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054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包括闸机单元、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人脸识别单元、高频识别单元、补光单元以及显示单元,闸机单元与地面固定连接;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与闸机单元活动连接;人脸识别单元通过闸机单元上设有的通孔活动安装在闸机单元上;高频识别单元安装在闸机单元一端的内侧;补光单元设置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内部;显示单元设置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远离地面的上端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实际场景需要进行不同的组装,一机多用,实用性强,并且安装拆卸更加方便,具有更高防护等级、识别效率更高、外形美观、适应性更强以及可以多场景应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
本技术涉及智能通行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
技术介绍
智能闸机是一种对出入口通道进行管制的设备,是在传统的门禁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闸机通行设备已经运用在了各个领域,如地铁、机场安检、楼宇、智慧工地等,现有的智能闸机只能实现简单的通行管理,通行效率较低,也不具备适应复杂场景人员的识别、管控功能,适用性较差、通行效率低、识别效率低、防护等级较低,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通行需求下,都需要重新加工能够满足该实际应用的闸机,不能实现一机多用,通用性差。因此,提出一种适应性强、识别效率高、防护等级高、通行效率高、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场景中对人员的识别、管控的智能闸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包括:闸机单元,所述闸机单元与地面固定连接;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与所述闸机单元活动连接,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内部设有用于调节高度和角度的调节机构;人脸识别单元,所述人脸识别单元通过所述闸机单元上设有的通孔活动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上;高频识别单元,所述高频识别单元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一端的内侧;补光单元,所述补光单元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内部;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远离地面的上端一侧。所述闸机单元、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所述人脸识别单元、所述高频识别单元、所述补光单元以及所述显示单元两两之间均通信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闸机单元为翼闸通行动作单元,可以根据识别结果进行放行、阻挡或报警动作;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可以高效管理大流量人群的通行;人脸识别单元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对人流进行通行管理,并且人脸识别单元的角度可以调节,更加方便对站在各个位置的人进行准确的识别;高频识别单元可对身份证、授权卡、通行卡等近距离识别,实现人员的通行管理;补光单元主要用于光线较暗时进行补光,以保证人脸识别单元的正常识别以及通道的照明需求;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日期、天气、通行信息和报警信息等相关信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的适用场合组装相应的单元,通用性更强,通行效率更高,防护等级更高。可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天线、导向槽和调节支架,所述调节天线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调节支架上,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一侧,所述调节支架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内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高度和角度,能够实现无感知快速通行,进一步实现对大流量人群进行高效通行管理。可选的,所述调节天线包括侧面调节天线和顶部调节天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面调节天线可以对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进行纵向垂直调节,顶部调节天线可以对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进行横向水平调节。可选的,所述导向槽为矩形导向槽。可选的,所述调节支架包括横向调节支架和角度调节支架。可选的,所述角度调节支架可调角度范围为0-30°。上述技术方案中,矩形导向槽、横向调节支架和角度调节支架均用于安装调节天线,三者通过调节天线分别调节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和旋转角度,更能适应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高效通行管理。可选的,所述补光单元粘接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内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粘接的方式更加简单省力,拆卸也更加方便。可选的,所述闸机单元和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的外壳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更加美观耐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存在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能够实现无感知快速通行,认证更加简单,当人群流量较大时通行效率更高。(2)本技术的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内部设有调节机构,可以进行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旋转角度的调节,通用性更强,能适合不同场景以及不同人体的通行需求。(3)本技术的补光单元可在环境昏暗的情况下进行光照补充,便于人脸识别单元的正常识别以及人员的正常通行。(4)本技术通过将闸机单元与人脸识别单元、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高频识别单元相结合,采用多重认证方可通行的方式,防护性更高,也可将各个单元模块化组装,安装更加简单,实现了一机多用,适用性更强,对于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下的通行管理无需再进行定制化的加工,大大节省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种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四种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调节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其中,1-闸机单元,2-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3-人脸识别单元,4-高频识别单元,5-补光单元,6-显示单元,7-调节天线,8-导向槽,9-调节支架,901-横向调节支架,902-角度调节支架。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图4,为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闸机单元1、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人脸识别单元3、高频识别单元4、补光单元5(图1中未示出)、显示单元6的组装图,图2为闸机单元1和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的组装图,图3为闸机单元1、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和人脸识别单元3的组装图,图4为闸机单元1和人脸识别单元3的组装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脸识别单元3位于闸机单元1上,高频识别单元4位于闸机单元1的内侧,因此即使没有人脸识别和高频识别的功能,该人脸识别单元3和高频识别单元4在闸机单元1上的位置仍然保留;同样地,补光单元5和显示单元6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上的位置也会一直保留,只需在不同的通行管理需求下连接所需功能对应的单元的电路板,即能在对应的位置实现相应的功能。本技术的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包括闸机单元1、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人脸识别单元3、高频识别单元4、补光单元5、显示单元6,闸机单元1与地面固定连接;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与闸机单元1活动连接,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内部设有用于调节高度和角度的调节机构;人脸识别单元3通过闸机单元1上设有的通孔活动安装在闸机单元1上;高频识别单元4安装在闸机单元1一端的内侧;补光单元5设置在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RF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闸机单元(1),所述闸机单元(1)与地面固定连接;/n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与所述闸机单元(1)活动连接,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内部设有用于调节高度和角度的调节机构;/n人脸识别单元(3),所述人脸识别单元(3)通过所述闸机单元(1)上设有的通孔活动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1)上;/n高频识别单元(4),所述高频识别单元(4)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1)一端的内侧;/n补光单元(5),所述补光单元(5)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的内部;/n显示单元(6),所述显示单元(6)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远离地面的上端一侧;/n所述闸机单元(1)、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所述人脸识别单元(3)、所述高频识别单元(4)、所述补光单元(5)以及所述显示单元(6)两两之间均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闸机单元(1),所述闸机单元(1)与地面固定连接;
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与所述闸机单元(1)活动连接,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内部设有用于调节高度和角度的调节机构;
人脸识别单元(3),所述人脸识别单元(3)通过所述闸机单元(1)上设有的通孔活动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1)上;
高频识别单元(4),所述高频识别单元(4)安装在所述闸机单元(1)一端的内侧;
补光单元(5),所述补光单元(5)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远离地面的一端且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的内部;
显示单元(6),所述显示单元(6)设置在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远离地面的上端一侧;
所述闸机单元(1)、所述RFID超高频识别单元(2)、所述人脸识别单元(3)、所述高频识别单元(4)、所述补光单元(5)以及所述显示单元(6)两两之间均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天线(7)、导向槽(8)和调节支架(9),所述调节天线(7)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刚张亚军张建奇杨峰关锦菊陈波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