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4210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1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该控制方法包括:生成第一音频信号,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由扬声器播放第一音频信号;由耳内麦克风接收所播放的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基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以及基于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该控制方法利用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作为检测信号,避免了对用户造成干扰,减小了噪声,同时采用多个不同频段的次声波叠加形成第一音频信号,增强了泄漏检测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也可以适当减小检测信号的强度,保证泄漏检测在复杂环境下和功耗较低的条件下仍具有好的鲁棒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公开涉及耳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耳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在机场、地铁、飞机、餐厅等各种嘈杂环境下都能为用户带来舒适的听音享受,因此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和客户的广泛认可。然而,对于入耳式,特别是半入耳式耳机,不同的耳机佩戴方式(例如佩戴松紧程度、佩戴方向)和个体差异性的耳道结构(例如耳道长度、耳道宽窄以及反射作用)都会显著地影响耳机的声场,也给用户带来了不够理想的使用体验。因此,要获得好的主动降噪或者听音体验需要实时检测耳机的泄漏状况。现有的耳机通常没有泄漏检测功能,有些具有泄漏检测功能的耳机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经常存在检测不准的情况,或者泄漏检测功能复杂度过高,功耗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了本公开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需要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其利用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作为检测信号,避免了对用户造成干扰,减小了噪声,同时采用多个不同频段的次声波叠加形成第一音频信号,增强了泄漏检测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也可以适当减小检测信号的强度,保证泄漏检测在复杂环境下和功耗较低的条件下仍具有好的鲁棒性。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和耳内麦克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生成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由所述扬声器播放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由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播放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基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以及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的控制装置,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和耳内麦克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其配置为:生成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使得所述扬声器播放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获取由所述耳内麦克风采集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基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以及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叠加形成第一音频信号,由扬声器播放该第一音频信号,并由耳内麦克风接收该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根据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来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基于该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即可确定当前场景下的泄漏状况。本实施例利用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作为检测信号,避免了对用户造成干扰,减小了噪声,同时采用多个不同频段的次声波叠加形成第一音频信号,增强了泄漏检测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这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检测信号的强度,保证泄漏检测在复杂环境下和功耗较低的条件下仍具有好的鲁棒性。另外,本实施例只需要根据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与接收的第二音频信号之间的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即可实现泄漏状况的自适应实时检测,实现方式简单,成本较低。该泄漏状况的自适应检测结果可用于自适应主动降噪和自适应声场均衡等场景中,实现对音频信号的实时控制,能够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听音体验。附图说明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图1所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所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的次声波信号由扬声器到耳内麦克风的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公开一示例中的耳机在设计阶段的不同使用场景下各自得到的耳道频率响应曲线。图4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详细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定。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步骤,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的必要性,则本文中作为示例对其进行描述的次序不应视为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道可以对其进行顺序调整,只要不破坏其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导致整个流程无法实现即可。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图1所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耳机包括扬声器和耳内麦克风,如图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0:生成第一音频信号,该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这里,次声波信号指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信号,而人耳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Hz-20kHz,由于次声波信号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外,播放不会被人耳听到,避免了对用户造成干扰,并且可以按照泄漏检测的需求而随时播放。另外,该第一音频信号由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叠加而成,避免了采用单个频率的信号所造成的抗干扰能力低(例如被外部环境中的环境低频噪声所污染)、鲁棒性差的问题。对于该第一音频信号,例如可采用10Hz-16Hz范围内的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叠加而成,具体地,如可选择10Hz、11Hz、12Hz、14Hz、15Hz等几个不同频率的次声波信号。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作不同选择,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步骤120:由扬声器播放第一音频信号。在耳机被放置于人耳耳道后,扬声器可播放第一音频信号。由于第一音频信号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外,不会被用户听到,提高了用户的听音体验;并且可以按照泄漏检测的需求而随时播放,进而便利泄漏的实时检测。步骤130:由耳内麦克风接收所播放的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基于步骤120,第一音频信号由扬声器播放后,经人耳耳道反射,被耳内麦克风采集到作为第二音频信号。该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可用于步骤140和150中泄漏状况的检测。步骤140:基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该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可以表示由于声音传输通路的传输差异所引起的第二音频信号相对于第一音频信号的差异的相关特征参数,例如第二音频信号相对于第一音频信号的幅值增益、相移以及相关性等等,但是并不限于此。不同的泄漏状态会导致声音传输通路的传输差异,进而由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体现。步骤150:基于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即,可根据获得的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之间的传输差异相关参数,针对客户在各种使用场景(例如,不同的耳机佩戴松紧程度、不同的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和耳内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n生成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n由所述扬声器播放所述第一音频信号;/n由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播放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n基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以及/n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的控制方法,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和耳内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基于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叠加来构成;
由所述扬声器播放所述第一音频信号;
由所述耳内麦克风接收所播放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经耳道传输的第二音频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以及
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至少部分的频率分量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应频率分量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相关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来确定泄漏状况包括:
基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参考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与泄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泄漏状况,所述对应关系在所述耳机的设计阶段预先测量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至少部分的频率分量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应频率分量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作为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与泄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如下方式得到:
针对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至少部分的频率分量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应频率分量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在多种使用场景下拟合各自对应的20Hz以下低频频率响应曲线,不同的频率响应曲线代表不同等级的泄漏状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在多种使用场景下预先测量得到,所述使用场景由佩戴状况与用户或人工耳的耳道结构来定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至少部分的频率分量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应频率分量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作为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确定传输差异相关参数包括:
通过对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正交变换,来确定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中各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应频率分量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
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中选择幅值增益和/或相移的彼此偏离度低于阈值的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
将所选择的多个频率的次声波信号的幅值增益和/或相移确定为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x(t)表示为公式(1):
x(t)=sin(2πf1t)+sin(2πf2t)+...sin(2πfMt);公式(1)
各个频率fi的次声波信号的幅值增益Ai和相移Di通过如下公式(2)-公式(5)计算得到,i是1到M之间的任何整数:









Di=arctan(Ii/Qi)公式(5)
其中,y(t)为第二音频信号,D为起始时间,n为自然数,Ti为频率fi的次声波信号的周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频率之间并非倍数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差异相关参数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相对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归一化后的相关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述泄漏状况,来调节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增益,使得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强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泄漏状况判断所述耳机的佩戴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倩
申请(专利权)人: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