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芮诚专利>正文

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83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包括壳体、固定带以及降温组件,壳体内设置有放置空腔,降温组件设置于放置空腔中且固定连接于壳体上;壳体包括安装壳以及抵接板,抵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拆卸连接;降温组件包括制冷片、热管散热器、直流风扇以及冷传导板,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制冷片设置于安装槽中且制冷片的制冷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抵接,热管散热器包括接触部以及散热部,接触部与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侧相抵接,直流风扇设置于散热部远离抵接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降温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头戴式电子退烧仪
本技术涉及电子医疗器械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
技术介绍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如果长时间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现有的退烧手段大致可分为化学退烧以及物理退烧,化学退烧即为口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退烧药,但是这种方式在发热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不适用,因为身体会通过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以杀死外来病菌,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干涉会导致康复速度变慢,这时候通常会采用物理退烧的手段进行辅助散热;或在高烧情况下通过物理退烧手段辅助化学退烧手段以加快退烧的速度。现有的物理退烧方式通常为冷敷,采用退烧贴等覆盖额头,通过热交换以及水分蒸发吸热的原理来带走额头的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公开号为CN209361051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童用退烧贴,包括有弧形板、降温囊、活塞、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扣头和扣针;降温囊固接于弧形板内侧部,降温囊开设有入液口;活塞安装于降温囊,且与入液口配合;第一固定带固接于弧形板一侧部,第二固定带固接于弧形板另一端部;第一固定带均匀开设有固定孔,通过退烧贴贴敷于额头上,并通过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扣头和扣针实现加强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退烧贴无法做到长时间维持相同的散热效率,当退烧贴的整体温度升高后,会导致退烧贴的降温效率降低,就需要更换新的退烧贴,非常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重复使用且可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降温效率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包括壳体以及降温组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放置空腔,所述降温组件设置于放置空腔中且固定连接于壳体上;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壳以及与人体相接触的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与安装壳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还包括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制冷片、热管散热器、电池、控制板、直流风扇以及冷传导板,所述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所述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制冷片设置于安装槽中且制冷片的制冷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抵接,所述热管散热器包括接触部以及散热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侧,所述散热部设置于相对接触部于壳体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侧,所述直流风扇设置于散热部远离抵接板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并伸出于抵接板的一侧,使冷传导板可以和人体的皮肤以及外表面进行接触,同时制冷片的设置使得冷传导板始终能处于较低的温度,使对接触的皮肤进行吸热,同时制冷片的发热端将热量传导至热管散热器中,通过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及通过直流风扇将热管散热器中的温度带离来保证对制冷片的发热端的散热,维持制冷片的制冷效率,同时制冷片的设置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与常见的退烧贴相比更加的环保。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电池设置于接触部远离散热部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用于对控制板以及制冷片供电,电池设置于该处的方式合理对放置空腔内的空间进行合理的优化,避免发生重心偏移的情况。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接触部远离制冷片的一侧且与接触部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板用于对制冷片作出控制,由于控制板在通电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如果导出不及时会使热量堆积在放置空腔内,降低制冷片的制冷效率,控制板设置于此处的方式可以通过热管散热器将控制板上的热量及时的导出,维持整体温度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触部与制冷片之间且位于安装槽内设置有热传导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生产制造上的误差,接触部与制冷片之间不会完全贴合,会导致贴合面留有空隙而留存空气,影响热传导的效率,而热传导层的设置可以填补二者接触面的空隙,提高热管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触部沿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冷传导板沿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设置于抵接板靠近安装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与第二贯穿孔中贯穿有螺栓,还包括有螺母,所述冷传导板与接触部通过螺栓与螺母螺纹连接的方式相互锁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与螺母相互配合的设置使接触部与冷传导板相互压紧,避免制冷片与热传导层相对冷传导板以及接触部发生脱离或相互运动,提高了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直流风扇的进风口靠近散热部,所述安装壳上设置有与直流风扇的出风口相正对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呈网格状设置,所述安装壳靠近抵接板的一侧设置有通风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口的设置以及通风孔的设置使得放置空腔内的空气进行了良好的流动,通过直流风扇的作用,空气从通风孔内流入,经过散热部吸收散热部的热量之后通过通风口吹出,同时通风孔设置于该处的设置使吹出的热空气不会重新通过通风孔进入放置空腔内,提高了散热部的散热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接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靠近安装壳的一侧弯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曲的设置更好的贴合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增大抵接板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通过增大接触的方式来提高热传导的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贯穿槽的槽口设置为圆弧倒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倒角的设置可以避免人的皮肤在于抵接板接触的过程中,不会被贯穿槽的槽口划伤皮肤,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提高了实用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带包括安装块以及绑带,所述安装块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壳宽度方向且位于放置空腔的一侧均一体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多个供定位柱一一穿设的定位孔,所述两侧安装块相对的一侧分别与散热部远离接触部的一侧以及电池远离接触部的一侧相抵接;所述安装块的一端穿设出抵接板,所述安装块穿设出抵接板的一端沿其延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还包括有一个套设于绑带上的紧固套,所述绑带的一端穿设第一固定孔和/或第二固定孔后通过紧固套与绑带保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带使得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可以通过固定带而固定在人的头上,保证抵接板与额头始终可以相抵接,从而这种安装块的设置,一方面方便对安装块进行装配和安装,无需使用螺钉等工具进行即可实现固定,同时设置于安装块上的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以及紧固套的设置可以对绑带的长度进行调节,适用于不同头围的使用者,更加方便。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降温组件(2),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放置空腔(11),所述降温组件(2)设置于放置空腔(11)中且固定连接于壳体(1)上;/n所述壳体(1)包括安装壳(12)以及与人体相接触的抵接板(13),所述抵接板(13)与安装壳(12)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板(13)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2)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14),还包括有固定带(3),所述固定带(3)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拆卸连接;/n所述降温组件(2)包括制冷片(21)、热管散热器(22)、电池(23)、控制板(24)、直流风扇(25)以及冷传导板(26),所述冷传导板(26)穿设于贯穿孔中,所述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27),所述制冷片(21)设置于安装槽(27)中且制冷片(21)的制冷端与安装槽(27)的槽底相抵接,所述热管散热器(22)包括接触部(221)以及散热部(222),所述接触部(221)设置于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侧,所述散热部(222)设置于相对接触部(221)于壳体(1)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侧,所述直流风扇(25)设置于散热部(222)远离抵接板(13)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降温组件(2),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放置空腔(11),所述降温组件(2)设置于放置空腔(11)中且固定连接于壳体(1)上;
所述壳体(1)包括安装壳(12)以及与人体相接触的抵接板(13),所述抵接板(13)与安装壳(12)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板(13)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2)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14),还包括有固定带(3),所述固定带(3)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降温组件(2)包括制冷片(21)、热管散热器(22)、电池(23)、控制板(24)、直流风扇(25)以及冷传导板(26),所述冷传导板(26)穿设于贯穿孔中,所述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27),所述制冷片(21)设置于安装槽(27)中且制冷片(21)的制冷端与安装槽(27)的槽底相抵接,所述热管散热器(22)包括接触部(221)以及散热部(222),所述接触部(221)设置于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侧,所述散热部(222)设置于相对接触部(221)于壳体(1)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侧,所述直流风扇(25)设置于散热部(222)远离抵接板(13)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3)设置于接触部(221)远离散热部(222)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24)设置于接触部(221)远离制冷片(21)的一侧且与接触部(221)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221)与制冷片(21)之间且位于安装槽(27)内设置有热传导层(2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221)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冷传导板(26)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块(5),所述第二固定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芮诚
申请(专利权)人:章芮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