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911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包括外壳、底座、尾管,内部设有电缆接头主体;尾管的尾端通过热缩密封管与电缆连接;电缆接头主体包括主体绝缘层,主体绝缘层外壁喷涂半导电层、内设导电杆,导电杆外壁包裹有均压屏蔽层;该电缆接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拔终端,插拔终端前端通过高压端子与电缆压接,插拔终端的后端设有应控体,应控体与电缆剥切开的屏蔽层搭接。插拔终端与尾管间设有一组弹簧和压紧管。用于连接跨车的高压电缆,通过插拔终端与接头主体配合,将两根高压电缆进行连接,起到导流、绝缘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考虑保证其绝缘性能和防护等级,能够满足动车组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车辆用的电缆附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
技术介绍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动车组运营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动车组的气动外形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网侧高压电器,暴露在车外的部分越来越少已成为一种趋势,高压电缆作为受电弓与车载变压器的输电通道,也必须按照预设管路铺设,同时考虑到动车组制造及检修时,各编组车辆均是独立部件,跨车的高压电缆不便于安装、拆解,检修,电缆中间接头是必备的部件。电缆接头用于连接跨车的高压电缆,将各独立的高压电缆连接起来,起到通流的作用,同时还得考虑保证其绝缘性能和防护等级。现有技术中的电缆接头很难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包括外壳3,所述外壳3的一侧设有底座4,所述外壳3的两端分别设有尾管2,所述尾管2、底座4与外壳3之间通过紧固件14紧固连接,内部设有电缆接头主体;所述尾管2与外壳3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13,所述外壳3与底座4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垫17,所述尾管2的尾端通过热缩密封管16与电缆1连接;所述电缆接头主体包括与所述外壳3内部形状匹配的主体绝缘层7,所述主体绝缘层7外壁喷涂半导电层15,所述主体绝缘层7内设有导电杆6,所述导电杆6外壁包裹有均压屏蔽层5;该电缆接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拔终端8,所述插拔终端8前端通过高压端子12与所述电缆1压接,所述高压端子12与所述导电杆6插接,所述插拔终端8的后端设有应控体9,所述应控体9与所述电缆1剥切开的屏蔽层搭接。由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具备实现动车组高压电缆使用目的的全部功能,用于连接跨车的高压电缆,将各独立的高压电缆连接起来,起到通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考虑保证其绝缘性能和防护等级,能够满足动车组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a、1b、1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接头主视、左视、俯视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接头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高压电缆、2.铝合金尾管、3.铝合金外壳、4.铝合金底座、5.均压屏蔽层、6.导电杆、7.接头主体绝缘层、8.插拔终端、9.应控体、10.弹簧、11.压紧管、12.高压端子、13.密封圈、14.紧固件、15.半导电层、16.热缩密封管、17密封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包括外壳3,所述外壳3的一侧设有底座4,所述外壳3的两端分别设有尾管2,所述尾管2、底座4与外壳3之间通过紧固件14紧固连接,内部设有电缆接头主体;所述尾管2与外壳3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13,所述外壳3与底座4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垫17,所述尾管2的尾端通过热缩密封管16与电缆1连接;所述电缆接头主体包括与所述外壳3内部形状匹配的主体绝缘层7,所述主体绝缘层7外壁喷涂半导电层15,所述主体绝缘层7内设有导电杆6,所述导电杆6外壁包裹有均压屏蔽层5;该电缆接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拔终端8,所述插拔终端8前端通过高压端子12与所述电缆1压接,所述高压端子12与所述导电杆6插接,所述插拔终端8的后端设有应控体9,所述应控体9与所述电缆1剥切开的屏蔽层搭接。所述插拔终端8与尾管2间设有一组弹簧10和压紧管11,所述弹簧10处于被压缩状态,其一端固定在尾管2上,另一端与所述压紧管11接触。所述底座4和外壳3为直角拐角对称结构。所述外壳3、底座4和尾管2均为铝合金件。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按制作要求剥切高压电缆,套上插拔终端,压接上高压端子,然后整体插入到接头主体中;接头主体呈对称结构,两端的接口完全一致,将断开的高压电缆连接起来,起过渡连接及必要的屏蔽作用;铝合金外壳和尾管为防护部分,用于包覆、固定和保护接头主体,防止其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动车组运行时冲击振动等机械因素的影响;为防止插拔终端的松脱,在其与尾管中间设计有压紧管,起支撑防脱落的作用。本专利技术具备实现动车组高压电缆使用目的的全部功能,用于连接跨车的高压电缆,通过插拔终端与接头主体配合,将两根高压电缆进行连接,起到导流、绝缘的作用。将各独立的高压电缆连接起来,起到通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考虑保证其绝缘性能和防护等级,能够满足动车组的使用需求。具体实施例:如图1a、1b、1c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整体由一套铝合金外壳包覆,由尾管2、外壳3和底座4组成,彼此间通过紧固件14紧固连接,为了防止接触面渗水,在尾管2和外壳3的接触面上设计有密封圈13,外壳3和底座4的接触面设计有密封垫17进行防护,同时在尾管2和电缆1的连接处采用热缩密封管,以保证整体达到IP66的防护等级要求。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主体是由主体绝缘层7、导电杆6、均压屏蔽层5和喷涂半导电层15组成的,主体绝缘层7的外形与外壳3的形状匹配,以起到固定接头主体的作用,受限于加工精度或制造水平,主体绝缘层7与外壳3可能有部分区域贴合不良,存在局部气隙的情况,为了防止在高压情况下产生局部放电,在主体绝缘层7的外部喷涂有半导电层15,以保证主体绝缘层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和外壳3是等电位连接,避免局部放电产生不良影响。均压屏蔽层5将导电杆6包裹在内部,以保证L形中间接头内电场分布尽量均匀,不存在电场畸变点,提高绝缘水平。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两端的插拔终端里包含应控体9,其与电缆1剥切的屏蔽层搭接,以保证电缆剥切处的电场畸变程度在允许范围内,提高绝缘水平。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是通过压接在电缆1上的高压端子12与接头主体绝缘层7内部的导电杆6的接触来实现通流。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内部也采取了防松脱措施,在插拔终端8与尾管2间有一组弹簧10和压紧管11,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其一端固定在尾管2上,另一端与压紧管11接触,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将压紧管11向插拔终端8方向推动,从而保持插拔终端8与接头主体绝缘层7之间持续压紧状态,防止松动产生气隙。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底座,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尾管,所述尾管、底座与外壳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内部设有电缆接头主体;/n所述尾管与外壳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外壳与底座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尾管的尾端通过热缩密封管与电缆连接;/n所述电缆接头主体包括与所述外壳内部形状匹配的主体绝缘层,所述主体绝缘层外壁喷涂半导电层,所述主体绝缘层内设有导电杆,所述导电杆外壁包裹有均压屏蔽层;/n该电缆接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拔终端,所述插拔终端前端通过高压端子与所述电缆压接,所述高压端子与所述导电杆插接,所述插拔终端的后端设有应控体,所述应控体与所述电缆剥切开的屏蔽层搭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机车车辆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底座,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尾管,所述尾管、底座与外壳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内部设有电缆接头主体;
所述尾管与外壳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外壳与底座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尾管的尾端通过热缩密封管与电缆连接;
所述电缆接头主体包括与所述外壳内部形状匹配的主体绝缘层,所述主体绝缘层外壁喷涂半导电层,所述主体绝缘层内设有导电杆,所述导电杆外壁包裹有均压屏蔽层;
该电缆接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拔终端,所述插拔终端前端通过高压端子与所述电缆压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侯琦张东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车赛德铁道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