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490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4
在电动泵中,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及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另外,电动泵包括:第一扣合结构,上述第一扣合结构将定子组装于支承构件;第二扣合结构,上述第二扣合结构将马达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上述第三扣合结构将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泵
本公开涉及电动泵。
技术介绍
作为电动泵,以下是已知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许第5161636号公报)。即,已知的电动泵包括叶轮、马达部、泵壳体、马达壳体、电路基板和基板壳体。马达部具有固定于叶轮的转子和设置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泵壳体具有收容叶轮的泵室,并且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和外筒部,上述内筒部将转子收容于内侧,上述外筒部设置于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将定子收容于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马达壳体与泵壳体相反的一侧。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电路基板与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电路基板。在该电动泵中,一体地组装有泵壳体、马达壳体以及基板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基本性能,如上所述的电动泵有时要求防水性能和低振动性能。另外,由如上所述的多个构件构成的电动泵有时要求组装容易,并且在组装后构件不产生抖动。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该电动泵能够在确保防水性能和低振动性能的同时容易组装,而且,能够抑制组装后的构件的抖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泵包括:叶轮;马达部,上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上述转子固定于上述叶轮,上述定子设置于上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泵壳体,上述泵壳体具有收容上述叶轮的泵室;马达壳体,上述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及外筒部,上述内筒部将上述转子收容于内侧,上述外筒部形成于上述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上述外筒部与上述内筒部之间收容上述定子;支承构件,上述支承构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泵壳体相反的一侧;电路基板,上述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基板壳体,上述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上述电路基板;第一垫圈,上述第一垫圈存在于上述定子和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上述第二垫圈存在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基板壳体之间;第一扣合结构,上述第一扣合结构具有第一卡止部及第一弹性片,上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于上述定子,上述第一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一卡止部卡止的第一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第二扣合结构,上述第二扣合结构具有第二卡止部及第二弹性片,上述第二卡止部形成于上述马达壳体,上述第二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二卡止部卡止的第二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上述第三扣合结构具有第三卡止部及第三弹性片,上述第三卡止部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上述第三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三卡止部卡止的第三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基板壳体。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能够阻止水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浸入。由此,能够确保防水性能。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即使在马达部工作时定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到马达壳体,也能够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来吸收该振动。由此,能够确保低振动性能。此外,在定子和支承构件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在马达壳体和支承构件设置有第二扣合结构,在支承构件和基板壳体设置有第三扣合结构。然后,在第一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一弹性片的第一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定子的第一卡止部,由此将定子组装于支承构件。另外,在第二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二弹性片的第二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马达壳体的第二卡止部,由此将马达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此外,在第三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基板壳体的第三弹性片的第三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三卡止部,由此将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这样,由于能够使用第一扣合结构、第二扣合结构以及第三扣合结构将定子、马达壳体以及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由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的弹性力,负载沿卡止力(钩挂力)增强的方向作用于第一卡止部与第一被卡止部之间、第二卡止部与第二被卡止部之间以及第三卡止部与第三被卡止部之间。由此,能够对组装后构件的抖动、即,具体而言定子、支承构件、马达壳体和基板壳体的抖动进行抑制。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泵在第一方面的电动泵中,在上述第二弹性片形成有从上述基板壳体侧切除的形状的缺口部,上述缺口部和上述第三卡止部位于上述支承构件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上述第三被卡止部在上述第三弹性片插入上述缺口部的内侧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三卡止部卡止。根据该电动泵,形成于第二弹性片的缺口部和第三卡止部位于支承构件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第三被卡止部在第三弹性片插入缺口部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第三卡止部卡止。因此,由于第二扣合结构和第三扣合结构能够集中在支承构件的周向的相同部位,因此,例如,与第二扣合结构和第三扣合结构分别设置于支承构件的周向的不同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电动泵的外周部的结构。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电动泵在第二方面的电动泵中,上述第一弹性片比上述第二弹性片和上述第三弹性片配置于靠近上述支承构件的径向内侧的位置,上述第一卡止部、上述第一被卡止部、上述第二卡止部、上述第二被卡止部、上述第三卡止部和上述第三被卡止部配置于沿着上述支承构件的轴向的上述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弹性片比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配置于靠近支承构件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卡止部、第一被卡止部、第二卡止部、第二被卡止部、第三卡止部和第三被卡止部配置于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因此,例如,同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沿支承构件的轴向并排形成、第一卡止部和第一被卡止部位于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泵在轴向上小型化。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电动泵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泵中,上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将上述定子铁芯压入内侧的定子轭,上述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和形成于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环状凸部,上述定子轭、上述外筒部以及上述基板壳体的周壁部位于上述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上述定子轭和上述外筒部从上述环状凸部的轴向第一侧与上述环状凸部相对,上述周壁部从上述环状凸部的轴向第二侧与上述环状凸部相对,上述第一垫圈存在于上述定子轭和上述外筒部与上述环状凸部之间,上述第二垫圈存在于上述周壁部与上述环状凸部之间,上述第一垫圈的内周面和上述第二垫圈的内周面分别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于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轭和外筒部与环状凸部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周壁部与环状凸部之间。然后,第一垫圈的内周面和第二垫圈的内周面分别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于圆筒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来抑制异物沿着圆筒部的外周面从外筒部的内侧空间(马达室)向基板壳体的内侧空间(电路室)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从轴向第一侧观察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立体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泵,包括:/n叶轮;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所述转子固定于所述叶轮,所述定子设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叶轮的泵室;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及外筒部,所述内筒部将所述转子收容于内侧,所述外筒部形成于所述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之间收容所述定子;/n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泵壳体相反的一侧;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n基板壳体,所述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所述电路基板;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所述定子及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n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存在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基板壳体之间;/n第一扣合结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具有第一卡止部及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于所述定子,所述第一弹性片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卡止的第一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n第二扣合结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具有第二卡止部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于所述马达壳体,所述第二弹性片具有与所述第二卡止部卡止的第二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所述第三扣合结构具有第三卡止部及第三弹性片,所述第三卡止部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所述第三弹性片具有与所述第三卡止部卡止的第三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所述基板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05 JP 2018-0382951.一种电动泵,包括:
叶轮;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所述转子固定于所述叶轮,所述定子设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叶轮的泵室;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及外筒部,所述内筒部将所述转子收容于内侧,所述外筒部形成于所述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之间收容所述定子;
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泵壳体相反的一侧;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
基板壳体,所述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所述电路基板;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所述定子及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
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存在于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基板壳体之间;
第一扣合结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具有第一卡止部及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于所述定子,所述第一弹性片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卡止的第一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
第二扣合结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具有第二卡止部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于所述马达壳体,所述第二弹性片具有与所述第二卡止部卡止的第二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所述第三扣合结构具有第三卡止部及第三弹性片,所述第三卡止部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所述第三弹性片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井博史松浦寿大小杉敏正竹村有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