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4407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3
一种电磁波利用系统,具备进行电磁波的收发中的至少一方的电磁波装置(100、201)和供电磁波装置(100、201)所利用的电磁波通过的通过部(1、2、203)。通过部(1、2、203)具有设置于电磁波装置(100、201)侧的内侧构件(2、203b)、设置于与电磁波装置(100、201)相反的一侧的外侧构件(1、203a)及隔热部(3、203c),该隔热部在内侧构件(2、203b)与外侧构件(1、203a)之间发挥隔热功能,以抑制内侧构件(2、203b)中的电磁波通过的部位的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磁波利用系统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40704号,并将其记载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电磁波的电磁波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对车辆的后方视野进行拍摄的车载相机。在该以往技术中,车载相机接近后窗地设置于车室内的顶棚,经由后窗而对外部进行拍摄。在该以往技术中,车载相机以后窗的除雾器的加热线不进入拍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除雾器是通过加热线对后窗进行加热来清除后窗的雾的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300715号公报根据该以往技术,车载相机以后窗的除雾器的加热线不进入拍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因此车载相机的视野不会被除雾器的加热线妨碍。然而,在该以往技术中,在拍摄范围内没有除雾器的加热线,因此无法良好地清除拍摄范围内的雾。因此,在后窗起雾的条件下可能无法良好地确保车载相机的视野的视觉辨识性。该课题不仅在对可见光进行拍摄的车载相机中发生,在发送、接收激光的车辆用激光装置等利用电磁波的各种电磁波利用系统中也同样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波利用系统,能够不妨碍电磁波的通过而进行电磁波所通过的通过部的加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中,电磁波利用系统具备:电磁波装置,该电磁波装置进行电磁波的收发中的至少一方;以及通过部,该通过部供电磁波装置所利用的电磁波通过,通过部具有:设置于电磁波装置侧的内侧构件;设置于与电磁波装置相反的一侧的外侧构件;以及隔热部,该隔热部在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之间发挥隔热功能,以抑制内侧构件中的电磁波通过的部位的雾。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不消耗电力等动力而进行防雾。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摄影装置的车辆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摄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加热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摄影装置的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激光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图5的VI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同一符号。(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摄影装置进行说明。在图中,上下前后的箭头表示车辆的上下前后方向。车辆用摄影装置是对作为电磁波的一种的可见光进行利用的电磁波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相机单元10安装于车辆的挡风玻璃1中的车室内侧的面。相机单元10安装于车辆的挡风玻璃1的上部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相机单元10位于未图示的后视镜的附近。如图2所示,相机单元10具有相机100及壳体101。相机100经由车辆的窗(在本例中为挡风玻璃1)而对车辆的前方的外部进行拍摄。相机100是对作为电磁波的一种的可见光进行拍摄的电磁波装置。挡风玻璃1是供相机100所拍摄的可见光通过的通过部。在壳体101内,在挡风玻璃1与相机100之间配置有内侧玻璃2。内侧玻璃2与挡风玻璃1一起构成双层构造。即,挡风玻璃1及内侧玻璃2构成双层窗。内侧玻璃2是双层窗中的设置于车室内侧的内侧构件。挡风玻璃1是双层窗中的设置于车室外侧的外侧构件。在内侧玻璃2与挡风玻璃1之间形成有隔热部3。隔热部3发挥隔热功能,以抑制内侧玻璃2中的供相机100所拍摄的可见光通过的部位的雾。隔热部3成为真空,从而发挥隔热功能。相机100所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向图像处理装置20输入。图像处理装置120对相机100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而侦测车辆前方的物体。图像处理装置120的侦测结果向碰撞安全控制装置121输出。碰撞安全控制装置121基于图像处理装置120的侦测结果来控制车辆的制动器等,从而防止车辆的碰撞。相机100收容于壳体101。壳体101是构成相机单元10的外壳的构件。壳体101可以与挡风玻璃1紧贴,也可以在与挡风玻璃1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在内侧玻璃2设有加热器11。加热器11通过发热而对内侧玻璃2进行加热,起到将内侧玻璃2的车室内侧的面的雾清除的作用。加热器11是透明薄膜状的构件。加热器11贴附于挡风玻璃1中的车室内侧的面。加热器11也可以埋入于挡风玻璃1的内部。如图3所示,加热器11具有碳纳米管111和粘接件112。碳纳米管111是当电流流过时发热的发热体。在图3中,在图示的情况下,以虚直线表示碳纳米管111。碳纳米管111(也称作CNT)是设为中空圆筒的构造的碳结晶。碳纳米管111的直径为0.7~70nm,为头发的大约数万分之一。碳纳米管111是长度为数十μm以下的管形状的物质。粘接件112是对碳纳米管11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粘接件112的材质是透明的树脂。例如,加热器11是将碳纳米管111分布于粘接件112内的薄膜。加热器11可以具有使用了导线的多个线段状的发热线,该导线使用碳纳米管111而形成。使用碳纳米管111而形成的导线的线径为数μm左右。碳纳米管111是细到无法用肉眼识别的构件。使用碳纳米管111而形成的导线也是细到无法用肉眼识别的构件。因此,加热器11在肉眼观察下是透明的。碳纳米管111吸收光,能够防止光的散射。加热器11具有一对电极113a、113b。电极113a、113b与碳纳米管111连接。通过从车辆的蓄电池12对电极113a、113b施加直流电压,在碳纳米管111流动电流而碳纳米管111发热。电极113a、113b沿着加热器11的缘部而形成为细长的形状。通电部13切换从蓄电池12向电极113a、113b的直流电压的施加和切断。通电部13具有继电器或开关。通电部13的工作由加热器控制装置14控制。加热器11以与相机100的视野v1的全范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以双点划线表示相机100的视野v1。加热器11配置至比相机100的视野v1更宽一圈的范围。加热器11的电极113a、113b配置于相机100的视野v1之外。由此,回避相机100的视野v1被加热器11妨碍。加热器控制装置14由包含CPU、ROM及RAM等的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和其周边电路构成,基于存储于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而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并控制连接于输出侧的各种设备的工作。在加热器控制装置14的输入侧连接有窗表面湿度传感器15。窗表面湿度传感器15由窗附近湿度传感器、窗附近空气温度传感器及窗表面温度传感器构成。窗附近湿度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挡风玻璃1附近的车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以下,称为窗附近相对湿度)。窗附近空气温度传感器检测挡风玻璃1附近的车室内空气的温度。窗表面温度传感器检测挡风玻璃1的表面温度。通电部13、加热器控制装置14及窗表面湿度传感器15是对加热器11的工作进行控制的加热器控制部。加热器控制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波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n电磁波装置(100、201),该电磁波装置进行电磁波的收发中的至少一方;以及/n通过部(1、2、203),该通过部供所述电磁波装置所利用的所述电磁波通过,/n所述通过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电磁波装置侧的内侧构件(2、203b);设置于与所述电磁波装置相反的一侧的外侧构件(1、203a);以及隔热部(3、203c),该隔热部在所述内侧构件与所述外侧构件之间发挥隔热功能,以抑制所述内侧构件中的所述电磁波通过的部位的雾。/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07 JP 2018-0407041.一种电磁波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波装置(100、201),该电磁波装置进行电磁波的收发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通过部(1、2、203),该通过部供所述电磁波装置所利用的所述电磁波通过,
所述通过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电磁波装置侧的内侧构件(2、203b);设置于与所述电磁波装置相反的一侧的外侧构件(1、203a);以及隔热部(3、203c),该隔热部在所述内侧构件与所述外侧构件之间发挥隔热功能,以抑制所述内侧构件中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浩太郎太田浩司后藤淳司西野达彦横山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