较差。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层均为PET膜层,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层的厚度为20~50μm。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所述有机硅导热胶层和所述丙烯酸导热胶层的厚度为12~40μm。作为本技术所述的导热双面胶的一种改进,所述主体的厚度为5~20μm,所述聚酰亚胺层的厚度为3~12μ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选用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形成主体,并在主体外表面包覆聚酰亚胺膜层,其中,玻璃纤维机械强度高,能够强化胶带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抗拉强度,陶瓷纤维导热性强,聚酰亚胺膜层的综合性能极佳,特别是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可达600℃,因此,本技术的基材层相比于传统的PET基膜层具有更强的导热性能和抗拉强度。2)本技术将有机硅导热胶层和丙烯酸导热胶层设置有若干个均布分布的胶粘凸点,胶粘凸点之间存在间隙,粘贴使用时,胶粘凸点之间的间隙提供了排气空间,使得双面胶与粘贴物之间贴服性更好,而且胶粘凸点的大小与间隙合适,使得粘着力合适,容易剥离且剥离不存在残胶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导热双面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有机硅导热胶层/丙烯酸导热胶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离型膜层,2-有机硅导热胶层,3-基材层,4-丙烯酸导热胶层,5-第二离型膜层,6-胶粘凸点,31-主体,32-聚酰亚胺膜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图1~2所示,一种导热双面胶,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1、有机硅导热胶层2、基材层3、丙烯酸导热胶层4和第二离型膜层5,基材层3包括主体31以及包覆于主体31外表面的聚酰亚胺层32,主体31为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而成,有机硅导热胶层2和丙烯酸导热胶层4均由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粘凸点6形成。进一步地,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的质量比为1~4:1。进一步地,胶粘凸点6为直径为0.6~1.2mm的圆形、短轴长为0.6~1.2mm的椭圆形或内切圆直径为0.6~1.2mm的正多边形。进一步地,相邻两个胶粘凸点6之间的距离为1.2~2.5mm。进一步地,第一离型膜层1和第二离型膜层5均为PET膜层,第一离型膜层1和第二离型膜层5的厚度为20~50μm。进一步地,有机硅导热胶层2和丙烯酸导热胶层4的厚度为12~40μm。进一步地,主体31的厚度为5~20μm,聚酰亚胺层32的厚度为3~12μm。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热双面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有机硅导热胶层、基材层、丙烯酸导热胶层和第二离型膜层,所述基材层包括主体以及包覆于所述主体外表面的聚酰亚胺层,所述主体为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而成,所述有机硅导热胶层和所述丙烯酸导热胶层均由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粘凸点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热双面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有机硅导热胶层、基材层、丙烯酸导热胶层和第二离型膜层,所述基材层包括主体以及包覆于所述主体外表面的聚酰亚胺层,所述主体为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混合而成,所述有机硅导热胶层和所述丙烯酸导热胶层均由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胶粘凸点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双面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凸点为直径为0.6~1.2mm的圆形、短轴长为0.6~1.2mm的椭圆形或内切圆直径为0.6~1.2mm的正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喜梅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新欣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