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志旺专利>正文

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86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净水器,包括本体、第一滤瓶、第二滤瓶、第三滤瓶;第一滤瓶顶部装有第一滤盖,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进水管、第三出水管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使第一滤瓶、第二滤瓶、第三滤瓶间任意组合串联连接装于本体内,第一滤瓶、第二滤瓶、第三滤瓶分别利用各自的插管来根据任意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串联,实现多过滤,同时保证不同滤瓶间水的直接进入,使漏水点的到减少,消除漏水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净水器
本技术涉及净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水器。
技术介绍
现有滤芯间常通过连接件、连接管、连接件进行连接,接水口较多,使漏水点较多,漏水隐患较大,造成滤水器容易出现漏水;现有第一、三滤芯内部PP棉需有上下端盖用胶粘住后放入滤芯内,易造成水未经过PP棉,并且生产工艺复杂;现有第二、五滤芯内部炭滤料需有两层海绵、两层纤维布护住两端,造成过水阻力大,降低过水通量,并且生产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净水器,能够减少漏水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净水器,包括本体、第一滤瓶、第二滤瓶、第三滤瓶;所述第一滤瓶顶部装有第一滤盖,所述第一滤盖外壁对称装有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出水口开于所述第一滤盖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滤盖中心;所述第二滤瓶顶部装有第二滤盖,所述第二滤盖外壁对称装有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滤盖的中心处插装有伸入所述第二滤瓶内腔中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滤盖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滤瓶顶部装有第三滤盖,所述第三滤盖外壁对称装有第三进水管、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滤盖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滤盖的中心处插装有压盖,所述压盖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管相通,所述压盖压向所述第三滤瓶的内腔,所述压盖与所述第三滤瓶内壁间形成有进水间隙,所述第三滤盖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滤瓶内腔相通的回水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使所述第一滤瓶、所述第二滤瓶、所述第三滤瓶间任意组合串联连接装于所述本体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净水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滤瓶、第二滤瓶、第三滤瓶只利用单个连接件来根据任意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不同数量的组合进行串联,实现多过滤,同时保证不同滤瓶间水的直接进入,使漏水点的到减少,消除漏水隐患,第一滤盖、第一滤瓶通过内部结构改进,直接压、封住PP棉两端,使PP棉能有效过滤,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第二滤盖、第二滤瓶通过内部结构改进,使用一层海绵、一层纤维布达到产品效果,减少滤芯过水阻力,提高过水通量,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盖内顶面中央设有用于固定的安装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滤盖的中心处设有中心插管,所述中心插管内腔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相通,所述中心管插装于所述中心插管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滤瓶内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压盖的纵向凸筋,所述纵向凸筋间形成所述进水间隙。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瓶内装有PP棉。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滤瓶内装有颗粒状滤材。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滤瓶内装有超滤膜。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滤瓶与第一滤盖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滤瓶与第二滤盖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滤瓶与第三滤盖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图一;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滤瓶与第三滤盖组合状态剖面示意图图二。本体100;第一滤瓶200、第一滤盖210、第一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212;第二滤瓶300、第二滤盖310、第二进水管311、第二出水管312、中心管313、中心插管314;第三滤瓶400、第三滤盖410、第三进水管411、第三出水管412、压盖413、进水间隙414、回水进水管415、纵向凸筋416,连接件5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6,一种净水器,包括本体100、第一滤瓶200、第二滤瓶300、第三滤瓶400;第一滤瓶200顶部装有第一滤盖210,第一滤盖2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一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212,第一进水管211的出水口开于第一滤盖210的内侧壁上,第一出水管212的进水口位于滤盖中心,第一滤盖210、第一滤瓶200通过内部结构改进,直接压、封住PP棉两端,使PP棉能有效过滤,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第二滤瓶300顶部装有第二滤盖310,第二滤盖310外壁对称装有第二进水管311、第二出水管312,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伸入第二滤瓶300内腔中的中心管313,中心管313与第二进水管311连通,第二出水管312的进水口位于第二滤盖310的内侧壁上,第二滤盖310、第二滤瓶300通过内部结构改进,使用一层海绵、一层纤维布达到产品效果,减少滤芯过水阻力,提高过水通量;第三滤瓶400顶部装有第三滤盖410,第三滤盖4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三进水管411、第三出水管412,第三进水管411的出水口位于第三滤盖410的内侧壁上,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压盖413,压盖413的出水口与第三出水管412相通,压盖413压向第三滤瓶400的内腔,压盖413与第三滤瓶400内壁间形成有进水间隙414,第三滤盖410顶部设有与第三滤瓶400内腔相通的回水进水管415,通过回水进水管415将过滤后的净水再次过滤,提高净水效果。第一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212、第二进水管311、第二出水管312、第三进水管411、第三出水管412间通过连接件500连接,使第一滤瓶200、第二滤瓶300、第三滤瓶400间任意组合串联连接装于本体100内。第一滤瓶200、第二滤瓶300、第三滤瓶400分别利用各自的插管来根据任意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数量进行串联,实现多过滤,同时保证不同滤瓶间水的直接进入,使漏水点的到减少,消除漏水隐患,连接数量包含但不限于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不同滤瓶只利用单个连接件500进行串联,实现多过滤,同时保证不同滤瓶间水的直接进入,使漏水点的到减少,消除漏水隐患。在第一滤盖210内顶面中央设有用于固定安装的安装圈213,在第一滤瓶200内装有PP棉,原水通过第一进水管211进入第一滤瓶200内,PP棉的空心腔位于第一出水管212的进水口下方,使原水在通过PP棉过滤后从第一出水管212的进水口流出。在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设有中心插管314,中心插管314内腔与第二进水管311相通,中心管313插装于中心插管314内,使原水依次通过第二进水管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100);/n第一滤瓶(200),所述第一滤瓶(200)顶部装有第一滤盖(210),所述第一滤盖(2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一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212),所述第一进水管(211)的出水口开于所述第一滤盖(210)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水管(21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滤盖(210)中心;/n第二滤瓶(300),所述第二滤瓶(300)顶部装有第二滤盖(310),所述第二滤盖(310)外壁对称装有第二进水管(311)、第二出水管(312),所述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伸入所述第二滤瓶(300)内腔中的中心管(313),所述中心管(313)与所述第二进水管(311)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31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滤盖(310)的内侧壁上;/n第三滤瓶(400),所述第三滤瓶(400)顶部装有第三滤盖(410),所述第三滤盖(4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三进水管(411)、第三出水管(412),所述第三进水管(411)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滤盖(410)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压盖(413),所述压盖(413)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管(412)相通,所述压盖(413)压向所述第三滤瓶(400)的内腔,所述压盖(413)与所述第三滤瓶(400)内壁间形成有进水间隙(414),所述第三滤盖(410)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滤瓶(400)内腔相通的回水进水管(415);/n所述第一进水管(211)、所述第一出水管(212)、所述第二进水管(311)、所述第二出水管(312)、所述第三进水管(411)、所述第三出水管(412)间通过连接件(500)连接,使所述第一滤瓶(200)、所述第二滤瓶(300)、所述第三滤瓶(400)间任意组合串联连接装于所述本体(10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0);
第一滤瓶(200),所述第一滤瓶(200)顶部装有第一滤盖(210),所述第一滤盖(2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一进水管(211)、第一出水管(212),所述第一进水管(211)的出水口开于所述第一滤盖(210)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水管(21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滤盖(210)中心;
第二滤瓶(300),所述第二滤瓶(300)顶部装有第二滤盖(310),所述第二滤盖(310)外壁对称装有第二进水管(311)、第二出水管(312),所述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伸入所述第二滤瓶(300)内腔中的中心管(313),所述中心管(313)与所述第二进水管(311)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31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滤盖(310)的内侧壁上;
第三滤瓶(400),所述第三滤瓶(400)顶部装有第三滤盖(410),所述第三滤盖(410)外壁对称装有第三进水管(411)、第三出水管(412),所述第三进水管(411)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滤盖(410)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滤盖(310)的中心处插装有压盖(413),所述压盖(413)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管(412)相通,所述压盖(413)压向所述第三滤瓶(400)的内腔,所述压盖(413)与所述第三滤瓶(400)内壁间形成有进水间隙(414),所述第三滤盖(410)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滤瓶(400)内腔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旺
申请(专利权)人:蔡志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