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2416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大直径管道修复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顶管检查井的井筒及顶盖拆除,形成一个可施工操作的井口,再将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该工作井,并安装定位;然后将内衬管节逐节放入工作井内,由一体化顶进装置上的千斤顶顶推管节,在待修复的污水干管中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一种一体化顶进装置,在原有大直径管道内部逐节顶入新的内衬管节,在旧管道内部形成一根新的内衬,从而达到对原有管道内壁修复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适应全浸没施工工况,且在顶入内衬管修复过程中,无需对原有管道进行断水放空处理,同时,水下顶进设备具有自动管节定位和盲顶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直径管道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大直径污水干管作为城市大型排水系统的重要载体,承担了城市排水的重要任务。通常情况,这些污水干管是该区域内的排水主动脉,无法对其断流检修。然而,污水干管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腐蚀问题,同时,也伴随着管道内部淤积严重、局部破裂、材料老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已服役若干年的污水干管必须进行修复,但这些污水干管常常位于城市最密集的市中心地段,以局部调水改线的方式存在极大的实施难度,因此,对污水干管采取不断水非开挖修复是一个较理想的思路。然而,目前的非开挖管道修复方法,如螺旋管缠绕法、3S模块法、局部HDPE内衬法等方法,均需要对管道进行临时断水放空后,再由人工进入管道内部进行内衬施工。而在大直径污水干管内,无法实现水流完全切断,更无法由人工在其中长时间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采用在待修复的大直径管道内逐节顶入内衬管节的方式,对大直径污水干管进行修复,能实现大直径污水干管的不断水修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顶管检查井的井筒及顶盖拆除,形成一个可施工操作的井口,再将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该工作井,并安装定位;然后将内衬管节逐节放入工作井内,由一体化顶进装置上的千斤顶顶推管节,在待修复的污水干管中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进一步地,一体化顶进装置包括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设管节入口,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内设有半圆形管托,半圆形管托的端部设镂空式千斤顶,镂空式千斤顶的侧面预留洞口,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底部设底部调节基座。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侧部设侧向调节基座,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设侧向调节旋杆,所述侧向调节旋杆通过垂直传力装置与侧向调节基座连接,驱动侧向调节基座沿侧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还设有高度调节旋杆,所述高度调节旋杆与底部调节基座连接,驱动底部调节基座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包括:内衬顶管施工前,先将检查井上部的井筒、盖板拆除,形成敞口的工作井,然后将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和镂空式千斤顶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一体化顶进装置,再将组合好的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工作井内;施工时,施工人员通过上部调节旋钮进行调节,使一体化顶进装置两侧和底部均顶紧在原检查井井壁和底板上,从而达到固定效果,同时,调节底部基座高度至孔口对准待顶入的原管道标高处;然后,再将内衬顶管管节放入一体化顶进装置中,一体化装置中的半圆形管托可使内衬管节对准原管道轴线,再由顶进装置的千斤顶将管节向前顶进一段距离,然后再放入新的一节管节,依次向前顶推,从而在原有的管道内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进一步地,内衬顶管可采用薄壁内衬管,所述内衬管节为玻璃钢夹砂管、HDPE管、PVC管、铸铁管、钢管中的一种。所述内衬顶管厚度较薄,粗糙度较低,内衬管综合过流能力较强。进一步地,在顶入新的管节后,在新老管道中间注浆。具体实施时,首先对顶管设备进行改进,采取一体化的管道顶进装置,使顶进装置无需由人工在水下浇筑,而仅需预制并水下安装;再进一步对管道下放安装方式进行改进,使内衬顶管管节比较容易落准位置,无需人工反复调节;同时,由于顶管后靠背坐落于污水干管的检查井内,为了保证顶进过程中污水水流仍可以继续流动,在顶进装置的后靠背处设镂空口。整个施工过程中,管道顶进过程均可在全浸没状态下实施。本专利技术将顶管法运用到管道修复施工中,采用在原有待修复的旧管道内顶进一根新的内衬管,且顶进装置设有镂空口,可保证在整个内衬管顶进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污水干管的正常运行。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在顶进施工时,无需对原污水干管断流放空处理;在顶进施工时,无需人工在水下辅助作业;在顶进施工时,可实现设备全浸没盲顶施工;在顶入新的管节后,可在新老管道中间注浆。附图说明图1为大直径污水干管检查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顶进内衬管施工示意图;图3为一体化内衬顶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体化内衬顶进设备A向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体化管节定位顶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镂空式千斤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图6示,本实例具体涉及一种内衬顶管法的实施方式。图1为大直径污水干管检查井,其中污水干管2由一端接入该检查井,并由另一端接出来。污水干管在运行时,存在重力流运行方式或压力流运行方式,例如在压力运行模式下,水位处于较高位置,如图中的1所示的检查井中的水位线。内衬顶管施工前,需要先将检查井上部的井筒、盖板拆除,形成敞口的工作井,然后将顶管管节定位装置和镂空式千斤顶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一体化顶进装置3,再将组合好的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工作井内。如图3所示,所述一体化顶进装置包括一体化顶进施工箱4,其特征在于一体化顶进施工箱4上方设管节入口,用于放入内衬顶管管节7,且管节下放通道宽度与内衬管直径基本相当,管节入口下方设有半圆形管托8,半圆形管托的端部设镂空式千斤顶5,镂空式千斤顶的侧面预留洞口9,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底部设底部调节基座6。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侧部设侧向调节基座10,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设侧向调节旋杆11,所述侧向调节旋杆11通过垂直传力装置与侧向调节基座连接,驱动侧向调节基座沿侧向移动。所述垂直传力装置可以是锥齿轮传动机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等等,使得施工人员得以在井口上方调节侧向调节基座的位置,以使其可顶紧在检查井井壁。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还设有高度调节旋杆12,所述高度调节旋杆与底部调节基座连接,驱动底部调节基座上下移动,使得施工人员得以在井口上方调节底部调节基座的位置,以使其可顶紧在检查井的底板上。同时,底部基座可调节一体化顶进装置的高度,具体实施时,调节底部基座高度至孔口对准待顶入的原管道标高处。一体化装置放入工作井时,施工时,施工人员无需下入井内进行安装操作,仅需通过上部调节旋钮进行调节,使一体化顶进装置两侧和底部均可顶紧在原检查井井壁和底板上,从而达到固定效果。然后,再将内衬顶管管节放入一体化顶进装置中,一体化装置中的半圆形管托可使内衬管节对准原管道轴线,再由顶进装置的千斤顶将管节向前顶进一段距离,然后再放入新的一节管节,依次向前顶推,从而在原有的管道内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本专利技术的一体化水下顶进装置设计有镂空区,可适应全浸没施工工况,且在顶入内衬管修复过程中,无需对原有管道进行断水放空处理,同时,水下顶进设备具有自动管节定位和盲顶的能力。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顶管检查井的井筒及顶盖拆除,形成一个可施工操作的井口,再将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该工作井,并安装定位;然后将内衬管节逐节放入工作井内,由一体化顶进装置上的千斤顶顶推管节,在待修复的污水干管中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顶管检查井的井筒及顶盖拆除,形成一个可施工操作的井口,再将一体化顶进装置放入该工作井,并安装定位;然后将内衬管节逐节放入工作井内,由一体化顶进装置上的千斤顶顶推管节,在待修复的污水干管中形成一根新的内衬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体化顶进装置包括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设管节入口,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内设有半圆形管托,半圆形管托的端部设镂空式千斤顶,镂空式千斤顶的侧面预留洞口,一体化顶进施工箱底部设底部调节基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侧部设侧向调节基座,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设侧向调节旋杆,所述侧向调节旋杆通过垂直传力装置与侧向调节基座连接,驱动侧向调节基座沿侧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大直径污水干管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顶进施工箱上方还设有高度调节旋杆,所述高度调节旋杆与底部调节基座连接,驱动底部调节基座上下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质炎张毅翟之阳王刚徐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