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06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包括主体框架、水资源采集部分、滤化分流部分、蒸馏分离部分和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主体框架的底部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一,长方形中空容器一上设置四面侧墙,前侧墙和后侧墙为长方体中空容器二,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上各设置一长方形通管;左侧墙和右侧墙为五棱柱形容器,其中右侧墙下端设置一开口向下的方形通槽;四面侧墙上方设置一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长方形屋面一宽大于长方形屋面二;实现了自动蓄水,减少水分蒸发,智能利用微型太阳能加热水源,且具有对收集的水进行粗步过滤和蒸馏提纯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蓄水木屋
本技术涉及木屋领域,尤其涉及木屋蓄水。
技术介绍
我国近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万亿立方米,折合年降水深为628毫米,比亚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根据1956~1979年同步期年径流资料分析计算,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7120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4年—遇)为24530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20年一遇)为22420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区面积(不包括沙漠面积)约86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补给量为8250亿立方米。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年径流量2670立方米,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显著,因而造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时程变化的两大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五种地带。由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造成了全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现象。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并有少水年或多水年连续出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现过连续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现过连续7~9年的丰水期。上述水资源特点是造成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和生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木屋结构难以蓄水,旱季雨季降水不均匀的问题,确保生活用水成为当前主要挑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蓄水木屋,解决了旱季雨季降水不均匀,生活用水难以确保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包括主体框架、水资源采集部分、滤化分流部分、蒸馏分离部分和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一,长方形中空容器一上设置四面侧墙,前侧墙和后侧墙为长方体中空容器二,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上各设置一长方形通管;左侧墙和右侧墙为五棱柱形容器,其中右侧墙下端设置一开口向下的方形通槽;四面侧墙上方设置一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长方形屋面一宽大于长方形屋面二;所述水资源采集部分包括四根限位沿、两个集水槽和一个汇集管;四根限位沿分别安装于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的左右两侧;两个集水槽通过固定架分别安装于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的下端,且集水槽左端低于右端;集水槽为长方形容器,集水槽上方外侧设置一长条形盖板,长条形盖板下方设置活页帘;集水槽另一侧内壁上设置倾斜的长条形盖板一,所述长条形盖板一最高端低于长条形盖板的下底面,盖板一最低端位于长条形盖板下方;集水槽左侧壁上设置一方形通孔;所述汇集管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长方体中空容器内设置一倾斜的内板,内板一端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内侧壁上,内板另一端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下底板上,长方体中空容器下底板上设置一圆形通孔一,圆形通孔一位于内板的一侧,长方体中空容器靠近木屋一侧设置两个方形通孔一;方形通孔与方形通孔一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滤化分流部分主体为圆形通管,圆形通管内侧壁上设置两道圆环形凹槽,两个圆环形凹槽一侧各设置一个方形通孔二,上方方形通孔二内设置一弹性闸片;圆形通管内可拆卸连接一滤芯,所述滤芯外壳为圆柱形管,圆柱形管上部设置一网状盖板,网状盖板上设置一圆形凹槽,圆柱形管下端合页连接一网状底板;圆柱形管外侧壁上设置两道圆环形凹槽一,圆环形凹槽一内设置对应弹性环,且圆环形凹槽一和圆环形凹槽相适配;圆形通管下端设置一快速接头底座,一连接管通过快速接头和圆形通管可拆卸连接,且快速接头和滤芯间设置一多孔定位柱,多孔定位柱为侧壁多孔的中空圆柱;圆形通管上端通过一漏斗形连接管固连于圆形通孔一下方;连接管下端通过可折叠软管连接一蓄水池;圆形通管外侧固连一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的端口位于方形通孔二外侧;导管的另一端固连于中转池的进水口;所述中转池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二,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上底面设置一进水口,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一侧壁上方设置溢流口,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一侧壁下方设置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一速开阀门,出水口一侧设置一定位柱,定位柱上设置一杠杆,杠杆一端安装于速开阀门的把手上,杠杆一侧设置卡位开口和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绳链连接一配重;所述蒸馏分离部分主体为蓄水池,蓄水池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三,长方形中空容器三的顶端设置一进水孔和一溢出孔,所述溢出孔的口径上端小于下端,溢出孔下端绳链连接一圆台形活塞,圆台形活塞上端绳链连接一拉环,且圆台形活塞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长方形中空容器三一侧壁上设置一导流孔;长方形中空容器三一侧设置一方形通孔三,方形通孔三内安装导热板;蓄水池靠近前侧墙一侧上设置出水阀;蓄水池上设置顶位杆;进水孔上端设置水位控制管,所述水位控制管主体为一圆柱形通管,圆柱形通管内设置一环状凹槽一,环状凹槽一的上端设置一球形渐进槽;环状凹槽一内设置一活动球塞,活动球塞下端连接一竖杆,竖杆下端固连一方形浮板;蓄水池内侧上方设置若干个收集条;所述收集条均呈倾斜设置,且最低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上,收集条的上底面和下底面的两侧均设置“L”形限位沿;收集条下端的下方设置一漏斗,所述漏斗出口与导流孔固连,导流孔外端通过一连接管后固连一水位控制管一,所述水位控制管一主体为一圆柱形通管一,圆柱形通管一内设置一环状凹槽二,环状凹槽二的上端设置一球形渐进槽一;环状凹槽二内设置一活动球塞一,活动球塞一下端连接一竖杆一,竖杆一下端固连一浮球;水位控制管一下端设置一圆环状盖板,圆环状盖板下设置一可拆卸容器,所述可拆卸容器的下端安装于一“甲”形连接平台;“甲”形连接平台设置于蓄水池侧壁上;“甲”形连接平台位于出水阀上方;所述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包括蓄能部分和自动加热部分;蓄能部分主体为光能发电板,光能发电板通过“U”形架固连于前侧墙上,前侧墙上设两条滑道,滑道位于“U”形架内侧,两滑道间设置一狭长通孔,且狭长通孔两边设置软密封条;光能发电板通过DCDC转换器与一蓄电装置电性连接;自动加热部分主体为微型太阳能热水器和导热管件组;“U”形架的外侧设置两根支撑杆,支撑杆上设置一横杆,横杆上方设置两个定滑轮,微型太阳能热水器一侧绳链连接蓄水池,且绳链穿过定滑轮;蓄水池一侧设置两个滑轮,蓄水池通过滑轮滑动连接于滑道上,且可拆卸容器位于前侧墙内侧;太阳能热水器一端通过导热管和软性导热管与蓄水池一侧导热壁可拆卸连接;并在蓄水池外侧设置保温材料。进一步,增设压力传感器、电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于蓄水池内,并增设微处理器和光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加热管、蓄电装置、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间电性连接。进一步,在前侧墙上增设倾斜支撑墙,并将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做相应调整,以获得更佳的蓄能效果和加热效果。作为优选,用齿轮和链条的组合取代绳链。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主体框架、水资源采集部分、滤化分流部分、蒸馏分离部分和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的一体化设置,实现了自动蓄水,减少水分蒸发,智能利用微型太阳能加热水源,且具有对收集的水进行粗步过滤和蒸馏提纯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水资源采集部分、滤化分流部分、蒸馏分离部分和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n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一,长方形中空容器一上设置四面侧墙,前侧墙和后侧墙为长方体中空容器二,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上各设置一长方形通管;左侧墙和右侧墙为五棱柱形容器,其中右侧墙下端设置一开口向下的方形通槽;四面侧墙上方设置一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长方形屋面一宽大于长方形屋面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水资源采集部分、滤化分流部分、蒸馏分离部分和自动加热及蓄能调节部分;
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一,长方形中空容器一上设置四面侧墙,前侧墙和后侧墙为长方体中空容器二,长方体中空容器二上各设置一长方形通管;左侧墙和右侧墙为五棱柱形容器,其中右侧墙下端设置一开口向下的方形通槽;四面侧墙上方设置一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长方形屋面一宽大于长方形屋面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其特征在于:水资源采集部分包括四根限位沿、两个集水槽和一个汇集管;四根限位沿分别安装于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的左右两侧;两个集水槽通过固定架分别安装于长方形屋面一和长方形屋面二的下端,且集水槽左端低于右端;
集水槽为长方形容器,集水槽上方外侧设置一长条形盖板,长条形盖板下方设置活页帘;集水槽另一侧内壁上设置倾斜的长条形盖板一,所述长条形盖板一最高端低于长条形盖板的下底面,盖板一最低端位于长条形盖板下方;集水槽左侧壁上设置一方形通孔;
所述汇集管为一长方体中空容器,长方体中空容器内设置一倾斜的内板,内板一端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内侧壁上,内板另一端位于长方体中空容器下底板上,长方体中空容器下底板上设置一圆形通孔一,圆形通孔一位于内板的一侧,长方体中空容器靠近木屋一侧设置两个方形通孔一;
方形通孔与方形通孔一间通过连接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其特征在于:滤化分流部分主体为圆形通管,圆形通管内侧壁上设置两道圆环形凹槽,两个圆环形凹槽一侧各设置一个方形通孔二,上方方形通孔二内设置一弹性闸片;
圆形通管内可拆卸连接一滤芯,所述滤芯外壳为圆柱形管,圆柱形管上部设置一网状盖板,网状盖板上设置一圆形凹槽,圆柱形管下端合页连接一网状底板;圆柱形管外侧壁上设置两道圆环形凹槽一,圆环形凹槽一内设置对应弹性环,且圆环形凹槽一和圆环形凹槽相适配;
圆形通管下端设置一快速接头底座,一连接管通过快速接头和圆形通管可拆卸连接,且快速接头和滤芯间设置一多孔定位柱,多孔定位柱为侧壁多孔的中空圆柱;圆形通管上端通过一漏斗形连接管固连于圆形通孔一下方;连接管下端通过可折叠软管连接一蓄水池;圆形通管外侧固连一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的端口位于方形通孔二外侧;导管的另一端固连于中转池的进水口;
所述中转池为长方形中空容器二,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上底面设置一进水口,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一侧壁上方设置溢流口,长方形中空容器二一侧壁下方设置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一速开阀门,出水口一侧设置一定位柱,定位柱上设置一杠杆,杠杆一端安装于速开阀门的把手上,杠杆一侧设置卡位开口和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绳链连接一配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蓄水木屋,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城华唐玉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木立方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