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354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接线盒、接线端子和盖部,接线盒设置在控制电路板外;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接线盒内,用于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盖部覆盖于接线盒;其中,接线盒包括:端子收纳部、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端子收纳部位于框架内;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盖部包括: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盖部的外部通向接线盒内部;其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防止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与接线端子接触,避免了用户与电路板盒内的强电接触,提高了引线安装的便利性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家庭或者事务所等室内场景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方便操作,将与电源等连接的端子和与外部的线控器等连接的端子同时设置在安装有电路板的电路板盒内。用户通过打开电路板盒的盒盖对电路板盒进行点检或进行引线与端子的连接操作。这时,由于将与电源等连接的端子也设置在电路板盒内,所以用户容易与强电接触,存在触电风险。另外,当需要与外部的线控器等连接时,就需要在空气调节装置的框架上设置可以使引线通往框架外的开口。因此,当有水滴沿着引线进入空气调节装置时,就会沿着引线进入电路板盒内,与端子接触,损坏电路板和带电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为防止因与水或水蒸汽接触而导致电路板和带电部件损坏,以及避免用户与强电的接触,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二)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框架、送风单元、控制电路板以及电路板盒,框架形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送风单元用于从进风口将空气引导至出风口;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送风单元的运行;电路板盒收纳控制电路板;其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接线盒、接线端子和盖部,接线盒设置在控制电路板外;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接线盒内,用于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盖部覆盖于接线盒;其中,接线盒包括:端子收纳部、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端子收纳部位于框架内;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盖部包括: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盖部的外部通向接线盒内部;其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接线盒包括:外周部,外周部从设置于框架上的框架开口往框架外露出,以及从框架开口的周围向外周方向延设;外周部包括:内周侧防水筋,与框架的外周面相对向的外周部的内面向框架的外周面延设,盖部包括:外周侧防水筋,位于内周侧防水筋的外周侧,从与框架相对向的盖部的内面向框架的外周面延设。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盖部包括:引线收纳部,引线收纳部从构成盖部的表面向框架外突出设置,用于收纳引线;引线收纳部包括:引线引导部和引线收纳部开口,引线引导部使引线从操作口向引线贯穿开口引导,引线收纳部开口与引线贯穿开口相连通。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引线收纳部开口向着框架的下部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外周部还包括:为环状的密封筋,设置于操作口的周围,部分位于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之间,从与盖部相对向的表面向盖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接线盒还包括:底面,设置于端子收纳部内,位于框架的下部侧,向操作口方向从上部向下部倾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盖部的上端弯曲设置,并与外周部的上端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接线盒、接线端子和盖部,接线盒设置在控制电路板外;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接线盒内,用于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盖部覆盖于接线盒;其中,接线盒包括:端子收纳部、操作口和引线贯穿开口,端子收纳部位于框架内;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盖部包括: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盖部的外部通向接线盒内部;其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通过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防止水或水蒸气沿着引线与接线端子接触,避免了用户与电路板盒内的强电接触,提高了引线安装的便利性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部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组成断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接线盒的背面组成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接线盒与盖部连接状态下的左侧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盖部覆盖于接线盒的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盖部覆盖于接线盒的状态下的内视示意图。【符号说明】框架101,集尘单元102,送风单元103,电路板盒104,接线盒105,盖部106,线控器107,引线108进风口110,出风口120,框架开口130马达310,扇叶320,控制电路板410,接线端子501,端子收纳部502,外周部503操作口510、侧面520,底面530,内周侧防水筋540,密封筋550外周侧防水筋601,引线贯穿开口602,引线收纳部603引线引导部610,引线收纳部开口62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技术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等方位词语,均以本技术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在天花板时的状态为准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1、图2对本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部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组成断面示意图。空气调节装置100是一种能对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过滤,使空气净化的装置,例如空气净化机、送风机等。空气调节装置100包括:框架101,集尘单元102,送风单元103,电路板盒104,接线盒105,盖部106。框架101,形成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外廓的中空长方体结构,该外廓包括向着框架101的内部的内面和为与向着框架101外部的表面的外周面。包括:进风口110,出风口120,框架开口130。进风口110,为一框架101上设置的开口,用于吸入框架101外的空气。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在天花板时,进风口110可以设置在框架101的一侧面。出风口120,为一框架101上设置的另一开口,用于将从进风口110吸入的空气作为排气空气从框架101内向框架101外吹出。例如,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天花板时,出风口120可以设置在与设有进风口110的侧面相对的框架101的另一侧面。框架开口130,贯穿于框架101的一侧面的开口,用于使后述的接线盒105露出框架101外。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在天花板时,框架开口130设置在与设有进风口110的侧面相邻接的框架101的侧面上。集尘单元102,设置在框架101内,进风口110的下游侧。集尘单元102将通过进风口110吸入框架内的空气净化。集尘单元102包括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者多块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过滤网例如集尘过滤网,脱臭过滤网,或者集尘脱臭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n框架,形成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n送风单元,用于从所述进风口将空气引导至所述出风口;/n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送风单元的运行;/n电路板盒,收纳所述控制电路板;/n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n接线盒,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外;/n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所述接线盒内,用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n盖部,覆盖于所述接线盒;/n其中,所述接线盒包括:/n端子收纳部,位于所述框架内;/n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盖部包括:/n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所述盖部的外部通向所述接线盒内部;/n其中,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所述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框架,形成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送风单元,用于从所述进风口将空气引导至所述出风口;
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送风单元的运行;
电路板盒,收纳所述控制电路板;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接线盒,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外;
接线端子,被收纳在所述接线盒内,用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
盖部,覆盖于所述接线盒;
其中,所述接线盒包括:
端子收纳部,位于所述框架内;
操作口,用于使引线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盖部包括:
引线贯穿开口,用于使引线从所述盖部的外部通向所述接线盒内部;
其中,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引线贯穿开口的上端设置在所述操作口的下端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盒包括:
外周部,从设置于框架上的框架开口往所述框架外露出,以及从所述框架开口的周围向外周方向延设;
所述外周部包括:
内周侧防水筋,与所述框架的外周面相对向的所述外周部的内面向所述框架的外周面延设,
所述盖部包括:
外周侧防水筋,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梓航杨德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